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基因ScCCD8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甘蔗的Sc CCD8,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预测其功能,研究在甘蔗不同组织部位、不同胁迫处理条件以及不同生长时间点ScCCD8的表达情况,为该基因在甘蔗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NCBI中检索的甘蔗CCD8同源片段EST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甘蔗CCD8的片段,采用RACE和RT-PCR技术分别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中克隆CCD8的5′、3′目的片段和全长cDNA序列,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分析CCD8在不同组织、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和不同生长时间点的表达特性。【结果】克隆获得甘蔗CCD8,命名为ScCCD8,Gen Bank登录号为KP742973.1。该cDNA全长2 016 bp,含有1个1 62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40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534 k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CCD8编码的蛋白是定位于叶绿体上的非分泌性蛋白,不是典型的跨膜蛋白,没有信号肽位点。存在着多个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等活性位点。序列分析表明,ScCCD8与其他植物的CCD8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cCCD8与高粱的CCD8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ScCCD8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是老叶中表达量的18倍。其在模拟重度干旱胁迫(20%PEG)、盐胁迫(200 mmol·L~(-1)NaCl)、磷缺乏(1/8 mmol·L~(-1))和营养缺乏(纯水培养)4种胁迫处理下,茎尖中的ScCCD8均被诱导表达,且在处理24 h以后,ScCCD8的表达量增加较为明显。在不同生长时期,ScCCD8在甘蔗不同生长时期的茎尖中均有表达,且在幼苗期的表达量高于萌芽期和分蘖期。【结论】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获得的甘蔗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关键基因ScCCD8是CCD8基因家族成员,推测ScCCD8可能与甘蔗SLs响应逆境胁迫有关。
关键词: 甘蔗 ScCCD8 独脚金内酯 实时荧光定量PCR 干旱胁迫


高温胁迫对滇海水仙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滇海水仙花为试材,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滇海水仙花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了滇海水仙花的耐热性。结果表明:滇海水仙花是不耐热的植物,其对高温的适应性不强,植株适宜生长的最高温度为28℃;短期内温度达到33℃也可以生长;但是温度达到38℃时,滇海水仙花就会表现出生长不适应,植物叶片中的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会明显的增加;而温度达到43℃时,整株植物就会枯死。


家蚕微孢子虫SWP25基因BmN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含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基因SWP25的家蚕卵巢细胞(BmN)表达质粒,检测该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为在细胞水平筛选与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SWP25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奠定基础。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将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基因SWP25和报告基因EGFP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 Bac1中,转化BmDH10Bac感受态细胞并筛选阳性重组质粒用于转染BmN细胞。经PCR技术鉴定,成功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质粒v BmEGFP-SWP25。在转染成功的细胞中可观测到绿色荧光信号。使用Western blot方法在感染重组病毒的家蚕BmN细胞中检测到大小约55 000的重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一致,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基因SWP25在BmN中成功表达。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孢壁蛋白SWP25基因 Bac-to-Bac表达系统 重组质粒 转染 融合蛋白表达


对美国声像档案开发利用的认识与思考
《兰台世界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主要从美国声像档案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着眼,借鉴一些美国声像档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值得学习的方式方法,立足于我国声像档案的现状,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食用玫瑰花瓣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食用玫瑰花瓣中分离到219株内生细菌。利用细菌菌落表征性状和16S rDNA序列对这些内生细菌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8个菌落形态表征性状,以类平均连锁聚类法的方式进行聚类分析,在3.60的水平上可分成6个表观群。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219株内生细菌可分为10个类群。经测序比对分析表明,这219株内生细菌分别与Gen Bank中3类细菌中的10个已知种相似性达到98.51%~100%。其中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嗜麦寡养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Enhydrobacter aerosaccus是食用玫瑰花瓣可培养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


药用植物作为隔离剂对家蚕饲养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一种环保且防病的隔离剂,采用云南省山区常见的药用植物,桉树叶、艾叶、松针作为隔离剂,与家蚕常用隔离剂焦糠作对照,考察家蚕食桑情况、蚕座吸湿能力、抗病毒能力、茧质成绩等因素对五龄期家蚕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供试粗型药用植物不影响家蚕食桑;随着家蚕生长到五龄后期,不同处理组的吸湿能力差异明显(P<0.05),而同一处理组的吸湿变化不明显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7 d后艾叶组的存活率最高;全茧量、茧层率方面各药用植物与焦糠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供试药用植物对家蚕无毒副作用,艾叶可代替焦糠作为隔离剂的新措施,对防治家蚕病害、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抗虫水稻品种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t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克隆出的针对鳞翅目害虫的抗虫基因,经过基因工程方法人工改造已经获得Cry1Ab/Ac、Cry1C等抗虫基因。以云南主栽水稻品种楚粳28为受体,以携带Bt抗虫基因的"华恢1号"、"RJ-5"和"T1C-19"分别作为供体,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进行回交育种,选育成携带Bt抗虫基因水稻新品系。结合农艺性状表现,获得了云抗虫稻1号、云抗虫稻2号、云抗虫稻3号Bt蛋白高表达的水稻抗虫品系。这些抗虫品系为云南省抗虫水稻的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提供了基因资源和应用基础。
关键词: 云抗虫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抗虫育种 Bt基因


类重金属ATP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OsHMA2是水稻根和地上部一个主要的Zn和Cd的转运蛋白,在水稻基因组OsHMA2位点存在OsHMA2类似基因OsHMA2-like,编码蛋白包含水稻P1B型ATP酶重金属转运蛋白的功能域。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7份亚洲栽培稻和8份野生稻基因OsHMA2-like编码区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以了解水稻OsHMA2-like序列的多样性,为发掘基因资源提供信息。OsHMA2-like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在471bp的编码序列内发现了6个变异位点;Tajima'sD检验表明均不显著,说明这些位点属中性进化状态;6个变异位点中,第15、78、132、214、417位点碱基不引起氨基酸的变异,而第457位的变异使得5个供试材料(1个O.nivara,4个ARO品种和1个粳稻品种)由于提前形成终止子在C末端少3个氨基酸,ARO类品种在此位点上与TRJ、IND、TEJ存在显著差异,这暗示ARO类品种可能由O.nivara演化而来。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野生稻 OsHMA2-like基因 进化


温度对不同叶龄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化感作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掌握温度对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及其后代化感作用的影响,对开发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化感抗草基因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树脂吸收法收集不同叶龄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在各温度条件下的根系分泌物,并以稗草作为受体,测定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叶龄和温度×叶龄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影响与其自身化感潜力正相关,且对强化感和中化感潜力水稻(OL、F1、RL159和RL169)的化感作用影响极显著,而对弱化感水稻(RD23和RL219)的化感作用影响不显著。2)供试条件下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根系分泌物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均为抑制作用,其中,低温不利于水稻化感潜力的发挥。15℃时,强和中化感潜力水稻在不同叶龄对稗草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最弱,化感综合效应指数也显著大于同等叶龄的高温处理。3)高温有利于水稻化感潜力的发挥,但并非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6叶期和8叶期,水稻材料OL、F1、RL159和RL169随温度的升高化感作用逐渐增强,但在2叶期和4叶期则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在25℃时对稗草化感作用最强。4)在15℃时,强和中等化感潜力水稻在2叶期化感作用最弱,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其化感作用随叶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在2叶期化感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显示,温度对不同叶龄的水稻化感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幼苗阶段高温有利于强和中化感潜力水稻化感作用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