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肥植物对咖啡园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为探讨绿肥植物对咖啡园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影响,分别于2021年7月和11月采用目光搜寻法对常规种植(CK)、大翼豆种植(ML)、新诺顿豆种植(NW)3种类型咖啡园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各功能团的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常规种植咖啡园采集到节肢动物22种161头,大翼豆种植咖啡园采集节肢动物34种108头,新诺顿豆种植咖啡园采集节肢动物27种101头。绿肥种植模式咖啡园各功能团的Margalef、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均高于常规种植咖啡园捕食性功能团的,而常规种植咖啡园天敌功能团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绿肥种植模式咖啡园各功能团的;绿肥种植模式咖啡园节肢动物群落的Ss/Si和Sa/Sp指数均高于常规种植咖啡园的。典型对应分析表明,绿肥种植模式咖啡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更多;绿肥种植模式咖啡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更高,天敌与植食性害虫的相互制约关系更明显,更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


转录组测序分析外源水杨酸诱导茶树热激蛋白基因的响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杨酸是诱导植物抗性机制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外源喷施水杨酸能够调控多种防御相关蛋白质,提升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开展外源水杨酸诱导茶树抗性机制的研究能够挖掘抗病基因,为茶树抗病育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采集外源喷施水杨酸0 h、6 h、12 h、24 h、48 h的茶树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喷施水杨酸6 h、12 h、24 h、48 h时茶树叶片内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别为9 360个、3 399个、596个、115个,外源水杨酸处理后各时间点均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共604个。KEGG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处理后6 h时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核糖体、剪接体和碳代谢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别为95个、73个、121个、94个、154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2个热激因子基因、40个热激蛋白基因和12个WRKY家族转录因子基因上调表达。处理48 h后,无上调表达的热激因子基因,但仍有28个热激蛋白基因上调表达。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在检测阶段均上调表达。外源水杨酸的诱导作用在处理6 h时最为明显,并且引起了大量热激蛋白的响应。本研究结果为开展外源水杨酸诱导茶树抗病机制和茶树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


基于整合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有机肥施用的响应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指导。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得高质量文献84篇,提取有效田间试验数据625组,以不施肥和单施无机肥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作物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分别增加41.14%[95%置信区间(CI):38.32%~44.04%]、46.46%(95%CI:43.02%~50.01%)和48.85%(95%CI:43.86%~45.03%)。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6.80%(95%CI:43.22%~50.46%),提高微生物量氮含量56.0%(95%CI:47.18%~65.37%),提高作物产量47.48%(95%CI:39.98%~55.36%);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提高36.06%(95%CI:21.22%~52.71%),微生物量氮含量可提高40.80%(95%CI:30.42%~52.01%),作物产量可提高4.04%(95%CI:2.26%~5.46%);Met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还受作物类型、氮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方式、土壤初始pH、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初始pH和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初始pH和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作物产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初始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结合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和气候类型等因素,构建单施或配施有机肥的施肥技术,实现构建土壤健康微生态,最终实现肥料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目的。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有机肥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Meta分析


基于主要滋味成分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鉴别海南不同地区咖啡豆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海南不同产地6种咖啡豆即兴隆咖啡(XL)、福山咖啡(FS)、琼海咖啡(QH)、白沙陨石岭咖啡(YSL)、母山1号咖啡(MS1)、母山2号咖啡(MS2)的主要滋味特征成分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产地咖啡烘焙豆间滋味特征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基于主要滋味成分指纹图谱对海南6种咖啡豆的化学表征,研究产地对咖啡滋味特征成分的影响,并对6种咖啡进行区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咖啡豆中8种绿原酸、咖啡因、葫芦巴碱以及8种有机酸的含量;采用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法测定咖啡样品中单糖的组成及含量;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样品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研究结果表明:6种咖啡的滋味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咖啡因和葫芦巴碱含量均在母山2号(MS2)咖啡豆中最高,在母山1号(MS1)中最低。氨基酸含量在琼海(QH)豆中最高,绿原酸和单糖含量在琼海(QH)豆中最低。绿原酸在6种咖啡烘焙豆中的含量顺序依次为:咖啡酰奎宁酸(CQAs)>阿魏酰奎宁酸(FQAs)>二咖啡酰奎宁酸(diCQAs)。6种咖啡样品中只有8种单糖组分被检测到,其中半乳糖含量最高。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化学计量学分析,成功将6种咖啡区分,其中兴隆咖啡、白沙陨石岭咖啡和母山二号咖啡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基于主要滋味化学组分含量可用于鉴别海南不同产地咖啡。结果证明,通过主要滋味成分指纹图谱能够对不同产地咖啡进行良好区分。该研究揭示了不同产地咖啡的化学组成及品质特征,对咖啡风味品质提升及对优质产品的筛选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不同品种核桃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云南主栽核桃和薄壳山核桃果实的品质评价指标,选取27个核桃品种果实,对矿质元素、蛋白脂、粗脂肪等12个营养指标进行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营养指标的含量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5%~83%,其中VC变异系数最大,粗脂肪变异系数最小;9种矿质元素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K>P>Mg>Ca>Mn>Na>Fe>Zn>Cu,蛋白质含量均值为15.62%,脂肪含量均值为68.63%,VC的平均含量为4.66 mg/100 g;相关性分析表明,12个营养指标之间,P、Fe、Mg、Ca、Cu均与蛋白质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品质最佳的核桃品种为'香茶''永平''晚熟'和'小圆果',薄壳山核桃中品种'卡多'综合表现较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富含矿质元素类群和高脂肪含量类群;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K、Fe、Mg、Ca、Cu元素、蛋白质、脂肪为评价云南不同品种核桃品质的关键性指标.薄壳山核桃适合榨油,22种主栽核桃适合直接食用或开发富矿质元素和高蛋白的功能饮料.研究明确了云南核桃品质评价的关键指标并探明品质特性,提供科学分类方法,为云南核桃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依据.


3个蓝莓品种花芽分化特性比较研究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云南省蓝莓多次花芽分化的形态变化、花芽分化规律和品种间的差异,对蓝丰、双丰及夏普蓝的物候期进行调查,利用改良的石蜡切片方法对其花芽分化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采用MRM方法测定了夏普蓝3次花芽分化过程中5种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蓝丰一年现蕾和开花结果 1次;双丰一年现蕾和开花结果 2次,分别表示为双丰第1次、双丰第2次;夏普蓝一年现蕾和开花结果 3次,分别表示为夏普蓝第1次、夏普蓝第2次、夏普蓝第3次。双丰第1次的果熟末期与双丰第2次的现蕾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明显;从现蕾到果熟期,夏普蓝第1次与夏普蓝第2次具有重合的生育期,夏普蓝第2次与夏普蓝第3次也具有重合的生育期。3个蓝莓品种的花芽分化主要阶段有6个,依次为开始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心皮原基分化期。3个蓝莓品种完成花芽分化的时间不同,蓝丰完成花芽分化的时间最长,需53 d,其次是双丰,双丰2次花芽分化完成的时间均比夏普蓝3次花芽分化完成的时间长。不同于蓝丰和双丰,夏普蓝在云南省不需要低温诱导,春季自剪之后立刻进入花芽分化。蓝莓花芽孕育期需要的IAA、CKs、GAs含量均较低,但需要的ABA、ACC含量均较高,要想对花器官后期的花芽分化有利,应保持IAA、CKs、GAs含量为平衡状态。


常见食用植物油营养成分与健康功效的研究进展
《农产品加工 》 2024
摘要:食用植物油能给人体的生命活动带来所需要的能量物质,包括必需脂肪酸和多种营养元素,所以食用植物油在人们的膳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其对人体健康带来的益处.然而,消费者对食用植物油营养成分和功效了解还不系统,以常用的动物猪油为对照,综述了常用食用植物油所含的营养物质特性和脂肪酸种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意识和提高生活健康水平,对促进油脂产业和发展特质食用植物油具有重要作用.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富硒蔬菜中硒形态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HPLC-ICP-MS)同时测定富硒蔬菜中Se O42-、Se O32-、Se Met、Se Cys2、MeSeCys等5种硒形态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蔬菜样品0.2 g加入4 mg蛋白酶XIV,加入5.00 m L p H为7.5的水溶液在37℃超声波提取80 min,微孔滤膜过滤,利用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交换柱,以25 mmol/L柠檬酸溶液(p H 6.0)为流动相,可在7 min内完成5种硒形态的完全分离。Se O42-、Se O32-、Se Met、Se Cys2、MeSeCys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3~0.999 5,回收率范围为96.3%~104.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6%。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精密度及准确度良好,适用于富硒蔬菜中硒的形态分析。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硒形态 富硒蔬菜


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技术进展 》 2024
摘要: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并提取基因组,克隆SSU rD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蚕区Nosema bombycis分离株SSU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遗传距离小于0.006,它们在长度和多个位点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ITS遗传差异较为显著,序列中存在多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单碱基的转换和颠换。基于SSU rDNA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分离株系间存在遗传分化,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直接联系。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遗传多样性 核糖体小亚基 转录间隔区


优质食味粳稻香软米新品种云粳37号选育及功能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
《中国稻米 》 2024
摘要:云粳37号是以具有香味且表现高产稳产的粳稻品种云粳26号作母本,以持有低直链淀粉含量调控基因Wxy37且稻米食味品质优异、耐寒性和抗病性强的粳稻软米品种银光作父本杂交育成,具有食味品质优异、高产、稳产、耐寒、抗病等优良性状.通过对云粳37号及双亲全基因组重测序和功能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发现,云粳37号遗传了双亲的多个优势等位基因,如香味基因Badh2、抗稻瘟病基因Pi35、调控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y37、耐冷基因CTB4a、抗旱基因OsPP15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等,是目前云南省影响较大的粳稻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