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cultivars(模糊匹配)
173条记录
基于多光谱成像的颜色特征在水稻种子活力检测上的应用

杂交水稻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种子活力对种子质量和稻谷产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有的种子活力检测方法以发芽试验为主,属于破坏性的方法。为了弥补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以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处理0、5、10和20 d,以获得不同活力梯度的种子,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采集水稻种子多光谱图像和颜色特征数据,研究基于多光谱成像中颜色特征和nCDA(归一化典型判别分析)图像中的CIELab色空间值,用于评估水稻种子活力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老化处理后,6个水稻品种的种子发芽时间整体延长,种子活力整体下降;6个品种的多光谱成像中CIELab值变化均不明显,且与种子活力指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光谱图像经nCDA转化后,nCDA能够将不同老化时间的种子进行区分,且nCDA图像中的CIELab a*、CIELab b*与4个活力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CIELab a*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 3、-0.651 5、-0.661 7,表明基于多光谱图像的CIELab色空间颜色特征值在种子活力检测中具有应用潜力。

关键词: 水稻 种子活力 多光谱图像 颜色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稳定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水稻的产量与农艺性状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与品种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往往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本研究旨在评估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适应性。通过利用AMMI模型,对连续2 a在云南6个不同试点种植的‘云粳37号’及其对照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性状在品种与环境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品种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基于性状的稳定性参数ASV、Di和WAASBi,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株高、剑叶长度和剑叶角度等,这些与产量和株型紧密相关的性状,在4个品种中‘,云粳37号’展现出最佳的稳定性。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对‘云粳37号’的产量和株型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云粳37号’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适宜在云南粳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优质食味 水稻 粳稻 ‘云粳37号’ 稳定性 AMMI模型 农艺性状 稳定性分析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稻米 2025

摘要:水稻是云南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挥云南低纬高原的独特生态条件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优势,推动水稻产能持续提升,对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云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粮经作物争地矛盾突出和杂交籼稻自给率过低等,提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开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及节水耐旱型水稻新品种攻关、强化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集成推广等对策,以期为云南省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水稻 发展 问题和对策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人工接菌法研究杀菌剂对水稻叶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对苗期水稻进行人工接菌处理,评价3种常用杀菌剂对稻叶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先以供试稻瘟菌HN09-1C-7接种含有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鉴别系,该菌株对12份水稻单基因鉴别系及供试水稻品种RD23表现出稳定的致病性,可保证后续接菌试验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先施药后接菌、先接菌后施药两组试验。结果显示,甲硫·三环唑、稻瘟灵和肟菌·戊唑醇在先施药后接菌试验中对叶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93.97%、90.06%和99.68%,在先接菌后施药试验中对叶瘟的治疗效果分别为41.80%、67.96%和74.49%。上述药剂用于水稻叶瘟的预防均具较好效果,但用于已发病后的治疗则效果相对较差。本研究提供了一套较为稳定、可靠的人工接菌引发水稻叶瘟方案,并为生产中针对叶瘟的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水稻 叶瘟 人工接菌 杀菌剂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2008-2023年审定水稻品种品质及相关性状分析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为初步探明云南省审定水稻品种的演变更替规律,对近16年审定的水稻品种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育种方向提供参考.从2008-2023年云南审定的466个水稻品种信息中整理出16个性状数据,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审定品种来源广泛,育种单位多元化,基本实现了自主培育.品质及相关性状分析中,籼稻整精米率和胶稠度优质率整体上高于粳稻,粳稻直链淀粉含量优质率高于籼稻,垩白度的优质率均最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垩白度与透明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审定品种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云南省审定水稻品种在近16年整体趋向产量与品质协同发展,整体品质上升但忽略了垩白度、垩白粒率优质率的提升,这2个指标是影响当前云南省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在水稻优良品种改良和选择上,可综合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适当筛选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低的材料,在标准制定上应完善软米类优质稻评价标准,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稻米品牌.

关键词: 云南 水稻 品种 品质 演变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遗传多样性与抗性品质基因分析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以育成的14个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水稻SNP标记,分析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构建SNP分子指纹图谱,同时检测水稻主要病虫害抗性基因及品质基因的分布。结果表明,1K水稻SNP芯片共筛选出3302个多态性标记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PIC平均值为0.264,最高仅为0.375;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遗传距离最近的2个品种,仅有51个差异位点,表明这些不育系材料的多样性较低,遗传基础较为狭窄,同质化严重;通过比对参考品种功能基因,分析水稻褐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位点Bph14、Bph3&15、Bph27、Pi1、Pi2、Pi9、Pigm、Pikh、Pita、Piz、Xa7、Xa21和Xa23在15份材料中的分布,发现这批不育系材料携带的抗性基因较单一;对品质优异基因的分析发现,这些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部分品种具有低镉和香味基因。研究结果为后续的水稻品种抗性遗传改良和品质优异基因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 两用核不育系 SNP芯片 抗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TC染色的水稻种子活力定量分析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种子活力与TTC染色之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以水稻种子CY-150为试验材料,经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和TTC染色后,利用体视镜获取种子胚部纵切面的RGB图像,并用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昆明)分中心建立的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的CIELab值,计算单位面积染色强度。结果表明,发芽率、TTC染色率和活力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发芽率和染色率、染色率和活力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6、0.971 8和0.963 1。此外,CIELab值与发芽率、染色率和活力指数之间显著相关,其中,L*和a*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 9、-0.976 1、-0.972 1、0.973 7、0.991 5和0.967 8。利用种子活力指数与CIELab值建立了种子活力方程。通过随机选取4个水稻品种对方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品种的活力指数真实值略高于预测值。研究表明,TTC染色不仅可用于水稻种子活力快速定性分析,而且通过种胚RGB图像可以实现种子活力的定量分析,为进一步普及水稻种子活力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种子活力 TTC染色 定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红河州烟区优质水稻品种筛选

福建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宜云南红河州烟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并打造香软米品牌,选取24份水稻品种在云南红河州核心烟区进行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组参试品种中,与对照云粳37号相比,云资粳25和云粳48号增产达显著水平,云资粳25号产量最高,为10 024.24kg·hm-2;籼稻组参试品种中,与对照云恢290相比,滇屯502、傣豪紫糯、滇红151增产达显著水平,云航籼3号、云航籼14号、云资香1号、云紫糯1号、华墨香3号、云资红23、云资红28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云航籼14号产量最高为10 404.04 kg·hm-2。蒸煮食味品质分析表明,粳稻组中,与对照云粳37号相比,云航粳4号、云粳49、云粳50号和云资粳25有较好的蒸煮食味品质,籼稻组中,与对照云恢290相比,云航籼14号、滇屯502、云资香1号、滇红151和云资红28有较好的蒸煮食味品质。最终筛选出云航粳4号、云资粳25、云航籼14号、云资香1号和云资红28号等优质高产品种,适宜红河州烟区发展粮烟协调并打造高原特色香软米品牌。

关键词: 水稻 香软米 蒸煮食味品质 红河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 (CK)、30 cm×11 cm (D1)、30 cm×15 cm (D2)、30 cm×17 cm (D3)和30 cm×19 cm (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旱直播 密度 产量 干物质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粳稻苗期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低温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生产的环境因素,鉴定水稻耐冷新基因,揭示耐冷新机制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重要途径。【方法】以苗期低温处理0、12、24、36 h的耐冷水稻品种云科粳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与低温胁迫紧密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获得云科粳1号转录组数据76.16 Gb,与参考基因组位置的比对效率达93.56%。基因表达数量韦恩图显示,低温胁迫12、24、36 h后有781个基因共表达。三个比较组合(L2 vs L1、L3 vs L1、L4 vs L1)差异基因统计分析显示,L2 vs L1差异基因数为6444个,L3 vs L1差异基因数为10 269个,L4 vs L1差异基因数为12 576个。不同比较组合基因GO功能富集将差异基因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其中,L2 vs L1差异基因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占比为63.11%、12.25%、24.64%,L3 vs L1差异基因各自占比为62.57%、13.54%,23.89%,L4 vs L1差异基因各自占比为62.71%、13.69%、23.60%;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植物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等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MYB转录因子、WRKY转录因子、蛋白磷酸酶7个参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表达模式与RNA-seq的一致。【结论】云科粳1号具有较强的耐冷性,GO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植物MAPK信号、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甘油磷脂代谢等均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本研究为水稻耐冷基因克隆及耐冷机制解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耐冷性 转录组 苗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