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耐冷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冷敏感的日本粳稻品种十和田与强耐冷的云南地方粳稻品种昆明小白谷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22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32个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主穗和分蘖穗的特定结实率、单株结实率、穗长和株高在5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QTL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弥勒县(2012,正常生长环境)、嵩明县(2012,2013,自然低温胁迫环境)、丽江市(2012,2013,自然低温胁迫环境)5种环境条件下,主穗和分蘖穗中共检测到58个QTL,分布于第1~11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在2.74%~18.43%之间。其中,仅在主穗中被检测到的QTL有24个,仅在分蘖穗中被检测到的QTL有16个,主穗和分蘖穗中同时被检测到的QTL有18个。在两种及其以上环境能重复检出的QTL 17个,但没有1个QTL在5种环境中均能检测到,表明数量性状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的影响。


水稻单基因系与稻瘟病菌互作中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文章利用稻瘟病菌株J32-6和水稻品种(LTH、J6、J27)构成不同亲和的互作关系,分析了在互作中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和4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稻瘟病菌J32-6诱导了亲和与非亲和互作中水稻Os LOX、Os AOS和Os 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表明在与J32-6互作中水稻品种(系)LTH、J6和J27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非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 PR1a、OsPR1b、Os PR3-1和Os 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品种J6和J27表现为抗病;而在亲和的互作反应中,多数Os PR基因的表达水平低、时间短或没有表达,水稻品种LTH表现为感病。


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功能叶性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在宜良县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云南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功能叶叶面积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后6个品种实际产量比正常灌溉产量下降11.03%,达极显著水平。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后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分别比正常灌水降低4.58%、7.21%、8.53%,其中对实粒数影响最大,达显著水平。水分胁迫后齐穗期功能叶高效、低效、总叶面积指数比正常灌水分别降低13.60%、10.55%、12.92%,水分胁迫后幼穗分化至齐穗期的倒1叶、倒2叶、倒3叶SPAD值比正常灌水分别降低1.26%、1.32%、2.69%。在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品种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的幅度小,抗旱性较弱的品种降低的幅度大;抗旱性强的品种功能叶SPAD受影响越小,且有增加的趋势,而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幼穗分化期 齐穗期 产量 功能叶性状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鉴定水稻孕穗期耐冷种质资源的生化指标,以云南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及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的BC4F8、BC4F9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大田冷水胁迫及正常温度条件下,连续在2011年和2012年于水稻孕穗期分别测定剑叶、花药和籽粒的26个生化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分析和K-means聚类法进行指标筛选及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c、POD活性、游离氨基酸,以及剑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CAT活性、抗坏血酸、游离脯氨酸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蛋白质和γ-氨基丁酸含量对耐冷性影响显著,可作为穗期耐冷性鉴定综合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获得低温胁迫下以剑叶、花药和籽粒中各生化性状为对象的综合耐冷D值,用K-means聚类法对各D值进行联合聚类,可将丽江新团黑谷NILs的105个株系划分为3类,其中强耐冷株系32株,中度耐冷10株,弱耐冷63株。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孕穗期耐冷性 生化鉴定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农家保护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
《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4 CSCD
摘要:水稻是最早驯化的作物之一,其遗传多样性在人为选择和驯化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与现代选育品种相比,由当地农民保存的传统水稻地方品种可为水稻育种和改良在抗病虫性、抗逆性等特性方面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水稻地方品种是丰富水稻基因库的重要种质资源。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水稻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尽管由于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云南省很多地方稻种资源已经在生产中被淘汰,但当前仍然有不少地方稻种因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病虫、品质优以及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等原因而以农家保护方式年年种植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很多地方稻种的种植历史在50年以上。因此,有效保护和利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不同年代...
低磷胁迫对水稻不同基因型苗期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营养学角度了解不同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在低磷胁迫时各基因型对氮、磷、钾3大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及利用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各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与氮肥、钾肥的吸收量相关不显著,与磷肥的吸收量达显著负相关,即低磷胁迫下耐低磷基因型吸收磷肥量较正常磷处理下明显增加,低磷敏感基因型吸收磷肥量较正常磷处理下明显减少;水稻各基因型植株含氮量与氮效率、植株含磷量与磷效率、植株含钾量与钾效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根据植株肥料利用效率(干重/含肥量)将水稻不同基因型分为4类:Ⅰ增效型、Ⅱ受抑制型、Ⅲ钝感型、Ⅳ互作型。在耐低磷基因型筛选时应选择肥效类型属Ⅰ型和Ⅳ互作型中磷肥利用效率较正常磷处理下增加的水稻基因型。


苗期不同基因型水稻耐低磷能力的鉴定与评价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前人用不同方法筛选出的28份耐低磷种质资源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苗期耐低磷能力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5×10-6磷水平下可有效鉴定苗期各水稻基因型的耐低磷能力,以苗期相对根干重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的鉴定指标即可。以相对根干重为筛选指标获得苗期耐低磷种质共14份,分别为武糯1号、盐粳2号、双城糯、麻酒谷、软稻子、大红芒、大白芒、有芒小红板稻、麻谷子、普粘7号、嘉农育257、农林12、意大利4号、滇屯502,这些品种可作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


超级稻Y两优2号在两生态区的抗倒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太湖稻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太湖稻区。主要原因是其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单位长度干重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态区倒伏指数与弯曲应力、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特高产生态区受氮素影响显著,随氮素用量增加,株高、穗颈高、重心高度、上三叶长度及干重显著增加,基部茎秆强度、充实度显著降低,抗折能力下降;太湖稻区增加氮素用量时,株高、上三叶干重显著增加,抗折力显著降低。氮素后移使茎秆机械强度降低,但有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及壁厚。


提高优质水稻耿籼1号产量的优化施肥方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优质稻耿籼1号的最优施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3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耿籼1号最优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46%尿素)255 kg/hm2,磷肥(17%普钙)600 kg/hm2,钾肥(50%硫酸钾)150 kg/hm2,产量可超过8 829 kg/hm2.建立的耿籼1号最高分蘖数、成穗率、产量与肥料用量的优化数学模型,经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