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cultivars(模糊匹配)
173条记录
云南省1983-2021年审定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中国稻米 2023

摘要:水稻是云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已审定水稻品种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为云南未来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云南省1983—2021年审定的559个水稻品种的亲本、产量、米质和抗病性等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审定的品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亲本多样性基本相当,亲本多样性并未随着审定品种数量上升而增加;杂交稻(非旱稻)和常规稻(非旱稻)单产呈小幅上下波动态势,旱稻单产呈增长趋势;近12年(2010—2021年)品种优质率为35.71%,优质1级品种数量极少,垩白度是影响米质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总体上,稻瘟病抗性有所降低,白叶枯抗性优于稻瘟病,近4年数据,抗纹枯病性好,感及高感纹枯病品种占比在15.00%以下,感及高感稻曲病品种占比在17.00%~52.00%间波动。

关键词: 水稻 审定品种 特征特性 云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云南保山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2023

摘要:为实现水稻上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从害虫综合防治的角度,探讨昆虫性信息素、害虫天敌生物防治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一步降低水稻白穗发生率。试验初步确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赤眼蜂的使用均能够有效降低水稻二化螟对水稻所造成的白穗,明确了安徽喜丰收、宁波纽康、昆明猎虫性诱剂诱芯在辛街镇邹里村、金鸡乡东方村对二化螟的诱捕头数可达36~40头;对二化螟的防效可达50%~60%;赤眼蜂对水稻螟虫造成水稻白穗的防治效果可达43%~51%。该试验为云南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及进一步研究水稻无公害生产提供一个重要手段,为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水稻 二化螟 生物防治 性信息素 赤眼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对镉砷累积的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在镉(Cd)、砷(As)复合污染农田下不同水稻品种对Cd、As吸收与累积的差异,以期为云南重金属污染农田中水稻安全生产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点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采用大田试验,设置10个处理:种植杂交籼稻(中浙优8、中浙优10、中浙优1、清优676、闽红两优177)、常规籼稻(云航籼3、云航红1)、常规粳稻(云航粳2、云航粳3、云航粳7)等10个水稻品种,于水稻成熟期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及分析植株Cd、As累积特征。【结果】不同品种水稻农艺性状及植株Cd、As累积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水稻产量、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91、1.17、1.40、1.24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12、2.47倍,根、茎叶、谷壳和糙米的Cd与As含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33、3.50、1.40、4.00倍与2.03、1.93、1.48、1.36倍,Cd与As累积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4.45、3.27、3.53、12.06倍与2.51、1.81、3.02、3.70倍。水稻Cd转运系数总体表现为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TF茎叶/根,水稻As转运系数总体表现为TF茎叶/根>TF糙米/谷壳>TF糙米/茎叶。在所有水稻品种中,中浙优8号农艺性状较优,其糙米中Cd、As累积量也较高,而云航粳2号农艺性状较差,糙米Cd、As累积量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糙米C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糙米As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Cd与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呈极显著正相关,谷壳As与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As与TF茎叶/根、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无显著相关性,糙米Cd与糙米As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长期淹水的土壤环境下,Cd的活性较低,As的活性较高,但Cd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转运能力比As强。在种植的杂交籼稻中浙优8号产量高,适宜在无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而常规粳稻云航粳2号可作为Cd、As复合污染土壤中种植的最佳水稻品种

关键词: 水稻 积累 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了解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选用13对SSR标记对2007—2013年分离自云南省陆稻区、籼稻区和粳稻区(共计13个州)的12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分析,结果13对引物共检测出128个等位基因;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7时,125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29个遗传宗谱,优势宗谱YN02包含了39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31.20%,次优势宗谱YN08包含了15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12.00%,其余71个菌株分属27个宗谱;表明云南省既有优势宗谱,又有较多遗传多样性的小宗谱,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比较不同稻区菌株群体的宗谱频率发现,陆稻区菌株的宗谱频率为65.52%,粳稻区和籼稻区菌株的宗谱频率分别为27.59%和13.79%,表明陆稻区菌株群体的遗传结构比粳稻区、籼稻区菌株复杂。因此,针对菌株群体宗谱较少,且优势宗谱突出的地方,应加强品种多样化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群体的稳定化选择,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SSR标记 遗传结构 宗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轮作下穗肥氮用量对机插粳稻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分析

作物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在高原粳稻区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隆科16为材料,在不施基蘖氮肥的条件下,分别施纯氮0、90、120、150、180和210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6:4进行施肥,并以常规施纯氮285kg/hm~2作为对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25:0.25:0.25:0.25),分析了水稻的群体生长特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种轮作模式中,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用适量(180kg/hm~2)穗肥氮,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持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不施基蘖氮肥处理的最低水稻分蘖数分别达到对照的91.09%和87.62%,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95.05%和91.11%,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穗肥氮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穗率。与对照相比,施穗肥氮后水稻的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阶段增量以及群体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穗肥氮用量为180kg/hm~2处理,氮肥投入比对照减少36.84%,水稻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水旱轮作 水稻 穗氮 群体特征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稻云恢290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稻米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常规稻品种云恢290为材料,以当地栽培技术(T1)为基础,在当地技术上实行精确定量施肥(T2),在T2基础上实行精确定量灌溉(T3),并通过定量基本苗、扩大行距、精确定量施肥和灌溉,实现精确定量栽培(T4),分析不同栽培技术对云恢290生育期、叶龄、产量及其构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T1处理,T2、T3和T4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云恢290产量和经济效益,2019年产量增幅为21.0%~41.0%、经济效益增幅为20.6%~41.3%,2020年产量增幅为16.7%~65.4%、经济效益增幅为17.0%~63.8%,其中,T4处理增产增效最显著,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可见,精准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

关键词: 水稻 叶龄模式 精确定量施氮技术 精确定量灌溉技术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措施对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和4个移栽密度(24万、30万、36万、42万苗/hm2)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SPAD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33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18.80个/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24万苗/hm2获得最高产13308 kg/hm2.云科粳5号在240 kg/hm2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万苗/hm2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下精米率整体较高,最高达75.10%.整精米率在高氮和高密度下偏高,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在240 kg/hm2和330 kg/hm2高施氮量下较高,说明高氮肥会增加米质的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结论]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移栽密度24万苗/hm2组合下,云科粳5号产量最高达13308 kg/hm2,米质综合判定二级,为最优组合,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移栽密度 氮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条件下氮高效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特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态条件和施氮水平及其互作对氮高效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稻区不同施氮水平下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9年在四川省大邑县(弱光寡照)和云南省永胜县(光温充足)两个生态点进行,以西南地区大范围种植的10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氮(N0)、低氮120 kg/hm~2 (N120)和高氮180 kg/hm~2 (N180) 3个施氮水平,副区为10个品种。分别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干物重,计算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和转运量,于收获后测定水稻产量。【结果】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特性为生态条件、施氮水平、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邑生态点宜香优1108在N120下的产量比N180提高4.68%,永胜点德优4923在N120施氮水平下的产量比N180提高113.4 kg/hm~2,结合产量和GGE模型分析,大邑生态点宜香优1108为低氮高效型,晶两优534和F优498为高氮高效型;永胜点德优4923为低氮高效型,中优295和丰优香占为高氮高效型。氮高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因生态条件和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大邑低氮高效型品种产量主要来自拔节前干物质的积累和抽穗前光合产物的转化,产量优势在于足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移栽至拔节期的群体生长率与产量(r=0.70**)和有效穗数(r=0.41*)呈显著正相关;大邑生态点高氮高效型品种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品种,产量与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r=0.56**)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r=0.3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永胜低氮高效型品种干物质积累特征在于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和穗前干物质转化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千粒重较同处理平均值提高13.61%;永胜高氮高效型品种具有拔节至抽穗期高群体生长率的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优势在于较高的每穗颖花数,该点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与产量(r=0.60**)和每穗颖花数(r=0.68**)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大邑等弱光寡照地区,低氮高效型品种应保证前期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穗前干物质转化对籽粒的贡献率;高氮高效型品种应保持抽穗后高群体生长率并增加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在永胜等光温充足地区,拔节至抽穗期较高的群体生长率是低氮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品种共同的物质生产特征。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氮肥 干物质生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前控后促施氮技术增产机理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云南水旱轮作区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减氮增效的绿色生产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以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供试材料,于2016和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设4种氮肥施用模式:不施氮的空白区(N0)、当地农户常规施氮技术(CK,N总量270 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5:0:0)、均衡施氮技术(BNF,N总量216 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2.5:2.5:2.5:2.5)和前控后促施氮技术(FCBP,N总量162 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0:6:4),比较研究不同施氮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不同施氮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与CK相比,2016年BNF和FCBP处理分别增产19.23%和21.93%,2017年分别增产11.70%和27.04%.FCBP处理减肥增效作用更明显,水稻季不施基肥和分蘖肥,通过穗肥的调控,稳定了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显著提高.随着氮肥减量后移,氮肥农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2016年BNF和FCBP处理分别提高165.20%和280.45%,2017年分别提高105.02%和313.42%.另外,FCBP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降低高峰苗数,提高茎蘖成穗率,延长水稻穗分化期,促进倒二叶和剑叶的伸长,高效叶面积率和实粒叶比较高,抽穗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因此,云南水旱轮作区应用前控后促施氮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前控后促施氮技术 增产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籽粒淀粉品质特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软米是云南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类优质特色稻种,研究其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对阐明优质食味米机制、改良稻米食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为研究材料,以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软米育成品种及其他育成品种为对照材料,测定不同环境下种植收获的稻谷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和RVA特征值等稻米淀粉品质指标,利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淀粉品质特性与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性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居中;糊化温度最高,但与对照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基本介于高直链淀粉品种与糯米品种之间。同时,云南软米品种(指云南软米地方品种和软米育成品种总称)与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和其他育成品种之间的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云南软米品种,尤其是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受环境影响最大,10个性状中,除糊化温度外,其余9个性状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也发现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淀粉品质特征与其来源地有关系,来自南部边缘水、陆稻区与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材料的淀粉品质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描述云南软米品种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征时,除了将直链淀粉含量作为基本描述性指标外,还需结合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3个RVA谱特征值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也需注意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籽粒淀粉品质特性的表现对环境敏感,选育广适应性软米品种难度极大。

关键词: 水稻 云南软米 地方品种 淀粉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