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以8个白粒优良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28个组合为材料,研究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28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配合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交组合F1产量及产量特殊配合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为中度相关,但决定系数都很小;亲本自交系的平均遗传距离与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将28个组合根据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划分为杂种优势群内组合和杂种优势群间组合,当仅研究杂种优势群内组合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及产量特殊配合力之间的相关性时,相关程度达到高度相关,决定系数也很高,因此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玉米杂种产量优势的相关程度与被研究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密切相关。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F1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小于与产量特殊配合力之间的相关性,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F1产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不足以准确预测出玉米杂种的产量,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杂种产量的高低。


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品种及其子粒颜色多样性分析
《玉米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类型、品种(遗传)及子粒颜色的整理和分析,表明云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共有7个类型。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但不同类型的生态分布区和品种及其子粒色泽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硬粒型品种及其子粒色泽多样性指数最大,品种数最多,占地方种质总数的58.2%;其次是半马齿型和糯质型品种,子粒颜色以黄、白色为主,分别占品种总数的43.3%和42.8%,其他颜色较少。糯质型品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滇南和滇中两大生态区,存在不同的品种类型和丰富的种质资源,以及水平分布的区域性和立体分布的生态特点。硬粒型玉米品种的多样性与云南省的耕地成分、分布状况、人们种植和利用玉米的目的及用途密切相关。糯质玉米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点主要与云南省各民族人民的民族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类型 子粒颜色 多样性 种质资源 云南省


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云南农业科技 》 2003
摘要:本研究用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的4个标准测验种(B73、丹340、Mo17和黄早四)和来自5个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1、Pop32、Pop28和Antigua种族的25个典型自交系,采用NC―Ⅱ设计得到100个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种植在云南省景洪、德宏、保山三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再根据产量进行配合力分析,并结合SSR分子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结果将供试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包括丹340和黄早四,属国内玉米种质类群;第二类群包括Mo17和来自Antigua种质的M9,属Lancaster种质类群;第三类群包括B73,属Reid种质类群;第四类群包括除M9以外的24个热带自交系,属于热带玉米种质.第四类群又可分为A和B两个杂种优势群,其中A群属于马齿型的Tuxpeno种质,可再分为亚群1和亚群2,其中亚群1包括除M15以外的Pop21的4个自交系;亚群2包括M15和M17两个自交系;B群是硬粒型种质,可再分为4个亚群,其中亚群1属于Suwan 1种质,包括自交系M1、M2、M3和M5;亚群2属于黄色硬粒型的Antigua种质,包括自交系M6、M7、M8、M10和来自Suwan 1的M4;亚群3基本属于硬粒型的ETO种质,包括来自Pop32的M16、M18、M19和来自Pop 28的M22、M24;亚群4基本属于Antigua种质,包括来自Pop32(ETO)的M20和来自Pop28的自交系M21、M23、M25.划分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关键词: 配合力 SSR标记 热带 温带 玉米自交系 杂种优势


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西南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本研究用代表我国温带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的 4个标准测验种 (B73、丹 340、Mo17和黄早四 )和来自 5个热带的玉米群体Suwan 1、Pop2 1、Pop32、Pop2 8及Antigua种族的 2 5个典型自交系 ,采用NC Ⅱ设计得到 10 0个杂交组合 ,将这些组合种植在云南省景洪、德宏、保山三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 ,再根据产量进行配合力分析 ,并结合SSR分子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结果将供试自交系划分为 4个类群 ,第一群包括丹 340和黄早四 ,属国内玉米种质类群 ;第二类群包括Mo17和来自Antigua种质的M9,属Lancaster种质类群 ;第三类群包括B73,属Reid种质类群 ;第四大类群包括除M 9以外的 2 4个热带自交系 ,属于热带玉米种质。第四类群又可分为A和B两个杂种优势群 ,其中A群属于马齿型的Tuxpeno种质 ,可再分为亚群 1和亚群 2 ,其中亚群 1包括除M 15以外的Pop 2 1的 4个自交系 ;亚群 2包括M 15和M17两个自交系 ;B群是硬粒型种质 ,可再分为 4个亚群 ,其中亚群1属于Suwan 1种质 ,包括自交系M1、M 2、M 3和M5 ;亚群 2属于黄色硬粒型的Antigua种质 ,包括自交系M 6、M 7、M8、M10和来自Suwan1的M 4;亚群 3基本属于硬粒型的ETO种质 ,包括来自Pop32的M 16、M 18、M 19和来自Pop2 8的M 2 2、M 2 4;亚群 4基本属于Antigua种质 ,?


利用SSR标记对29个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代表中国温带玉米 4个主要杂种优势群瑞得、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和四平头的标准测验种 (B73、Mo17、丹 340和黄早四 )和来自 5个主要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 1、POP32、POP2 8和Antigua种族的 2 5个典型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SSR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 7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 39对扩增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 ,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 12 7个等位基因变异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 0 .4 9。依据 2 9个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作聚类分析 ,供试自交系被分为 4个大类群。第一大类群是热带种质 ,包括除M9以外的 2 4个热带自交系 ,其中又分为A和B两个杂种优势群。其中A群属于马齿型的Tuxpeno种质 ,包括群体POP2 1的 5个自交系和来自POP32 (ETO)的自交系M17。B群基本是硬粒型种质 ,包括来自Suwan1、Antigua、POP32 (ETO)和POP2 8的 18个自交系。第二大类群为自交系丹 340和黄早四 ,第三大类群是Mo17和属于Antigua地理族的M9,第四大类群是B73。


根据SSR标记划分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SSR标记技术对 18个优质蛋白玉米 (QPM)自交系和 4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研究热带、亚热带 QPM与温带玉米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关系。从 70对引物中筛选出 39对扩增谱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 SSR引物 ,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 134个等位基因变异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 0 .5 5。根据扩增谱带建立 0、 1型数据 ,计算 2 2个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值 ,然后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的 18个 QPM自交系可划分为 5群 :第一群与旅大红骨种质的遗传距离较近 ,包括 CML 14 9、 CA339、 CML 15 4、长 6 31/o2、中系 0 96 /o2、CML 16 6和 CML 16 4。第二群接近四平头种质 ,包括 CML 14 0、 YML 2 3、 YML 2 9和 CML 194。第三群接近瑞得种质 ,包括忻 910 1/o2和齐 2 0 5。第四群与兰卡斯特种质的距离较近 ,包括 YML 12和 YML 10 2。第五群与四个主要杂种优势类群的距离都比较远 ,包括 CML 14 7、 CML 16 1和 CML 171。 SSR标记划群与田间产量配合力划分结果及系谱分析基本一致。
关键词: SSR 标记 玉米自交系 遗传相似系数 杂种优势群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优质蛋白玉米品种的物候期模型(英文)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农业研究方法的结果通常具有地域性 ,且周期长 ,且投入大 ,用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技术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为了用 CERES玉米生长模型预测栽培管理措施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泰国北部清迈大学农学院的多熟种植中心 (北纬 18°4 7′,东经 99°5 7′,海拔 30 0 m )进行品种×播种期的双因素试验 ,参试种为 :Across 876 3(QPM) ,Poza Rica876 3(QPM)和 Suwan1,3个播种期分别是 1994年 12月 2 0日、 1995年 1月 5日、 1995年 1月 2 0日 ,然后采用模型中遗传参数计算器 (GENCAL )计算出这 3个品种的遗传参数 ;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 (北纬2 5°,东经 10 9°,海拔 190 0 m)进行一个品种×施氮量的双因素试验 ,试验有 5个施氮水平 :分别是 10 0、 14 5、 185、 2 30和 2 70 kg/ hm2 ;3个参试种分别为 :Across 876 3、 Poza Rica 876 3和普通玉米墨白 1号。采用泰国获得的玉米品种的遗传参数对云南试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CERES玉米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不同品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