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hylogeny(模糊匹配)
44条记录
西方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云南毒株的多聚蛋白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1 CSCD

摘要:目的扩增云南地区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自然感染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SBV)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从云南3份感染SBV的西方蜜蜂幼虫样本中扩增SBV的多聚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拼接、序列比对、基因重组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通过序列拼接得到3条云南西方蜜蜂的SBV(AmSBV-YN)序列,占SBV基因组长度的97%,包含完整的多聚蛋白基因。3条AmSBV-YN序列间的同源性大于99%,与GenBank上已知SBV序列的同源性为91%~93%。AmSBV-YN与韩国西方蜜蜂的SBV(AmSBV-Kor)KP296800可能在5′端发生重组。多聚蛋白基因构建的进化树显示,AmSBV-YN单独构成云南基因型,在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基因进化树中显示,AmSBV-YN与其他感染中国西方蜜蜂的SBV(AmSBV-Chn)聚集成云南基因型。结论成功扩增出SBV云南毒株的多聚蛋白基AmSBV-YN,SBV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SBV-YN可能是感染我国西方蜜蜂SBV的代表株。

关键词: 蜜蜂 囊状幼虫病病毒 多聚蛋白基因 同源性 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新平蔗区发现甘蔗白条病

中国糖料 2021

摘要:利用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 (Ashby) Dowson]特异性引物XAF1/XAR1对2019年采自云南新平蔗区的8份疑似甘蔗白条病样品进行PCR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扩增得到大小约608 bp的特异性条带,GenBank登录号为MT625864~MT625871。这些核苷酸序列与白条黄单胞菌(X. albilineans)GPE PC73菌株基因组上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denosine triphosphate-bi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基因abc(基因号XALc_1791)的序列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这些白条黄单胞菌菌株序列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合田间症状诊断和分子鉴定结果,确认云南新平蔗区发生的甘蔗病害为X.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这是云南新平蔗区首次发现。

关键词: 甘蔗 白条病 白条黄单胞菌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参与辣椒素合成的DnaJ基因家族全表达谱分析

辣椒杂志 2020

摘要:背景:DnaJ蛋白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对辣椒基因组全面的生信分析鉴定到76个DnaJ基因.但目前尚无辣椒DnaJ基因系统发育关系和表达谱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不同组织、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响应下辣椒DnaJ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表达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辣椒DnaJ基因按序列同源性可分为7个亚族(Ⅰ、Ⅱ、Ⅲ、Ⅳ、Ⅴ、Ⅵ和Ⅶ亚族).辣椒DnaJ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显示,38%(29/76)的辣椒DnaJ基因在至少一个组织中表达.结果表明,DnaJ基因在辣椒生长发育中具有潜在的关键作用.另外,为了解辛辣和非辛辣辣椒DnaJ基因在胎座中的表达差异,我们还利用RNA-Seq数据和qRT-PCR分析了辣椒DnaJ基因的表达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8个基因在辛辣辣椒和非辛辣辣椒中的表达差异显著.CaDnaJs与胎座发育过程中参与辣椒素合成的基因共同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这8个DnaJ基因可能受到胁迫(热、干旱和盐)的调控,同时也受到植物激素的调控(ABA,GA3,MeJA和SA).结论:综上所述,部分在胎座中表达的DnaJ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在与刺激性相关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中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为辣椒DanJ基因的表达谱提供了广泛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辣椒中的DnaJ基因功能认识.

关键词: DnaJ蛋白 辣椒 表达分析 系统发育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甘蔗白条病的多基因联合鉴定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重要病害。2017年在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蔗区的甘蔗上发现疑似白条病的病害。从病株蔗茎中分离得到圆形,凸面,光滑,有光泽,黄色的细菌菌落。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得到的细菌为该病害的病原菌。使用16S rRNA基因、gyrB基因和rpoD基因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BLAST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病原菌的3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白条黄单胞菌GPE PC73菌株(GenBank登录号:FP565176)对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支。根据田间症状诊断、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认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发生的甘蔗病害为X.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

关键词: 甘蔗白条病 白条黄单胞菌 系统发育分析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鸡瑽菌鉴定及最适菌株、培养基的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护和利用鸡瑽菌(Termitomyces)野生种质资源,在广泛收集临沧鸡瑽菌菌株的基础上,通过测定ITS序列,结合Gen Bank已有序列,分析了供试菌株的分类地位,并进行了最适菌株及其培养基初步筛选研究。结果证明,供试菌株与Termitomyces属内的其他物种能很好地聚在一起,但又被分为明显的两大类和四小类。在YPD培养基上其生长特性存在差异,其中菌株4279表现最优,随后依次是2871与2878,而4288表现最差。菌株4279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在牛粪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最快,达(0.77±0.04)mm/d,与在其他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总之,ITS序列分析能够解决鸡瑽菌属种类混淆的问题,可用于真菌的分类鉴定;优良菌株4279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50 g牛粪+20 g葡萄糖+15 g琼脂+2 g蛋白胨,培养基成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鸡瑽菌 鉴定 系统发育树 菌株 培养基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及资源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普通野生稻是对栽培稻进行遗传改良的宝贵基因资源。近几年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从基因组水平上对普通野生稻的分类及在进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补充和证实。本评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从世界野生稻分类概况、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地位、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及类型、普通野生稻在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及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对云南普通野生稻这一独特类群的研究利用情况也作了一定介绍。对普通野生稻的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将有助于功能基因的研究与育种利用。

关键词: 野生稻 资源 系统进化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玉米磷转运体家族基因(英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转运体在磷吸收和转运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目前对玉米磷转运体研究相对较少。从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玉米磷转运体并分析其特性,包括: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发育、基因与蛋白结构、保守序列构成、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通过分析,发现40个玉米磷转运体,这40个玉米磷转运体分布于除第9染色体外的其他9条染色体,可以细分成4个类群,ClustersⅠ、Ⅳ基因结构和蛋白结构相对保守。进一步分析发现这40个玉米磷转运体中的14个保守序列和启动子区域20个顺式作用元件。并且分析了ClusterⅠ中13个成员在玉米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各基因表达方式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或发育时期特异性。该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玉米磷转运体功能和调控机制、提高玉米磷利用效率提供信息。

关键词: 磷转运体 玉米 系统发育 保守序列 顺式作用元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蔷薇科植物MLO蛋白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LO基因家族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抗病基因,MLO蛋白的突变体对白粉病真菌表现出广谱抗性,且能特异性调控细胞死亡,利用自发的细胞死亡来应答发育或非生物刺激。为了分析蔷薇科植物MLO蛋白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及潜在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在Gen Bank中已登录的来自于蔷薇科的7个物种共计82条具有完整ORF的MLO基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这82条蛋白的氨基酸数量、碱基数、分子量差异较小,平均亲水系数为-0.191~0.253,绝大多数具有内含子结构;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质膜中,包含5~8个跨膜结构;共有15个保守基序,长度在15~50个氨基酸之间。其中,等电点小于7的仅有1条,6条蛋白具有信号肽。系统进化关系揭示了这些物种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将其与其它物种中已鉴定的MLO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32个可能与抗白粉病相关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仅有17条基因具有MLO型白粉病基因所有的典型结构。因此,本研究表明,所选用的82条蔷薇科MLO基因中,仅有17条基因可能参与寄主-白粉病菌的互作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蔷薇科及其他植物MLO基因的抗病遗传机制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蔷薇科 MLO基因 抗白粉病 系统进化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及杂交起源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 Byhouwer)是云南特有的高山花卉和耐低温的月季种质资源,也是蔷薇属唯一有报道的10倍体的野生种。然而,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大争议,其起源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5S rDNA和4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psbA-atpH、rbcL、rpl16和trnL-F)来构建蔷薇属的系统关系,明确中甸刺玫的系统位置;通过与近缘物种的序列比对,推测中甸刺玫的原始亲本。结果表明:蔷薇属50个种(变种)的5S rDNA序列长度为498~573 bp,变异程度随物种表现出明显差异。cpDNA片段中psbA-trnH变异较大,4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矩阵长2969 bp,其中变异位点153个。基于5S rDNA的分子系统树和4个cpDNA片段联合分析的分子系统树中,中甸刺玫均与桂味组的物种聚在一起,与小叶组的刺梨亲缘关系较远,其系统位置应从小叶组移至桂味组。中甸刺玫的十倍体起源很复杂,细梗蔷薇、华西蔷薇、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是与其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种,其原始母本最可能是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的其中之一或共同母本,细梗蔷薇和华西蔷薇极可能是其父本,而尾萼蔷薇、西南蔷薇和西北蔷薇也可能以父本的身份参与了中甸刺玫的杂交物种形成。

关键词: 中甸刺玫 蔷薇属 5S r DNA cp DNA 系统位置 杂交起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helex-100法提取甘薯小象甲DNA及云南地区甘薯小象甲的分子鉴定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小象甲是国内外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除本身为害薯块外,引起的伤口还会诱致病菌侵入,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无法食用。准确鉴定云南地区的甘薯小象甲,特别是研究其遗传变异可为检疫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云南元谋县甘薯小象甲,采用Chelex-100法快速提取甘薯小象甲基因组DNA,分别对雌雄成虫rDNA 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首次发现云南元谋县的甘薯小象甲属于东亚分支的东南亚亚支,与我国之前报道的甘薯小象甲属于东亚分支的东北亚亚支不同,说明云南元谋县的甘薯小象甲种群来源与中国广东、福建、浙江和重庆的种群来源不同。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Chelex-100法 ITS-1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