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粒裸燕麦(AvenanudaL.)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以元莜麦和555杂交得到的28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20对AFLP引物、3对SSR引物和1个穗型性状构建了一张大粒裸燕麦遗传连锁图。该图谱全长1544.8cM,包含19个连锁群,其上分布有92个AFLP标记、3个SSR标记和1个穗型形态标记,不同连锁群标记数为2~14个,长度在23.7~276.3cM之间,平均长度为81.3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0.1cM。穗型标记分离比符合3∶1,11个AFLP标记表现为偏分离,偏分离比为11.5%。该图谱符合遗传连锁框架图的要求,为今后大粒裸燕麦的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比较基因组学等研究奠定基础。
大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13个不同来源的大麻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地区的大麻群体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PPB=88.82%,He=0.3000,I=0.4571),其次为黑龙江群体(PPB=75.66%,He=0.2572,I=0.3897)。13个大麻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2.11%,Nei's总遗传多样性(Ht)为0.3837,Shannon's信息指数I=0.5374。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64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725,总的遗传变异中有57.25%发生在群体间,42.75%发生在群体内。根据Nei's(1978)的方法计算了13个大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结果显示:各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在0.6556~0.9258之间,其中四川群体和广西群体间具有最高的遗传一致度(0.9258);云南群体与贵州群体和四川群体间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9196、0.9173。所有群体中甘肃群体和山西群体遗传一致度最低为0.6556,说明大麻种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


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甘蔗商业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Y75/1/2杂交,获得269个单株,组成F1群体,用F102/356与商业品种ROC25回交获得266个单株,组成BC1群体。利用筛选的多态性条带丰富的36对SSR引物和12对AFLP引物,对两个群体进行PCR扩增和分子遗传连锁分析,构建甘蔗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用F1群体获得630个分离标记,经χ2检测,298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7%;用BC1群体获得571个分离标记,有264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6%;4个亲本获得单双剂量标记的数量依次为Co419>02/356>Y75/1/2>ROC25。在LOD≥5.0,相邻标记遗传距离≤40cM的条件下,F1群体有134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55个连锁群,其中39个连锁群归属8个同源组,16个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458.3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9cM;BC1群体有133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47个连锁群,其中34个连锁群归属于8个同源组,13个连锁群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059.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8.0cM。从4个亲本单双剂量标记进入的连锁群数来看,Co419最多,归入34个连锁群,其次为Y75/1/2,归入20个连锁群,第3为02/356和ROC25,归入19个连锁群。研究结果表明,从单双剂量标记比例、形成连锁群数量、总遗传距离来看,F1群体构图质量要优于BC1群体。


甘蔗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群体是甘蔗基因发掘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展甘蔗分离群体数量性状及分子标记数据的评价研究,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对甘蔗杂合商业品种与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的F1群体(Co419×Y75/1/2)的产量性状(有效茎数、单茎重、株高、茎径、公顷产量)和糖分性状(蔗汁糖度、锤度、商业糖分)的频率分布、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12对AFLP引物和36对SSR引物获得的505个分离标记进行χ2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1群体的产量和糖分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变异丰富,并表现为明显的超亲分离,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AFLP和SSR标记的分离比例检测表明,群体单双剂量标记的检出比例为52%,共获得179个单剂量标记和82个双剂量标记,其中有24对AFLP和SSR引物的单双剂量标记检出比例大于50%,属于比较有效的PCR引物。通过本研究,确认了该群体适合开展遗传连锁作图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同时单双剂量标记的获得和高效引物的筛选都将为后续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条件。


应用AFLP技术鉴别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别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对31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进行AFLP-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一共得到426个可重复的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6%,聚类分析主要分为台地茶类、老树茶类等两大类。结果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鉴别不同来源的普洱茶晒青毛茶:从典型的主要特征峰和染色信号的最高值和次高值来区别;从峰形图的整个形状来区分;与对照的峰形图比较来区分。表明AFLP-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子标记技术,能成功应用于不同区域普洱茶晒青毛茶的鉴别。


古茶园、台地茶园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遗传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和2个台地茶园(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阿萨姆茶变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P= 92.31%,期望杂合度He=0.1366,Shannon多样性指数Ho=0.2323;古茶园居群水平是45.55%,勐腊居群最高P=59.11%,勐宋居群变异度最低P=36.44%;而台地茶中,有性系勐海大叶群体种P=35.02%,无性系云抗10号则非常低P=13.77%,台地茶居群水平是24.2%;古茶园和台地茶遗传多样性相差很大,依次是古茶园>有性系台地茶>无性系台地茶。研究还发现古茶园与台地茶园之间,南糯山居群、勐腊易武居群与其他居群间存在多条特异谱带,可作为南糯山居群和勐腊易武居群的分子指纹图谱,应用于这两个居群所产晒青毛茶的鉴别。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AFLP 遗传多样性 古茶园 台地茶园


云南大理茶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茶叶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标记对仅在云南南部及周边地区狭域分布的茶树近缘植物大理茶11个居群20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大理茶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在物种水平上,He=0.099,Ho=0.178;在居群水平上,He=0.083,Ho=0.137;(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1606;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为16.04%。AMOVA分析显示:大理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80.97%,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19.03%;(3)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971~0.997。经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127,P<0.001)。推测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的片断化是导致大理茶濒危现状的主要因素。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中国滇蔗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对AFLP引物对来自国家甘蔗资源圃的41份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无性系进行扩增,获得860个片段,多态性条带629个,多态性条带比率0.73,特异片段54个。遗传相似性系数、UPGMA聚类和主效应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52处做切割线,毛轴野古草、斑茅和滇蔗茅无性系分为3个类群;在相似系数0.715处做切割线时,又将41份滇蔗茅无性系划分为3个大类群,云滇07/23独自形成A类群,鉴于其叶鞘背毛,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B类群3份无性系,主要来自云南西南部高海拔地区;C类群37份无性系,其中30份来自云南西南方向的保山、德宏地区,其他地区7份;在相似系数0.738处做切割时,将C类群37份无性系划分为4个亚类群,亚类群的划分反映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来自同一地区的无性系多聚为一类;在相似系数0.765处做切割可将C4亚类群划分为4个亚类群(C4-1,C4-2,C4-3,C4-4),其中C4-3亚类群中云滇07/9/1与云滇99/4分子聚类最为相似,可作为复份材料保存;C4-3亚类群在相似系数0.773处切割又可以分为3个分支类群,以上分析反映出同一地区无性系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效应分析反映的属间、种间、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可见,丰富的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滇蔗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