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有毒蜂蜜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澜沧江流域北部人食用蜂蜜中毒的原因,于2013年6—9月份,对该区域蜜蜂和蜜源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行为,并进一步调查了蜜蜂巢内蜂蜜、蜂花粉的储存情况,采集了中华蜜蜂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该区域有大量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及少量野生中华蜜蜂、黑色小蜜蜂(Apis audreniformis)、黑色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群体分布;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巢内部结构与野生中华蜜蜂蜂巢相似,为自然蜂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储存,部分蜂群蜂巢内虫害严重。该区域内主要蜜源植物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其他零星辅助蜜源较多,部分地点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连片集中分布。对中华蜜蜂蜂蜜进行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标本中含有有毒蜜源植物南烛、昆明山海棠花粉,部分样品中南烛、昆明山海棠的花粉含所占比例较高;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22,比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生态位指数小,推测澜沧江水电枢纽的修建等人为原因已对蜜蜂种类、蜜源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中华蜜蜂 天然有毒蜂蜜 蜂蜜孢粉学 有毒蜜源植物 营养生态位


NaCl胁迫对橄榄种子萌发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对橄榄种子进行胁迫萌发实验,观察其发芽率和发芽后种苗的生长情况,并测定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供试4个品种橄榄种子对盐胁迫敏感程度。当Na Cl溶液浓度≤0.8%时,4个品种橄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但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吸水受到抑制,淀粉酶活性降低,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4个品种表现不一致。当Na Cl溶液浓度≤0.4%时,4个品种橄榄种子发出的幼苗基本没有影响;但当Na Cl溶液浓度增加时,4个品种橄榄胚根生长停止的临界指数:惠圆Na Cl盐度指数为1.0%;茶橄榄Na Cl盐度指数为1.2%;三方Na Cl盐度指数为1.4%;油橄榄Na Cl盐度指数为1.6%。4个品种盐胁迫敏感度:檀香﹥茶橄榄﹥三方﹥油橄榄。


云南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莓(Vaccinium spp.)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果实列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我国已有10多个省份开始大面积的蓝莓商业化栽培[1],这也是南方酸性土丘陵地区值得发展的经济作物。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蓝莓病害日趋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蓝莓产业的发展。


立体栽培模式对三七产质量影响及其栽培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立体栽培(上中下3层)三年生三七及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其与大田栽培三七产质量差异和土壤氮磷钾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大田栽培相比,立体栽培三七长势和相同面积产量均显著降低,但单位面积产量总和为大田栽培的1.6倍;上中下3层长势和产量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立体栽培三七上层剪口、主根和筋条皂苷含量均高于大田栽培,而中层和下层皂苷含量则显著低于大田栽培。立体栽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变化趋势与大田一致,呈随种植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上中下层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大田土壤,p H则显著低于大田土壤。立体栽培三七土壤氮磷钾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年度变化均表现为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栽培模式氮素和磷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中层>大田>下层,钾素含量表现上层>中层>下层>大田。与大田栽培相比,氮素和磷素在上层三七的地下部(筋条、主根和剪口)所占比例升高,中下层地下部比例降低,钾素在各层地下部所占比例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虽然立体栽培下三七相同面积产量显著低于大田栽培,但单位面积下的总产量显著高于大田,达到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立体栽培土壤养分能够满足三七生长需求,其并非造成三七长势弱、单产低的主要原因;立体栽培模式下的三七吸收氮磷钾养分能力降低,因此从调整栽培结构角度增强三七长势从而提高其养分吸收能力是今后努力方向。


低温胁迫下粳稻近等基因系形态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间的关联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BC4F7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形态性状与糙米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总黄酮和生物碱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白邑冷水胁迫下该群体8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与昆明自然低温下相近,但主穗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3个耐冷指标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自然低温下有29对形态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09*~-0.992**),而冷水胁迫下仅有23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28*~-0.895**),2种鉴定所得孕穗期耐冷性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总黄酮和生物碱在该群体家系间变异较大。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实粒数和结实率对总黄酮作用较大,而秕粒数和结实率对生物碱影响明显。


大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9个不同来源的大麻近交系为材料作完全双列杂交,分析72个杂交F1代5个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株高的除外)、反交效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同一性状各亲本间及同一亲本各性状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差异明显;株高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茎粗、分枝率、原麻产量和束纤维断裂比强度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根据杂交子代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从72个杂交组合中初选B145×A001、A001×B198、A005×B111、B145×C197、B172×B198为优良杂交组合,A001、B111、B145和B198为优良亲本。
关键词: 大麻 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甘蔗成熟期蔗叶POD活性与自然脱叶率的相关性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然脱叶性状不同的甘蔗栽培品种为材料,测定成熟期甘蔗叶片、叶鞘、叶痕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调查甘蔗自然脱叶率,探讨POD活性与自然脱叶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甘蔗不同成熟阶段,自然易脱叶型品种云蔗03–194的叶片、叶鞘、叶痕的POD活性均极显著高于难脱叶型品种桂糖02–467和云蔗99–91;在成熟前期、中期和后期,易脱叶型品种云蔗01–1413的叶片、叶鞘的POD活性极显著高于难脱叶型品种桂糖02–467和云蔗99–91;云蔗03–194、云蔗01–1413、桂糖02–467、云蔗99–91的自然脱叶率呈逐渐降低的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叶片、叶鞘的POD活性与自然脱叶率呈显著正相关,在成熟中后期,叶片、叶鞘的POD活性与自然脱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痕POD的活性与自然脱叶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甘蔗叶片 成熟期 过氧化物酶活性 自然脱叶率 相关性


农林复合系统滇龙胆茎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植物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林复合系统种植的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茎、叶的色谱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活性成分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和当药苷含量,研究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茎、叶化学计量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VIP)等方法进行化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滇龙胆主要活性成分马钱苷酸含量为(1.85±0.92)mg/g~(7.43±7.64)mg/g,獐牙菜苦苷含量为(1.03±0.17)mg/g~(1.58±0.50)mg/g,龙胆苦苷含量为(15.28±11.34)mg/g~(24.59±7.84)mg/g,当药苷含量为(4.10±1.64)mg/g~(31.67±22.70)mg/g,且叶片中4种活性成分的总含量高于茎;不同栽培系统中,与尼泊尔桤木间作的滇龙胆茎、叶活性成分总含量最高,而与核桃间作的滇龙胆茎、叶活性成分总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植株相同部位和不同部位间的环烯醚萜和裂环烯醚萜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茎指纹图谱相似度介于0.989~0.992之间、叶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88~0.996,相同部位样品化学成分种类相似。PLS-DA分析结果表明,茎和叶片整体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单作及林药间作的样品被区分为不同类群,不同间作模式下滇龙胆茎、叶化学成分具显著差异,叶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用于区分不同栽培系统滇龙胆样品。本研究结果可为农林复合系统滇龙胆有效成分含量研究及滇龙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滇龙胆 农林复合系统 茎叶 色谱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