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亲性壳聚糖自组装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抗真菌性能研究
《材料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步法反应将桐油酸(EA)和N-乙酰-L-半胱氨酸(NAC)接枝壳聚糖(CS)制备两亲性壳聚糖(CS-g-EA-NAC),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然后采用超声波自组装法制备了负载多杀菌素(Spinosad,SSD)的载药纳米粒子(SSD@CS-g-EA-NAC).最后通过生长速度法测定了SSD@CS-g-EA-NAC和SSD对尖孢镰刀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520 nm,同时载药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pH响应性能.抑菌实验显示,载药纳米粒子(SSD@CS-g-EA-NAC)和SSD对尖孢镰刀菌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是29.05μg/mL和42.05μg/mL,这表明SSD@CS-g-EA-NAC毒力高于游离的SSD,纳米粒子(CS-g-EA-NAC)有助于提高SSD的毒力性能.该研究可为壳聚糖基载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当归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计量学评价
《中成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当归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其质量。方法当归3%甲酸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的醋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3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0.824~0.989;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云南单独聚为一类,结果与相似度评价一致;主成分分析确定6、7、13、17、18号色谱峰为主要成分。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当归 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HPLC


温度、水分双因素复合胁迫下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机制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重楼种子为材料,设置温度(高温30℃、常温20℃、低温4℃)和水分湿度(高湿15%、中湿10%、低湿3%)复合9个双因素处理,随胁迫时间(10、30和60 d)测定5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单一的高温、低温和15%水分胁迫使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升高,而复合胁迫使可溶性蛋白维持在较低值且变化不显著.单一的高温、15%和3%水分胁迫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30~60 d时SOD活性极显著下降.单一水分胁迫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使上升幅度更显著.过氧化氢酶(CAT)较其它酶活性更稳定,在高温下差异不显著.而在低温复合3%水分胁迫处理下SOD和CAT活性均逐渐升高呈显著性差异,且在60 d时与单一胁迫对比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同时低温可使MDA含量维持在较低值,说明适当的低温复合水分胁迫促进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活动.据主体间检验、相关性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温度、水分、胁迫时间及其交互式检验均对可溶性蛋白、SOD和MDA均极显著影响,可溶性蛋白与SOD和MDA呈显著负相关, SOD和MDA可作为滇重楼种子的抗性生理评价指标.
关键词: 滇重楼种子 复合胁迫 温度 水分 生理特性 适应机制


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乡村科技 》 2020
摘要:近年来,农业发展、生态治理及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地区实际,就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实践经验进行介绍.


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
摘要: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是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正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态势。2019年,云茶产业发展呈现"面积产量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茶园规模大、加工能


洱海流域稻田综合种养对田面水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综合种养模式及密度对实现洱海流域稻季氮肥减量和稻田氮素减排至关重要。通过对稻鸭、稻蟹共作模式的田间定点试验,分析了不同养殖密度与氮肥优化下两种稻季综合种养模式对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TN、NH_4~+-N、NO_3~--N浓度在施肥后上升,3~5 d后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趋于平稳,TN、NH_4~+-N后期略有小幅度上升。相对于常规处理(HT),空白处理(CK)、低密度养蟹处理(CL)、高密度养蟹处理(CH)、低密度养鸭处理(DL)、高密度养鸭处理(DH)田面水TN浓度分别降低了28.8%、14.7%、14.1%、7.3%、3.1%,NH_4~+-N浓度分别降低了27.4%、15.1%、24.7%、11.0%、24.7%,NO_3~--N浓度CK降低了30.0%,CL、CH、DL、DH分别提高了15.0%、5.0%、40.0%、25.0%;稻鸭共作能够显著降低NH_4~+-N/Nmin值,显著增加NO_3~--N/Nmin值,而稻蟹共作对NH_4~+-N/Nmin和NO_3~--N/Nmin值影响不显著;稻鸭和稻蟹共作对Nmin/TN、ON/TN值无显著影响。与HT处理相比,CL、CH、DL和CK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4%、9.4%、9.2%和5.1%,而DH却降低4.1%。稻鸭、稻蟹共作模式减少了氮肥施用量,低密度养鸭/蟹处理与氮肥优化相结合更有利于保证水稻产量。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稻鸭共作 稻蟹共作 田面水 氮素 水稻产量


猕猴桃优良无性系新品种-师宗1号
《中国果业信息 》 2020
摘要:"师宗1号"是从云南省师宗县菌子山野生美味猕猴桃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新品种.2019年12月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良种编号:云R-SC-AD-053-2019).平均单果重81.0 g,最大果可达150.0 g.果实扁椭圆形,纵径5.0~5.5 cm,横径4.8~6.0 cm,密被褐色硬糙毛,梗洼平齐,果顶微凸,果皮棕褐色,易剥离.果肉黄绿色,肉质细嫩,汁液多,


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51份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51份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2.34%~15.92%;基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20处聚为3类,第Ⅰ类群氨基酸含量较高,第Ⅱ类群具有较高的水浸出物和高茶多酚含量,第Ⅲ类群表现出咖啡碱含量较低.云南地方茶树资源的儿茶素组分有较大的变异区间,变异系数为13.1%~60.2%;基于儿茶素类及没食子酸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20处聚为2类,第Ⅰ类群的儿茶素总量及GA、D,L-C、EGCG、EC、ECG含量都高,EGC含量较低,第Ⅱ类群表现为儿茶素总量、EGC含量和ECG含量都较低.在51份云南地方茶树种质材料中,有5份材料红绿茶皆适制,有46份材料适制绿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