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诺邓火腿内部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诺邓火腿腌制期、风干期、发酵期和成熟期4个加工阶段的细菌16S rRNA V3-V4区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火腿理化性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腌制期诺邓火腿细菌多样性最高;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细菌为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群;葡萄球菌属、嗜冷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等在4个加工阶段均有分布;整个加工过程中丰度占比最高的为葡萄球菌属.含水量对腌制期细菌群落影响最大,成熟期含水量下降至33.4%左右;含盐量对风干期和发酵期样本影响最明显,在这两个时期丰度占比最高的葡萄球菌属与含盐量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含盐量增加至约6.7%;酸碱度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成熟期样本关联度最大,这个时期的酸碱度为6.05左右,游离氨基酸达1.86%.通过以上研究将为理解诺邓火腿特殊品质的微生物影响机制,开发能够改善肉制品品质、提高发酵效率的发酵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诺邓火腿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茶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发花 感官品质 风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配比对白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抗大3号"大白菜为试材,采用混料设计法,将草炭、椰糠、珍珠岩按不同比例混配进行育苗试验,观察不同基质配比对大白菜生长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基质配比与基质理化性质、生长指标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以期为育苗基质配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以椰糠代替部分草炭并添加珍珠岩可改善基质的理化性质,提高透气性和持水力。椰糠在基质中的含量与株高呈正相关,但过高不利于地上鲜物质的积累。在10个配方中,综合株高、主根长、叶面积、地上鲜质量、壮苗指数等指标及经济、生态效益分析得出,45%草炭+51%椰糠+4%珍珠岩是大白菜育苗的最佳配方。

关键词: 椰糠 基质配方 白菜幼苗 多元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蔬菜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及其抑制研究

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蔬菜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是与蔬菜货架期和防御反应相关的关键酶,PPO及POD酶活性通常被用来评价蔬菜样品的质量。研究发现,邻苯二胺(OPD)可同时作为蔬菜多酚氧化酶底物和过氧化物酶底物,蔬菜多酚氧化酶可氧化OPD产生具有荧光的2,3-二氨基吩嗪(DAP);在H2O2存在下,由于·OH的产生,蔬菜过氧化物酶可快速催化产生DAP。研究与经典的使用邻苯二酚氧化酶底物或愈创木酚过氧化酶底物相对比,酶活测定结果一致。基于此,文章建立了菠菜、生菜、油麦菜及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同时测定的荧光检测新方法。同时,利用建立的方法对蔬菜酶抑制剂进行筛选,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抑制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抑制剂对酶活性低的生菜和酶活性高的马铃薯均具有很好的抗褐变效果。

关键词: 蔬菜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邻苯二胺 荧光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三七茎叶红茶饮料工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摘要:为开发和利用三七地上部分资源,以三七茎叶提取物和红茶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加工工艺.以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的方法,确定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三七茎叶提取液添加量、蔗糖添加量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和蔗糖添加量对饮料感官品质有显著影响(P<0.01).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三七茎叶提取液添加量为5%,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01%,蔗糖的添加量为3%.依上述配方所制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颜色为棕红色,既保留了三七的特有风味,又兼具红茶香气,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 三七茎叶 加工工艺 感官评价 响应面法 饮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精的本草考证及民族用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黄精最早载于《名医别录》,作为药食两用中药材出现,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尚未见对其药食同源内容进行系统考证。黄精与玉竹形态相似,常被混淆使用,且"女萎"与"葳蕤"常被认为基原同为玉竹。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古籍,以明晰"黄精""女萎"和"葳蕤"三者关系;从品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药记载和使用禁忌来追溯黄精药食同源的历史沿革;并梳理黄精在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期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结果表明,古时"黄精"及其异名源于象形、功能、产地等,名称蕴含丰富的神话色彩和道家思想;"黄精""女萎"和"葳蕤"为3个物种,与前人考证不同;黄精幼苗、花、实及根茎均可食用或入药,其食用记载多于药用记载;《云南民族药志》《中国民族药志要》和《中国民族药辞典》等22本少数民族医药著作记载了26个民族对12种黄精的认识和应用;各民族因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文习俗等差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关键词: 黄精 药食同源 食药用方 本草考证 民族用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琥珀蚕孵化酶基因AaHE的克隆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具有典型的野蚕特征,蚕卵孵化不齐,严重影响琥珀蚕的室内规模化饲养。本研究旨在探究对琥珀蚕卵孵化起关键作用的孵化酶(hatching enzyme)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特征,为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抑制剂或促进剂调节琥珀蚕卵的孵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检测琥珀蚕孵化酶基因在琥珀蚕不同发育天数卵中及5龄第3和4天幼虫不同组织(丝腺、马氏管、头、中肠、脂肪体、表皮、血液、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情况;采用染色体步移克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构建昆虫细胞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家蚕Bombyx mori BmN细胞,检测琥珀蚕孵化酶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获得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AaHE(GenBank登录号:KT336227.1)全长cDNA序列,长993 bp,编码29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3.7 kD,理论等电点为5.17。AaHE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信号肽和一个ZnMc结构域,AaHE是一种含有HExxH锌结合位点的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该类酶既是肽酶,同时又是一种消化酶。AaHE在琥珀蚕孵化前的卵及5龄幼虫中肠中特异性高表达,分别与AaHE的肽酶和消化酶的属性相吻合。AaHE启动子核心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可能与转录因子参与调节AaHE的表达有关。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AaHE启动子在家蚕BmN细胞中能够启动EGFP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结论】AaHE是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其启动子核心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本研究为选择合适的抑制剂或促进剂调节琥珀蚕卵的孵化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琥珀蚕 孵化酶 RACE 表达谱 启动子活性 BmN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机器视觉的茶叶微波杀青中品质变化与预测研究

茶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多酚、氨基酸、含水率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且过程复杂。本研究利用机器视觉对微波杀青过程中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实时监测,在线检测含水率,同时检测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色泽、纹理特征与含水率、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且显著相关。对色泽和纹理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为输入建立极限学习机(ELM)、遗传神经网络(GA-BP)、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品质成分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ELM、GA-BP、CNN模型分别适用于含水率、茶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预测,精度均在0.99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实时监测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来预测其在杀青过程中含水率、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是可行的。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微波杀青 茶多酚 氨基酸 含水率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中国科技成果 20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品种"紫娟"及其诱变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茶树品种"紫娟"及诱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对选定的"紫娟"及"紫娟"诱变后代材料开展植物学性状调查、生化成分分析及EST-SSR标记研究。【结果】通过植物性状调查,有15份材料芽叶色泽与"紫娟"相近,成熟叶片的叶形只有2份材料与"紫娟"相同,为披针形,其余的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与"紫娟"相同的有9份材料,都为紫绿色,有7份材料叶色为黄绿色;春、夏两季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最高的为花青素,春季达到72.16%,夏季达到77.86%,花青素含量变化夏季大于春季;通过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出16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562,Shannon信息指数为0.997,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492,观测杂合度为0.629,期望杂合度为0.565。【结论】无论从性状、生理生化还是微卫星标记分析,"紫娟"的诱变后代都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紫娟” 诱变 后代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