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大麦(模糊匹配)
40条记录
大麦马铃薯间作模式对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SOD(1609.31U/g)、CAT(159.16U/g)、POD(334.70U/g)、PPO(102.30U/g)活性显著高于单作,且单作、间作下不同品种间4个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存在差异;不同棱型间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单作模式下多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低;不同类型大麦间作模式下啤酒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高,青稞品种次之,饲料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低。用隶属函数法对间作模式下大麦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啤麦MF20-5、宽颖大麦、MF20-16等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系),作为与马铃薯间作下抗氧化性强的云南大麦品种(系)。

关键词: 间作 大麦 抗氧化酶 棱型 用途类型 分蘖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季节播种和割苗对大麦优良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优质大麦生产技术,高效挖掘适用麦苗及籽粒生产的功能大麦品种,以48个大麦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秋、冬不同季节播种和不同时期割苗处理对12个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季节对大麦生长影响显著,大麦生物产量、部分籽粒产量农艺性状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秋播大麦生物产量(单株穗重、单株重、单株秆重)、籽粒产量性状(有效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均值显著大于冬、春播,反之,秋播株高、无效穗数和主穗空粒数均值小于冬播,总体上来看,秋播大麦农艺性状整体水平优于冬、春播。割苗会降低单株产量,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割苗处理Ⅰ显著降低无效穗数和主穗空粒数,提高大麦籽粒产量。在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每个农艺性状至少和1个其他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且不同割苗处理对大麦无效穗数影响更大。初步筛选出适于割苗处理产量性状最好的大麦品种云饲麦10号、云饲麦13号、V43、云啤15号和矮思500。

关键词: 季节 割苗 大麦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响应面优化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为研究和开发大麦籽粒中黄酮类化合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振荡方法(普通振荡器振荡和超声波振荡)的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液种类(甲醇和乙醇)及其浓度和不同料液比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评价大麦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提取液为乙醇,采用超声波提取。建立回归模型:Y=5968.42+1148.42A-80.73B+84.16C+312.09AB-39.94BC-955.41A~2-790.56B~2-316.62C~2(Y为总黄酮提取量,A为乙醇体积分数,B为料液比,C为超声波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料液比的影响最小;两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大麦籽粒总黄酮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56%、料液比1:20、超声波提取时间89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为6201.0μg/g。大麦籽粒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在50~300μg/mL范围内,清除能力与大麦总黄酮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可有效提高提取效果,缩短提取时间,提取的大麦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大麦 总黄酮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季节播种对大麦苗粉及籽粒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季节播种对大麦苗粉和籽粒营养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探索优质两用型功能大麦高效生产技术.以48份云南大麦优良品种(系)为材料,连续两年进行四季(春、夏、秋、冬)播种,使用分光光度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季节播种大麦苗粉与籽粒总黄酮、γ-氨基丁酸、生物碱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以及分析苗粉和籽粒营养功能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不同季节播种对大麦苗粉和籽粒的营养功能成分积累有显著影响,苗粉4种营养功能成分平均含量均表现为秋播>冬播>春播>夏播;籽粒表现为冬播>秋播;总体来看,苗粉营养功能成分比籽粒要高.各营养功能成分受播种季节的影响较大,呈现出播种季节>品种>品种x播种季节的趋势.初步筛选出优异两用型大麦品种(矮思秆4、腾云麦4号和云啤22号).

关键词: 大麦 苗粉 籽粒 播种季节 营养功能成分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籽粒亮氨酸QTL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大麦籽粒亮氨酸含量QTLs,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和‘澳选3号’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群体籽粒亮氨酸含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了大麦籽粒亮氨酸含量QTL。结果表明:籽粒亮氨酸含量在‘紫光芒裸二棱’和‘澳选3号’中分别为1.70 mg/g、0.87 mg/g,重组自交系群体后代中亮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20±0.01) mg/g,变异系数为16.92%;共检测到3个与亮氨酸含量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2HL (Scssr03381~Scssr07759)、4HL (HVBAMMGB84~BMAG0808)和7HL (GMS056~GBM1297)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65%、12.96%、19.74%,加性效应分别为-0.07、0.06和-0.1。本研究结果为大麦籽粒亮氨酸含量QTL精细定位及高亮氨酸含量大麦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麦 重组自交系 籽粒 亮氨酸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RIL群体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QTLs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是药食同源作物,含抗性淀粉等功能成分,为研究抗性淀粉含量的分子遗传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云啤2号'、'大粒麦'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2015年、2016年两年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群体后代的籽粒抗性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抗性淀粉在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015年抗性淀粉亲本含量分别为1.06%、4.78%,群体后代平均值为1.95%,2016年抗性淀粉亲本含量分为1.35%、5.22%.群体后代中的平均含量为2.66%,有超亲分离现象,抗性淀粉含量遗传变异较大,两年抗性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曲线,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两年共检测到2个抗性淀粉相关的QTL,表型贡献率范围是7.63%~9.86%.

关键词: 大麦 重组自交系 籽粒 抗性淀粉 QTL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云啤2号’ב大粒麦’RILs群体籽粒生物碱含量的QTLs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是药食同源作物,含生物碱等功能成分,为研究生物碱含量的分子遗传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云啤2号’及‘大粒麦’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2015年及2016年两年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群体后代的籽粒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生物碱在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生物碱亲本含量分别为24.16 mg/100 g,2.62 mg/100 g,群体后代平均值为8.16 mg/100 g,2016年生物碱亲本含量分别为20.74 mg/100 g,2.85 mg/100 g,群体后代平均值为9.83 mg/100 g,有超亲分离现象,生物碱含量遗传变异较大,两年生物碱含量均呈单峰分布曲线,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两年共检测到3个生物碱相关的QTL,大麦籽粒生物碱表型贡献率范围是7.54%~12.38%,其中一个主效QTL位点位于7H染色体上,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是受少数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影响的数量性状。

关键词: 大麦 重组自交系 籽粒 生物碱 QTL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田、地2种栽培方式对大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

摘要:为了研究云南田、地2种栽培方式对大麦主要品质的影响,选取11个大麦品种分别采用田、地2种方式种植,在收获之后,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大麦籽粒水分、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含量。分析表明,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籽粒的水分、淀粉含量均是田栽培方式比地栽培方式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则是田栽培比地栽培高;除云大麦9号田栽培的粗纤维含量比地栽培的高外,其他品种均是田栽培的粗纤维含量比地栽培的低。田、地2种栽培方式对大麦籽粒水分、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含量均达极显著影响(P <0.01);田、地2种栽培方式下,六棱和二棱大麦的水分、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均达极显著差异(P <0.01),其中六棱大麦这2种栽培方式籽粒淀粉含量达显著差异(P <0.05),二棱大麦籽粒淀粉含量达极显著差异(P <0.01);栽培方式和棱型均对大麦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云南 大麦 栽培方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相关功能成分含量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麦籽粒蛋白质与功能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及其QTL,为功能大麦遗传改良、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紫光芒裸二棱为母本,Schooner为父本构建包含193个株系的RIL群体,结合SSR技术和QTL Ici Mapping V3.3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借助完全区间作图法(ICIM)对两年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进行QTL检测;同时分析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亲本及RIL群体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及GABA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适宜进行QTL定位。构建了一张全长为2 224.29 c M,两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8 c M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7个连锁群,135个标记位点。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控制蛋白质含量的9个QTL分别定位于1H、2H、4H、6H和7H连锁群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4.11%—18.86%,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3个主效QTL(13.30%、15.45%和18.86%)分别位于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2个相同的QTL位点,分别位于4H BMAG0740—BMAG0808和6H Ebmac0806—GBM1270;控制总黄酮含量的7个QTL分别定位于2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6.06%—29.01%,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5个主效QTL(10.38%、15.27%、17.55%、24.17%和29.01%)分别位于2H、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1个相同的QTL位点,位于7H EBmatc0016—Bmag0206;控制GABA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于4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5.44%—14.87%,最大变异率为14.87%的主效QTL位于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同位于2H、6H和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重合在4H、6H和7H染色体,控制总黄酮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同位于5H、6H和7H染色体。控制这三种成分的QTL主要位于6H和7H,尤其是6H Ebmac0806—GBM1270影响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且加性作用方向一致,有极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总黄酮与GAB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其部分QTL定位结果一致,揭示了蛋白质和功能成分含量之间紧密的遗传关系。

关键词: 大麦 籽粒 蛋白质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GABA) 相关性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东部峡谷农林交错带秋播冬青稞品种区域试验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

摘要:为选育适应藏东南三江峡谷农林交错带种植的冬青稞品种,2013—2015年在藏东南三江峡谷农林交错带实施了7个点、12个品种的秋播冬青稞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参试品种中,云裸1号产量最高,折合产量353.0 kg/667 m~2,较对照迪青3号增产20.8%,表现为增产优势突出,但对环境和肥水条件反应异常敏感;冬青8号、冬青17号、玖格和冬青11号4个品种均比对照增产;冬青16号、长芒裸大麦和冬青15号3个品种产量与对照迪青3号持平(±3%),但长芒裸大麦适宜种植范围较窄;勾芒米大麦、洋大麦和米大麦3个品种,平均产量均比对照迪青3号减产,尤以米大麦减幅最大。

关键词: 藏东南 冬青稞 区域试验 大麦 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