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87条记录
番石榴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选育及解毒酶活力变化

上海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阿维菌素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解毒酶及抗性的变化,在室内测定了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影响及解毒酶活性。结果表明:药剂连续选育15代后,种群抗性倍数达到8.17。3种增效剂对敏感、抗性种群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抗性种群中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显著,增效倍数分别为2.34、1.94。3种解毒酶的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有显著提升作用,说明MFO、CarE的增强可能是番石榴实蝇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阿维菌素 番石榴实蝇 解毒酶 增效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立体栽培模式下三七种植土壤微生物、酶活特征及对农艺性状影响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立体栽培(3层)三年生三七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与大田土壤(对照)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差异及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栽培各层(下、中、上)土壤微生物浓度显著低于大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从下层至上层逐渐升高,除各层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外,上层及下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立体栽培下三七各农艺性状指标均劣于大田栽培,3层中以中层长势最好,上层次之,下层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真菌、放线菌及中性磷酸酶活性与三七农艺性状显著相关;土壤真菌和细菌浓度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放线菌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p H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日最大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当前研究表明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比例失衡和土壤酶活性剧烈变化是导致立体栽培三七农艺性状劣于大田栽培夫的诱因之一。因此,改善立体栽培结构,从而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接近大田土壤,为三七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保障三七健康生长的关键。

关键词: 三七 立体栽培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七幼苗对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七幼苗(30 d苗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其各部位抗氧化酶、渗透物质和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和叶中POD,APX活力随处理浓度(PEG 6000 0,2.5%,5.0%,7.5%)和时间(1,2,3 d)的增加而不断上升,SOD则表现为在同一处理时间下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同一处理浓度下则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CAT活性表现为在同一处理时间下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处理浓度下则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中SOD,APX活性变化不明显,CAT活性随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根和叶中MDA、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处理1 d后,根尖H2O2和NO荧光信号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综上所述,三七幼苗能够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胁迫物质及抗逆胁迫信号物质应对干旱胁迫,当PEG6000超过5.0%(即溶液水势为-0.50 MPa)时可对三七幼苗产伤害,应及时补水抗旱。

关键词: 三七 干旱胁迫 抗氧化酶 渗透物质 根系活力 信号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彩色马铃薯块茎中的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植物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在转录水平上检测这些基因在彩色马铃薯不同颜色块茎中的表达情况。从18个基因中筛选到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类黄酮5-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甲基转移酶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调节基因AN2和AN1等8个基因在不同颜色薯肉中表达有差异,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块茎肉色相关。研究检测的基因中有8个在马铃薯中未见报道,本研究根据矮牵牛的基因序列,寻找马铃薯的同源序列,经检测这些同源序列在彩色马铃薯块茎中都有表达产物,表明这些同源序列可能是目的基因,研究结果为今后在马铃薯上分离克隆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奠定基础。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 花青素 色素基因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

西北植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抗虫基因,有利于培育具有抗虫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该研究通过对云南野生稻进行温室和大田抗虫鉴定以及9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的PCR鉴定,发现云南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尤其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高抗,可作为抗虫基因发掘的优良抗源材料;不同褐飞虱抗性的云南野生稻中含有的抗褐飞虱基因差异很大,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Bph1和Bph18(t)抗病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基因,东乡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Bph15和Bph27(t)基因,疣粒野生稻中可能含bph2和bph19(t)基因,药用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宽叶型)中可能含bph2和Bph6基因,药用野生稻F1中可能含bph2、Bph14和bph20(t)基因,药用野生稻F2中可能含bph2和Bph27(t)基因或者其同源基因。该研究为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虫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云南野生稻 抗褐飞虱 连锁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木薯长茎直插栽培试验初报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新选048的成熟种茎为材料,采用直插的种植方式,设置4个种茎种植长度处理(20 cm、30 cm、40 cm、50 cm),研究不同种茎长度对木薯各项田间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就综合出苗率、株高、茎粗、地上部分重、鲜薯条数以及鲜薯产量等各项指标而言,30 cm的种茎种植长度处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研究结果将为华南205和新选048在云南木薯生产中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木薯 直插 种茎 长度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家系苗期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个组合的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对实生苗根系性状、地上部性状及根系性状与地上部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实生苗苗期根冠比、根直径差异不显著,根系鲜重、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分枝数、根交叉数差异显著。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存在相关性,且根系鲜重与植株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系干重与植株干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 甘蔗 实生苗 根系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兰台世界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档案具有"存史、资政、惠民、育人"的作用。科技档案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和科技成果的客观反映,是生产、基本建设、科研、设备等活动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创新基础。在农业科研管理过程中,科技档案工作在科研项目组织、申报,成果鉴定、论文写作等科技创新工作中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研究改进、提高科研工作水平中具有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及时、全面收集和安全保存,档案信息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5个雌雄异株工业大麻群体遗传结构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雌雄异株工业大麻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云南省5个典型的雌雄异株工业大麻品种群体(云麻1号~云麻5号)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所用的4条RAPD引物和8条ISSR引物在5个工业大麻品种群体共120个个体中扩增出7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4个,多态率达86.5%。5个工业大麻品种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309 5,群体内Nei's基因多样性介于0.216 7~0.287 8,平均值为0.251 3,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出:云麻3号>云麻4号>云麻1号>云麻5号>云麻2号;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74 9~0.925 5,群体间基因流(Nm)为2.159 5,表明5个工业大麻品种群体之间遗传同质化程度较高。5个品种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8,即总的遗传变异中有18.8%存在品种群体之间,人工选择使工业大麻品种间遗传分化显著大于风媒传粉植物居群间遗传分化的平均值(Gst为0.100)。本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异株工业大麻品种群体遗传相似性较高,加大群体内选择纯化或者使用遗传背景差异大的群体开展工业大麻品种育种具有较大潜力。

关键词: 工业大麻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RAPD I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A)、哈茨木霉(B)、德根贝(C_1、C_2、C_3、C_4、C_5)等微生物菌剂对3年生三七植株的病害发生情况、生长发育、地下部分干物质产量和三七根部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植株的病害防治、生长发育、总干重、总皂苷含量均有一定的作用。处理C_1的植株发病率为13.25%,防治效果最佳;各生物菌剂对三七病害防治作用效果大小依次为:C_1>A>C_2>C_4>C_5>B>C_3>CK_2>CK_1。处理C_1对三七的株高、茎粗和剪口粗影响最大,比CK_1分别提高41.11%、44.44%和33.96%。处理C4对三七的叶长、叶宽影响最大,比CK1分别提高37.13%、24.27%。各生物菌剂处理对三七地下部分干重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C_1>C_3>C_4>B>A>CK_2>C_2>C_5>CK_1。处理C_3的剪口和须根的总皂苷含量分别比CK_1提高69.15%、248.24%,分别比CK_2提高87.34%、378.71%;处理C_1主根和剪口的总皂苷含量分别比CK_1提高59.61%和36.78%,分别比CK_2提高205.01%和51.49%。综合来看,处理C_1(97 mL/667m~2)对三七的病害防治、生长发育、产量及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三七 生物菌剂 病害防治 生长发育 有效成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