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草乌Av-F3'5'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川乌头F3'5'H基因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花朵中克隆到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基因的c DNA序列,该序列长1563 bp,包含1个编码506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为Av-F3'5'H(Gen Bank登录号:JQ806761)。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v-F3'5'H蛋白与其它物种的F3'5'H蛋白序列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包含有已确定的CYP基序、I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保守基序等。以川乌头18sRNA基因(FJ748878)为内参,通过RT-PCR对Av-F3'5'H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v-F3'5'H基因的表达水平随花朵发育进程而呈递增趋势,在第3时期的花朵中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降低,而在根、茎和叶中均不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黄草乌花朵蓝色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草乌 类黄酮-3',5'-羟基化酶 克隆 表达


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蛋和鸡肉中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残留
《色谱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鸡蛋和鸡肉中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残留量的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鸡蛋和鸡肉样品经氨水-乙腈(2∶98,v/v)提取后,提取液经氮气吹干至1 mL后,利用C18和NH2填料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过滤膜后分析。采用ZORBAX C18色谱柱分离,用1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v/v)甲酸)-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表明,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在0.15~10.0μ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鸡蛋和鸡肉中的检出限均为0.05μg/kg,定量限均为0.20μg/kg。当2种药物在鸡蛋和鸡肉中的加标水平为0.2、1.0和2.0μg/kg时,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9%~108%,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5.0%~8.6%。该方法能够满足鸡蛋和鸡肉中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残留量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分散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 金刚烷胺 金刚乙胺 鸡蛋 鸡肉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影响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为开展水稻养分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肥高效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强耐冷(2级)粳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与十和田杂交、回交获包含105个株系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BC4F8及双亲为材料,在云南白邑(冷水胁迫)、寻甸(自然低温胁迫)和玉溪(正常生长环境)3种生长环境下进行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相关性状的鉴定,并利用构建的含有180个SSR标记,全长为1820.6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67 c M的遗传图谱,用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 Mapping V3.2软件对16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56个QTL,分布在第1、2、3、4、5、6、7、9和10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为1~10个,单个QTL可解释的各自性状表型贡献率为8.88%~35.30%。其中,氮、磷、钾利用效率QTLs数分别为12个、27个和17个。而q TNA-1a、q TPA-1、q PHI-1、q PHI-6、q PHI-7b和q KHI-6共6个QTL在冷害和正常环境下均能检测到,稳定性较高,其贡献率变幅为10.63%~31.57%。在第1、3、4、5、6、7和10染色体上有13个标记区域存在QTL成族分布,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数为2~5个,其中共同控制磷总吸收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收获指数、每100 kg籽粒需钾量和钾素收获指数等性状的位点数最多。【结论】获得56个影响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且发现的13个QTL富集区可作为水稻氮、磷、钾高效利用分子育种的重要候选区域。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近等基因系 养分吸收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多效性


外引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品质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1份外引亚麻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度分析,结果表明,其资源间遗传差异较大,多样性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脂肪含量与α-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呈正相关,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显著负相关;α-亚麻酸与油酸、硬脂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呈显著负相关,与棕榈酸呈负相关。通过系统聚类,把81份材料划分为3大类:品种群Ⅰ油酸平均含量较高,可作为高油酸育种材料或油纤两用类型加以利用,品种群Ⅱ亚油酸平均含量较高,可作为高亚油酸育种材料加以利用,品种群Ⅲ粗脂肪平均含量和α-亚麻酸平均含量较高,可作为油用亚麻的育种资源加以利用。


磷钾肥对云南旱作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的低肥力和中高肥力试验地分别开展旱作马铃薯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钾施用量对马铃薯生物量、养分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量的条件下,中高肥力试验地的东山组马铃薯产量远高于低肥力的越州组,产量相差10 305.00~20 140.20 kg·hm-2;越州组NP2K3(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405 kg·hm-2)处理产量产值最高,NP2K1(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135 kg·hm-2)处理净收益最高;东山组NP2K2(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270 kg·hm-2)处理产量、产值及净收益均是最高;两组试验的马铃薯干重变化趋势相似,NP2K2处理的干重积累量较多,无钾无磷处理干重积累少;马铃薯体内累积K最多,其次为N,最后为P,NPK养分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到淀粉积累期;东山组的马铃薯PK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越州组。NP1K2(N,150 kg·hm-2;P2O5,45 kg·hm-2;K2O,270 kg·hm-2)处理的P肥利用率和P素农学效率较高,P肥利用率和P素农学效率都有随施P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NP2K1处理的K肥利用率和K素农学效率最高,K肥利用率和K素农学效率均有随施K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对冬季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膜下滴灌在冬季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了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1 350、1 650、1 950、2250 m~3/hm~2)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水量。结果表明,产量和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滴灌量1 950 m~3/hm~2的产量最高,为46 068.5 kg/hm~2,当灌水量增加到2 250 m~3/hm~2时,产量较滴灌1 950 m~3/hm~2处理减产14.5%。从产量提高和节水方面考虑,在生育期间有效降雨量在70 mm左右时,灌水量在1 650~1 950 m~3/hm~2较为适宜。


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对入侵地冬春农作物,尤其是麦类作物危害严重,是世界公认的麦田恶性杂草。近年来,小子虉草在云南省大面积暴发危害,且种群不断扩张,严重威胁农田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安全。然而,我国目前除作者前期开展了初步研究外,尚少见其他研究报道,给其预警与防控带来较大困难。本文根据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作者前期研究结果,首先综述目前小子虉草在世界的空间分布,从种间竞争、化感作用等方面分析其对农作物的危害原因;并从小子虉草的生物学特性、种群遗传特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入侵环境的可侵入性4个方面,综述分析其种群入侵扩张的成因,同时介绍了国外关于该入侵物种的防除方法。最后结合我国小子虉草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今后的研究建议。本文通过介绍小子虉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和种群的入侵扩张机制,对该物种的早期预警、限制传播以及入侵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决策者掌握了解小子虉草和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小子虉草 空间分布 入侵扩散机制 防治对策


不同食用木薯品种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西部林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SC9、SC201、GR891、E1424和SC124共5个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采用聚集度指标、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4种食用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棒孢霉叶斑病在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但在其发病轻时呈现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对照品种SC124(CK)发病较重,新的品系E1424发病较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