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麦RIL群体内不同类型苗粉和籽粒元素的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的变异类型分类与苗粉(麦苗)及籽粒的矿质元素含量及其遗传变异,揭示栽培大麦苗粉及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变异。【方法】采用栽培大麦变种分类方法,按照穗芒颜色、护颖宽窄、侧小穗有无内外稃、芒性状、粒色、穗密度及籽粒稃状对194个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大麦RIL株系及其亲本进行变异类型分类。用ICP-AES测定194个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大麦RIL株系及其亲本的籽粒和苗粉中9种矿质元素(P、Zn、Fe、Mn、Mg、Ca、Cu、Na和K)含量。【结果】从Violiglabrum?Erectum培育的194个RIL株系及其亲本划分为Nutans、Hypianthinum、Lanthonudum、Violiglabrum、Medicum、Nudum、Erectum、Violimedicum、Neogenes、Glabrinudidubium、Jachanum、Luchuanicum和Violierectum共13个变异类型,变异分类性状基因型间差异显著。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变异类型间差异显著(1.9—6.4倍),而苗粉差异较小(1.2—2.1倍)。前者籽粒元素变种类型最高倍数差异依次为Cu(Glabrinudidubium/Violierectum=6.4)>Mn(Violimedicum/Violierectum=3.8)>Fe(Neogenes/Glabrinudidubium=2.9)>K(Medicum/Violierectum=2.3)>Zn(Violiglabrum/Jachanum=2.2)>P(Violimedicum/Jachanum=2.1)=Ca(Medicum/Violierectum=2.1)>Mg(Violimedicum/Jachanum=1.9)=Na(Violimedicum/Violierectum=1.9),后者苗粉元素变种类型最高倍数差异依次为Na(Violierectum/Luchuanicum=2.1)>Fe(Neogenes/Erectum=1.5)>Ca(Jachanum/Luchuanicum=1.4)=Cu(Violiglabrum/Hypianthinum=1.4)>Zn(Lanthonudum/Violimedicum=1.3)=Mg(Nudum/Luchuanicum=1.3)=K(Violierectum/Hypianthinum=1.3)>P(Luchuanicum/Glabrinudidubium=1.2)=Mn(Nudum/Erectum=1.2),而籽粒及苗粉中P、Zn、Mn、Mg、Ca和K含量变种类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7种苗粉与籽粒元素比为1.1—51.4倍,13个变种类型苗粉与籽粒元素比值变种类型最高倍数差异依次为Na(Violierectum 51.4)>Ca(Violierectum 19.9)>K(Violierectum15.4)>Fe(Glabrinudidubium 8.8)>Mg(Jachanum 3.4)>Mn(Violierectum 3.2)>Zn(Jachanum 2.9)>P(Jachanum 2.7)>Cu(Violierectum 2.1)。根据RIL及其亲本的籽粒、苗粉9种矿质元素含量或苗粉/籽粒元素含量比值均可将13个变种类型划分为4个类群,群间差异明显而群内差异不大。绝大多数变种类型的籽粒和苗粉矿质元素含量与原始的云南地方品种紫光芒裸二棱的含量相近。【结论】大麦籽粒和苗粉的矿质元素含量在变种类型间差异显著,而在变种类型内差异不显著,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而苗粉含量差异不显著,矿质元素在栽培大麦变种类型驯化中起重要作用。


青稞和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9个青稞品种(系)和14个普通大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籽粒全谷物的黄酮、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的含量,研究青稞与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青稞和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总黄酮含量是普通大麦含量的3倍左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0.01);青稞籽粒全谷物中抗性淀粉高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05);青稞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青稞品种中的昆文12号总黄酮含量最高,99-1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北青4号抗性淀粉最高。此3个品种可用作亲本研究功能成分的遗传规律,也可用于功能食品开发利用,对开展健康饮食预防慢性病战略和增加藏区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的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云啤10号的选育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4
摘要:云啤10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利用夏繁冬播1年2代育种技术于2010年育成的二棱型啤酒大麦新品系,平均产量5 198.99 kg/hm2。该品种田间综合评价优秀,植株整齐,抗倒,熟相好,抗白粉病和抗锈病,未发生其它病害,抗旱性和抗寒性强。蛋白质含量10.6%,α-N 137 mg/100 g,总氮1.65%,可溶性氮0.64%,库尔巴哈值39%,黏度1.82 m Pa·s,色度3.5,糖化力164。适宜在云南省昆明、玉溪、大理和沾益等地区种植。
低磷胁迫下大麦不同基因型磷高效特性的差异(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3
摘要:[目的]为了解二棱大麦和多棱大麦对磷高效的差异,以及不同性状磷高效的差异,探讨棱型和农艺性状与磷高效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为1.32和36.6 mg/kg的条件下,对172个大麦品种其中国外大麦二棱的有79个,多棱22个,国内二棱58个,多棱13个进行磷高效相关性状的差异比较研究,调查株高,穗长,实粒数,秕粒数,主穗重,总穗重,总杆重,地上重,抽穗期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发现,除秕粒数,抽穗期为施肥>不施肥,其余性状都为施肥>不施肥。不施肥情况下株高,穗长,地上重,抽穗期差异大,而在施肥情况下实粒数,秕粒数,总杆重等性状差异大。二棱大麦中,除株高、实粒数是国内>国外,其余性状穗长,秕粒数,主穗重,总穗重,总杆重,地上重,抽穗期都是国外>国内;穗长和地上重两个性状在多棱和二棱大麦中是国外>国内;多棱大麦中,株高、秕粒数、总穗重、总杆重在不施肥情况下是国外>国内,在施肥情况下是国内>国外;多棱大麦中,实粒数、主穗重、抽穗期在不施肥情况下是国内>国外,在施肥情况下是国外>国内。[结论]抽穗期、实粒数、秕粒数、总杆重对磷高效更敏感,多棱大麦比二棱大麦对磷高效更敏感。


大麦农艺性状分析及籽粒黄酮含量的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大麦材料的黄酮含量和发掘高黄酮含量的大麦品种,测定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177个大麦品种的黄酮含量,并对其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6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品种间都呈极显著遗传差异;性状间遗传力(h2)大小顺序:千粒重(48.47%)>全生育期(46.34%)>株高(46.18%)>实粒数(41.23%)>穗长(38.94%)>有效穗数(34.04%);大麦品种群体各农艺性状在云南表现的遗传变异不同,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应考虑各农艺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的大小;不同品种中黄酮含量差异大,中国大麦籽粒黄酮含量(125.08±19.00)mg/100g高于外国大麦籽粒(112.68±16.24)mg/100g,多棱大麦籽粒黄酮含量(121.56±17.72)mg/100g高于二棱大麦籽粒(114.28±17.48)mg/100g;其中来自中国的紫光芒大麦黄酮含量177.384 mg/100g是供试样品中最高的。大麦籽粒总黄酮含量与不同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关系,尤其总黄酮含量与生育期和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实粒数和棱型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生物产量和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功能大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选用3个优质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农艺性状和生物产量及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割苗提高了干麦苗产量,但显著影响了再生麦的农艺和产量性状。除旗叶宽和茎粗外,割苗降低了再生麦的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穗长,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再生麦的秸秆与籽粒产量以1叶1心和3叶1心两个阶段割苗最高,5叶1心期割苗最低,但5叶1心期割苗的干麦苗产量最高。在3叶1心前割苗,再生麦的籽粒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较高。
关键词: 大麦 割苗时间 生物产量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抗性淀粉


大麦—马铃薯套作对大麦生物产量和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3个优质功能大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以单作大麦(MC)为对照,研究了大麦—马铃薯套作对大麦农艺性状和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1)套作条件下大麦的生育期缩短,分蘖数,有效穗、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宽、茎粗、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草比增加。(2)大麦—马铃薯套作对两种作物经济产量增幅大于4%,且大麦籽粒产量的LER均大于1,有明显的套作优势,其病害低于单作。(3)3个大麦品种套作条件下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和抗性淀粉含量均高于单作。
关键词: 大麦 马铃薯 套作 生物产量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抗性淀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