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KNOX基因(Sckn1)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NOX基因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成和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功能已知的水稻KNOX基因(OSH1,Oskn1)为参考序列,采用电子克隆技术克隆到甘蔗中与OSH1同源的一个KNOX基因Sckn1,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的结构、功能。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 0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36 kD,理论等电点为6.47。该基因很可能定位于细胞核,起转录调控作用,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蛋白与高粱、玉米、小米草等KN1蛋白高度相似。以上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ckn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瑞丽市柠檬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2—2013年对云南省瑞丽市柠檬开花期的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柠檬访花昆虫有30种,分别隶属于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和蜚蠊目。其中,鞘翅目的种类最多,有9种;其次为缨翅目和半翅目,各有5种。危害性访花昆虫有24种,隶属于6目18科,其中以蓟马和德国小蠊为主。异色瓢虫和蚜小蜂为天敌昆虫,意大利蜜蜂、黑带食蚜蝇、蚂蚁和印度黄守瓜有一定的传粉作用,为非危害性访花昆虫。晴天10:00—13:30为访花昆虫种类和数量出现的高峰期。阴雨来临前2~3小时,可见访花昆虫大量减少。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月月粉’连续开花习性遗传规律分析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开花(Perpetual blooming,PB)是观赏植物的重要性状之一,是中国月季对现代月季的重大贡献。然而月季连续开花性状的遗传基础至今尚未清晰。为研究中国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Rosa chinensis‘Old Blush',用OB表示)连续开花习性的遗传规律,以其为母本,以一季开花(Single seasonal blooming,SB)园艺品种‘无刺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Basye's Thornless',用W表示)为父本,构建了OB、W、F_1、F_2、BC_1OB和BC_1W等6个世代827个株系的二倍体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离群体表型测定将开花表型分为连续开花和非连续开花(Non-perpetual blooming)2种类型。296株F_1和150株BC_1W群体均表现为非连续开花,表明OB连续开花性状受隐性基因位点调控。300株BC_1OB群体中83株为连续开花,223株为非连续开花,χ~2适合性测验符合1:3的遗传分离规律(P<0.05),表现为双隐性基因遗传,表明‘月月粉'连续开花可能受双隐性基因位点共同调控。
关键词: 月季 中国月季 连续开花 遗传分离群体 双隐性位点


烟粉虱成虫在不同木薯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木薯上一种重要的害虫,为明确烟粉虱在木薯上的空间分布,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烟粉粉虱成虫在不同木薯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上的烟粉虱成虫在密度较低时呈现均匀分布,密度高时聚集分布,且其聚集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在木薯叶层上的分布总体呈现数量上层>中层>下层,在SC11、GR4和SC124上烟粉虱成虫密度较大,SC8上密度最低。


李新品种绥江半边红李的选育
《中国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绥江半边红李是从云南省绥江县地方李品种半边红李中选出的李新品种。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30.7 g,最大单果重71.5 g;果实向阳面着暗红色晕;果皮薄,难剥离,离核;果肉橘黄色,肉质致密,口感细脆,风味甜,有清香味,品质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32%,总糖含量9.45%,粗纤维含量1.25%,维生素C含量68.90 mg/kg,氨基酸总量440.20 mg/kg,蛋白质含量0.72%,可食率97.00%;在云南省绥江县,果实7月上中旬成熟。2014年7月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


两种高山杜鹃试管增殖和生根影响因子
《西部林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腋花杜鹃和Rhododendron‘Germania’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对其增殖效应;基本培养基类型、NAA和IBA浓度对其生根的效果。结果表明,外植体类型为影响腋花杜鹃和Rhododendron‘Germania’增殖的主效因子,茎段组合ZT 2 mg/L,腋花杜鹃增殖效果最佳,增殖率达408%,茎段组合ZT 1 mg/L是较适合Rhododendron‘Germania’增殖的组合,增殖率达632%;NAA和IBA为影响腋花杜鹃生根的主效因子,且NAA的影响大于IBA,在WPM+NAA 1 mg/L+IBA 0.75 mg/L培养基中生根率最高,为85.33%,NAA为影响Rhododendron‘Germania’生根的主效因子,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WPM+NAA 1.5 mg/L+IBA 0.5 mg/L,生根率达89.33%。
关键词: 腋花杜鹃 Rhododendron‘Germania’ 增殖效应 生根


单端孢菌素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单端孢菌素对主要作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测定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常规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端孢菌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单端孢菌素对供试16个病原菌的MIC为1.9~15.5mg/L,对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7个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5.93、7.90、9.27、10.78、13.34、14.95和16.50mg/L,500mg/L质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81.29%、85.28%、72.42%、78.99%和72.74%。单端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较广的抑菌谱,对几种主要作物真菌和卵菌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前景广。


不同时期施用三种杀虫剂防治香蕉花蓟马的比较试验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3种药剂,在香蕉花蕾现蕾期、苞片打开1~3梳、苞片打开4~8梳喷雾施药。结果表明,供试3种药剂在香蕉现蕾期施药优于其他两个时期,其中,70%吡虫啉对果穗的防效为85.7%,显著高于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而在花蕾苞片打开后施药,3种药剂的防效都低于65.0%。现蕾期施药,对果穗不同位置的防效有差异,其中,第一梳的防效最高,为88.9%,尾梳最差,为63.9%,其中吡虫啉的持效性最好,对尾梳的防效为80.2%,显著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香蕉现蕾期是防治花蓟马的最佳时期,而吡虫啉是3个药剂中防效最好的药剂。


野生和栽培滇龙胆主要活性组分含量特征及质量评价
《药物分析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滇龙胆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测定有效成分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野生和栽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液相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5%B;5~10 min,5%B→10%B;10~26 min,10%B→26%B;26~30 min,26%B→35%B),流速1.0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1 nm,进样量5μL。采用系统聚类,相似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对化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批药材马钱苷酸含量为5.375 mg·g-1(S12)~20.234 mg·g-1(S3),獐牙菜苦苷含量为2.246 mg·g-1(S7)~9.653 mg·g-1(S18),龙胆苦苷含量为24.252 mg·g-1(S19)~128.350 mg·g-1(S25),当药苷含量为0.510 mg·g-1(S12)~3.498 mg·g-1(S8);当药苷在4种活性成分中含量最低;所有样品依照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特征可分为a、b、c 3类;a类包括大部分野生样品和栽培2年的滇龙胆,贵州的样品(S19)被单独归为b类,c类主要为3年生样品;相似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相似度大于0.930,野生和栽培样品化学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有明显变化;以14个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PLS-DA模型,结果显示野生和栽培样品能被正确区分;栽培3年滇龙胆环烯醚萜与裂环烯醚萜类成分总含量最高,质量稳定,品质最佳。结论:高效液相色谱图谱与多指标化学成分定量相结合可为野生和栽培滇龙胆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滇龙胆 环烯醚萜 裂环烯醚萜 聚类分析 野生样品 栽培样品 特征图谱分析 马钱苷酸 獐牙菜苦苷 龙胆苦苷 当药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