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opulation(模糊匹配)
82条记录
利用性诱剂监测云南秋冬季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活动特征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闪讯TELE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诱剂 种群动态 活动日节律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动态及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受关注的类群和环境指示生物之一,其种群动态群落结构能快速地反映环境的状况.哀牢山和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2016-2018年在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蝴蝶资源及其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且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无量山丰富.哀牢山共观测记录5科83属149种,该地蝴蝶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92,物种丰富度为16.36,Simpson指数为0.97;景东县无量山样区共记录蝴蝶5科88属143种,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64,物种丰富度为15.04,Simpson指数为0.96.哀牢山、无量山两个样区共有5科99属178种蝴蝶.生境分析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哀牢山蝴蝶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 m以下,而无量山蝴蝶主要分布在1,100–1,400m之间.调查时段分析表明,两地蝴蝶主要分布在5–9月,哀牢山8月蝴蝶种类较丰富,而无量山9月蝴蝶种类较丰富.年份分析表明,哀牢山、无量山两地均以2016年蝴蝶多样性最丰富,这与适宜的气候及较弱的人为干扰有密切的关系.两地蝴蝶群落为中等相似,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64,共有种有114种(64.05%).鉴于无量山、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丰富,且有13种近危物种、3种易危物种和56种个体数极低(≤10头)的未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因此蝴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蝴蝶 新平县哀牢山 景东县无量山 种群动态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区3个种源余甘子的光响应曲线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以云南干热河谷区3个种源余甘子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其不同光合参数,并绘制相应光响应曲线,比较了不同种源余甘子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在低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3个种源余甘子净光合速率(P_n)差异较小,随着PAR升高3个种源余甘子表现出较大差异。3个种源余甘子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在低PAR范围内迅速上升,随着PAR升高呈缓慢上升或下降趋势。3个种源余甘子胞间CO_2浓度(C_i)呈先急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再下降的总体趋势。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种源余甘子P_n的光响应曲线,决定系数(R~2)在0.9982~0.9994之间。种源20180907-1的LSP、LCP及P_(n,max)均相对较高,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种源20180907-2的LSP中等,LCP及P_(n,max)均较低,表观量子效率(α)较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且WUE较高,抗旱能力较强;种源20180907-3的LSP、LCP均为中等,对强光的利用能力中等。

关键词: 干热河谷 余甘子 种源 光合特性 光响应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明红火蚁种群发生特征

生物安全学报 2019

摘要:【目的】2013年10月云南省元谋县首次发现红火蚁。掌握红火蚁蚁巢各品级发生动态,能为当地红火蚁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年1—12月,在昆明宜良县对红火蚁蚁巢取样、分离,红火蚁取样、称重,统计红火蚁各品级的头数。【结果】地上蚁巢红火蚁蚁群数量发生高峰期在8—9月,其次是3—4月。蚁后数量比例高峰在3—4月;有翅雌蚁比例高峰在4月,其次是7月;有翅雄蚁比例高峰的在5月,其次是9月;生殖蚁幼虫和蛹比例高峰的3、4和12月。地上蚁巢工蚁、兵蚁、职能蚁幼虫和蛹数量发生的高峰期在8—9月,发生小高峰期在4月。【结论】昆明红火蚁蚁群数量动态有2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为8—9月,以职能蚁防治为主;第二个蜂值3—4月,以生殖蚁和职能蚁防治为主。该结果为昆明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昆明 红火蚁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柠檬园蓟马种群动态调查

热带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明确德宏州柠檬园蓟马的种类、危害特点及种群动态,于2016年1~12月对柠檬园蓟马的种类、危害特点及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德宏州共有2科12种蓟马危害柠檬.春梢期蓟马危害最低;夏梢期树冠层南侧蓟马数量最多,树冠层东侧蓟马数量最少;秋梢期蓟马危害最严重,树冠层北侧蓟马数量最多,树冠层西侧蓟马数量最少.2016年德宏州柠檬蓟马种群动态呈双峰型, 8月和10月为危害高峰期.建议在8月和10月适当增加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并加强蓟马天敌的研究和利用.

关键词: 柠檬果园 蓟马 危害特点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前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摘要: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树栖陷阱法对瑞丽市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蚂蚁229头,隶属于5亚科15属26种;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常见种的组成及其多度有差异,其中柠檬园Ⅰ有黄足立毛蚁等3种,柠檬园Ⅱ有黑头酸臭蚁等2种,柠檬园Ⅲ有光颚铺道蚁等3种;柠檬园Ⅲ中树冠层蚂蚁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柠檬园Ⅰ和Ⅱ的;柠檬园Ⅰ中树冠层蚂蚁的群落结构与柠檬园Ⅱ和Ⅲ不相似;柠檬园Ⅰ的指示物种为黄足立毛蚁等2种,柠檬园Ⅱ为印度大头蚁,柠檬园Ⅲ为史氏铺道蚁.因此,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影响,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关键词: 树冠层蚂蚁 群落 前期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效应 柠檬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明桃园果蝇寄生蜂种类及其种群动态

生物安全学报 2019

摘要:【目的】为控制果蝇类害虫危害,需掌握昆明桃园内果蝇寄生蜂的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方法】2014年4—10月在云南昆明小河乡(25°10′55.07″N,102°47′52.51″E,海拔2200 m)桃树果园,利用香蕉、诱盒收集桃园内果蝇天敌昆虫寄生蜂并进行分类鉴定,对其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结果】共收集到6种果蝇寄生蜂,762只。经过鉴定分别为茧蜂科的Asobara brevicauda和Asobara mesocauda、环腹瘿蜂科的Leptopilina japonica、瘿蜂科的Ganaspis brasiliensis、锤角细蜂科的Trichopria drosophilae、金小蜂科的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其中A.mesocauda(29.40%)、G.brasiliensis(17.85%)、T.drosophilae(47.77%) 3种寄生蜂的发生数量相对较多,且不同寄生蜂的种群动态随着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结论】结合桃园内果蝇的种群动态,初步筛选出果蝇的优势天敌为瘿蜂科G.brasiliensis和锤角细蜂科T.drosophilae,并将对其的保护利用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桃园 果蝇寄生蜂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源辣木生长差异性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2019

摘要:对从美国、马里、肯尼亚、古巴和德国引种种植的辣木植株进行生长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辣木在不同时间内生长速率各不相同,不同种源的辣木株高、冠幅、地径、分支数等生长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美国种源的辣木株高、冠幅均表现较好,古巴种源的辣木株高、冠幅、地径和分支数则表现相对较差;美国种源和古巴种源在株高、冠幅、地径生长量上差异显著,马里、肯尼亚、德国种源之间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综合各项指标, 5个种源中,美国种源的辣木生长表现较好,可作为优良种源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辣木 种源 生长 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西北野生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为揭示滇西北天然牡丹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12个形态指标对18个滇西北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12个性状居群间的变异系数为16.65%~107.78%,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8.44%。在研究的18个居群中,宁蒗拉伯乡居群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25.02%;其次是玉龙县大平坝居群,变异系数为26.68%;以丽鸣线路旁居群的变异为最大,变异系数为50.86%。滇西北牡丹变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12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98.51%,居群间的变异(48.87%)大于居群内的变异(0.59%),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滇西北牡丹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坡度能正向依次解释单荚荚长(y_(11))、果柄长(y_(8))、叶柄长(y_(4))和单荚总数(y_(10)),负向依次解释单荚荚宽(y_(12))、荚果数(y_(9))和株高(y_(1));聚类分析结果说明滇西北牡丹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是不连续的。

关键词: 滇西北 表型多样性 居群 牡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泸定百合种质资源及表型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的泸定百合资源状况。【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对采集到的20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泸定百合资源以滇东北昭通、滇东曲靖最丰富,滇中昆明、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和滇西保山次之,滇西北地区最少,仅见于金沙江河谷地带,而滇西南地区普洱、临沧未见分布。泸定百合的14个表型性状居群间F值为2. 18~19. 10,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 58%,居群间变异(59. 5%)大于居群内变异(19. 76%)。20个野生居群在聚类树上可划分为2大支,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性。【结论】泸定百合在云南省境内分布范围广泛,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

关键词: 泸定百合 种质资源 居群 表型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