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opulation(模糊匹配)
82条记录
云南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5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关键词: 泸定百合 居群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关键词: 甘蔗蓟马 甘蔗品种 种群动态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特征规律,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60份不同来源地麻疯树的22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在种植3 a的植株主干高度变异范围最大(3.0~37.3 cm),变异系数为55.03%,其次是叶厚、花序柄长、雌雄开花比例、结果数、二级分枝数和雌花数,变异系数都大于27%,变异幅度最小的为果横径(2.02~3.07 cm),变异系数为7.2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77%,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由冠幅(东西、南北)、叶宽、叶长、植株高度、叶柄长5个数量性状构成,第2主成分主要由雌花数、雄花数、结果数、花序长4个数量性状构成,第3主成分主要由种子横径、种子纵径、花序柄长3个数量性状构成,第4主成分主要由果横径和果纵径构成,第5主成分主要由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构成,第6主成分主要由雌雄开花比例构成,第7主成分主要由主干高度构成,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4.35%、13.89%、9.73%、8.52%、7.52%、5.02%、4.73%;以此19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60份麻疯树种质分为6类。

关键词: 麻疯树 种源 植物学形态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泸定百合12个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12个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说明泸定百合的核型对称性低,进化程度较高。根据核型不对称系数,认为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进化程度从高到低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聚类结果显示,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关键词: 泸定百合 居群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发生及其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浸叶法研究了云南通海县菜区小菜蛾种群消长特点及其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全年发生,呈现3~4个峰期。2月份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10月份后逐渐下降。高峰期成虫虫量单盆可达69.9头/d,幼虫1.72头/株。与敏感种群比较,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63和2.85,为低抗水平;对茚虫威的抗性指数为20.7,为中等水平抗性;对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和啶虫隆的抗性指数分别为42.18、43.04、43.9和55.17,为高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分别为345.35和837.9,为极高水平抗性。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指数大小顺序为: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隆>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茚虫威>苏云金芽孢杆菌>丁醚脲。

关键词: 小菜蛾 发生 种群数量 消长动态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螟和黄螟在蔗苗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应用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在甘蔗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关系。【方法】通过对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和螟幼虫调查,根据生态位理论测定其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甘蔗苗期,大螟60%以上由蔗苗地上部位蛀入,黄螟90%以上由蔗苗地下和地面部位蛀入。在生态位方面,大螟时间生态位较黄螟宽,空间生态位则两种害虫相当,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高,种间竞争系数最高达0.7472。【结论】这两种害虫在蔗苗上竞争激烈。

关键词: 大螟 黄螟 种群动态 生态位 种间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OPSIS法对金铁锁居群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摘要:通过TOPSIS法对金铁锁不同居群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出13个金铁锁居群药材质量的优劣顺序是:松坪>象山>雪山>中甸>九河>期纳>得荣>羊坪>顺州>鹤庆>尼西>六德>洱源。用系统聚类法对这13个金铁锁居群加以分析,大致可以将13个居群分为4类,松坪、象山和雪山可评定为质量优异的居群;中甸、九河、期纳和得荣可评定为质量较好的居群;羊坪、顺州、鹤庆和尼西可评定为质量一般的居群;六德和洱源可评定为质量差的居群

关键词: TOPSIS法 金铁锁 居群 药材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林云烟印象烟庄昆虫多样性调查

云南农业科技 2014

摘要:采用马氏网对云烟印象烟庄烤烟种植区进行了昆虫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是构成该区烤烟旺长期的主要昆虫类群

关键词: 云烟印象烟庄 生物防治 昆虫多样性 类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霉素对总状绿绒蒿三个居群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生长于滇西北不同海拔梯度的3个总状绿绒蒿居群种子,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处理后,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种子的长宽比和千粒重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差异显著(P<0.05);种子含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2)不同居群的对照种子发芽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平均发芽时间随海拔升高而缩短。(3)100~250 mg·L-1的GA3处理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且差异极显著(P<0.001),但GA3处理对平均发芽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各居群萌发指标的最适GA3处理浓度不一致。(4)居群对总状绿绒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影响显著(P<0.05)。说明海拔是造成不同居群种子外部形态和种子萌发特性差异的原因之一,而不同浓度的GA3对各居群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总状绿绒蒿 赤霉素 种子萌发特性 居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含笑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云南含笑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昆明地区天然分布的云南含笑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个居群180个单株的14个表型性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居群间和居群内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1)云南含笑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14个表型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4.38%)小于居群内变异(75.62%),居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6.20%~60.11%之间,表明云南含笑居群内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2)对云南含笑各居群的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云南含笑各居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总体表型多样性指数为1.772。(3)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含笑6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而且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关键词: 云南含笑 天然居群 表型多样性 昆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