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麦籽粒中γ-氨基丁酸、总黄酮和生物碱含量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麦发芽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28份大麦籽粒发芽前(无菌水浸泡24h,记作发芽0d)及发芽1~9d的γ-氨基丁酸(GABA)、总黄酮和生物碱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大麦籽粒中的GABA和生物碱含量均为发芽0d高于发芽1~2d,而明显低于发芽3~9d的相应含量;发芽前后GABA累积最大均值是最小均值的2.1倍,生物碱累积最大均值是最小均值的11.6倍。(2)大麦籽粒发芽前总黄酮含量最高,发芽后相对较低;而发芽4~8d期间的GABA和生物碱含量相对较高。(3)不同大麦品系间籽粒GABA和生物碱含量在发芽4~6d差异明显,且达到峰值的频率较高;籽粒总黄酮含量在发芽8~9d差异明显,发芽前总黄酮含量达到峰值的频率最高。
关键词: 大麦 芽期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生物碱 功能成分


大麦籽粒4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研究其黄酮类化合物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以在栽培和育种等方面提高大麦籽粒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方法]该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种植在昆明,曲靖,保山地区大麦籽粒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山柰酚的含量,并对这几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四大大麦黄酮含量的相互作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儿茶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基因型方差、环境方差和G×E互作方差趋势相同,为基因型变异>环境变异>G×E互作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槲皮素和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型方差、环境方差和G×E互作方差趋势相同,为基因型变异>G×E互作变异>环境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杨梅素含量的基因型方差和环境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G×E互作方差达显著水平;杨梅素含量的基因型变异>环境变异>G×E互作变异;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变异>环境变异>G×E互作变异。不同大麦品种,紫光芒大麦和宽颖大麦在曲靖,昆明,保山三个地区都具有较高的槲皮素含量,其他大麦几乎不含槲皮素,研究中发现,紫光芒大麦和宽颖大麦的籽粒颜色为紫色,而其他品种的大麦籽粒颜色均为黄色。[结论]该研究中的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及总黄酮都是主要受遗传控制及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紫色大麦籽粒中具有较高的槲皮素含量。
关键词: 大麦 高效液相色谱 黄酮类化合物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低氮磷胁迫对大麦抽穗期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低磷低氮、低氮胁迫和正常供肥3种条件下对148份大麦种质进行大麦抽穗期研究,结果表明:低氮磷和低氮胁迫下多数大麦抽穗期比正常供肥条件下的延迟,延迟天数明显大于不同大麦基因型差异;低氮胁迫条件下,不同来源和棱型间均对大麦抽穗期影响显著,正常供肥下不同来源对大麦抽穗期影响显著。


土壤、灌水和施氮对大麦农艺和产量性状及不同粒位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功能大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以3个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下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大麦农艺和产量性状及粒位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氮运筹显著影响大麦农艺和产量性状及功能成分含量,且施氮效应大于灌水效应,在高氮水平下,水、氮互作效应较大。(2)在一定灌水阀值范围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和抗性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粒位籽粒千粒重与功能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穗中部籽粒高于穗上、下部籽粒,穗上、下部籽粒的差异相对较小。(3)通过优化,云啤2号以在淹育型水稻土上灌水0.9kg·kg-1土、施氮0.362g·kg-1土的处理为宜;S500和V43以在红壤性水稻土上分别灌水0.9kg·kg-1土和0.3kg·kg-1土、分别施氮0.246和0.362g·kg-1土处理为宜。
关键词: 大麦 土壤类型 水氮运筹 产量 粒位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抗性淀粉


不同类型大麦品种适宜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1
摘要:选择二棱矮秆、二棱中秆两个啤酒大麦品种和1个四棱中秆饲料大麦品种进行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密度均以基本苗240万/hm2为佳。


大麦基因型间SSR标记的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位于大麦7条染色体上的42对SSR引物对42个大麦种质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2对SSR引物在42个大麦品种间均有多态性,共检测到112个等位基因,每一对引物的等位基因个数在2~5之间,平均为2.591个。42对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321~0.857,平均为0.433。聚类结果表明,这些大麦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布范围较小,为0.321~0.857,在遗传相似系数值0.550水平上,这些品种聚成4大类。SSR标记揭示多数二棱啤酒大麦和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分别聚在不同类群中,表明其遗传距离较远,遗传基础较广泛;同一类品种(系)间的分布范围相对较近,表明其遗传基础较狭窄;大麦地方品种遗传背景相对复杂。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麦叶片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新育成的大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云南大麦生产中的主要栽培方式,即田、地2种方式对大麦叶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对大麦叶片数量的影响极显著,地麦栽培方式下叶片数明显减少;对旗叶的叶长、叶宽影响不显著,但对叶面积影响极显著;对倒二叶叶长、叶宽、叶面积影响极显著,地麦栽培方式下倒二叶3个性状都极显著的低于田麦栽培方式。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地麦栽培方式下,在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3个时期都极显著的高于田麦栽培方式。而不同的品种对栽培方式的反应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因而从叶片性状来看,培育适于旱地栽培的大麦新品种是有可能的。


低磷胁迫下大麦磷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大麦(Hordeumv ulgare Linn.)磷高效育种的材料,分别在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为1.32和36.6mg·kg-1的条件下,对180个大麦品种进行磷高效材料的筛选和鉴定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中磷高效差异很大;中国大麦茎干重和地上重极显著高于美国大麦(P=0.000);裸大麦(H.vulgare var.nudum)有效穗、分蘖数和茎干重极显著高于皮大麦(H.oldeum vulgateL.);多棱大麦(Hordeum vulgareL.)分蘖数、茎干重和地上干重极显著高于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on L.)。磷效率用耐低磷力和品种适应性来描述,用籽粒产量计算耐低磷力,云啤1号(122.3%,231.43%)、Z050P004Q(109.81%,214.40%)和YS500(101.08%,566.14%)等是供试样品中磷高效较高的品种。该实验结果为云南地区进一步选育磷高效的大麦品种提供了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