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类Xa21基因的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细菌病害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可以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经过温室接菌鉴定和PCR标记分析,对云南野生稻进行Xa21基因的检测鉴定。温室接菌鉴定表明,云南野生稻对广谱致病小种PX099及云南强致病菌Y8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力,特别是疣粒野生稻对致病菌株达到免疫程度;PCR标记分析表明,云南野生稻不含有Xa21基因,但含有与Xa21基因某些区域同源的片段。本研究结果为寻找新的抗源材料及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元谋干热河谷变性土收缩变形对其裂缝发育及土体强度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元谋干热河谷区变性土的裂缝发育对沟蚀崩塌和植被恢复影响显著。通过室内对变性土收缩变形和裂缝发育的测定及干湿循环下的直剪试验,研究了变性土收缩变形对裂缝发育及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性土失水导致土体收缩变形,收缩特征曲线呈显著的三直线模型。变性土的收缩变形与土壤中黏粒和黏土矿物含量密切相关。变性土收缩变形不均导致裂缝的出现,随着含水量的逐渐降低,裂缝条数(N)逐渐减少,裂缝面密度(A)逐渐增加。土体裂缝的发育与基质吸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当基质吸力<1000 k Pa时,裂缝面密度显著增加。裂缝条数和面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分别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和Sigmoidal函数关系(RN2=0.968,PN=0.0004;RA2=0.963,PA=0.01)。裂隙发育,导致变性土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干湿交替的进行呈不断减小的趋势,但内摩擦角下降速度明显低于黏聚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循环次数呈较好的反比例函数关系(Rc2=0.979,Pc=0.0002;Rφ2=0.807,Pφ=0.015)。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开裂导致的沟蚀崩塌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土壤裂缝 裂缝发育 变性土 土壤收缩 土壤变形 干热河谷


番茄斑萎病毒对云南莴苣类蔬菜的侵染危害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莴苣类蔬菜是常见的食用蔬菜。近年在云南发现生菜、莴笋、油麦菜有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褪绿、坏死斑的病害流行危害,为确定其病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回接试验、ELISA检测、病毒基因分析,在典型症状病样组织粗汁液和超薄切片中均观察到有类似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粒体,该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80~100nm;ELISA检测和病毒基因分析显示,侵染莴苣类蔬菜的病毒为番茄斑萎病毒。


生态观视野下的哈尼族春神祭
《农业考古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春神祭"是伴随着梯田农耕生产而出现的节祭文化,是哈尼族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目的是祈求神灵庇佑农作物的丰收,人与万物和和美美。哈尼族在这种美好的愿望激励下付诸"选稻种、撒秧、育秧、插秧"等生产活动,并孕育出相应的"昂玛突"、"黄米饭节"、"开秧门"等农耕节日。春神祭通过农耕节祭仪式,保持着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有序组织春耕生产活动,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涵。


辣椒苗期不同生长阶段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鉴定辣椒的抗性水平对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云南的辣椒疫霉优势生理小种菌株,通过游动孢子悬浮液灌根接种法,对不同辣椒品种在苗期不同生长阶段的抗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条件下,苗龄20 d(子叶期)、40 d(3~4叶期)、60 d(5~6叶期)以及90 d(现蕾初期)的辣椒抗性、中抗以及感病品种对辣椒疫霉的抗病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不同苗龄生长阶段的抗病性水平由强至弱为90 d>60 d>40 d>20 d,表明抗病、中抗及感病辣椒品种的抗性水平与苗龄呈正相关。在辣椒苗龄60 d(5~6叶)时灌根接种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不同品种的抗性水平。本研究明确了进行辣椒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的适宜生长期,可为辣椒种质资源、品种抗病性筛选和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穗伸出度的QTL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十和田/昆明小白谷225个F14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云南省弥勒县(正常生长环境)、嵩明县(自然低温胁迫环境)、丽江市(自然低温胁迫环境)等3个试点不同年份共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进行了水稻主穗和分蘖穗穗伸出度的异地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穗伸出度进行了QTL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与水稻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个QTLs)、2、4、6(3个QTLs)、7(3个QTLs)、9(2个QTLs)号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72%~22.17%。其中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11个,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7个,其中6个在主穗和分蘖穗上均检测到。在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11个QTL中,q PE-7-1在4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9.49%~22.17%;q PE-1-1、q PE-1-2、q PE-6-1和q PE-9-2 4个QTL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在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7个QTL中,q PE-1-2、q PE-7-1和q PE-6-1 3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4.35%~12.64%、13.22%~20.89%和11.49%~15.73%。


02428×合系35 RILs群体糙米和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的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02428×合系35的RILs群体及其亲本糙米和发芽糙米为材料,对糙米、发芽糙米各222个群体样品的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含量进行测定,以期选育出高γ-氨基丁酸、高抗性淀粉的水稻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糙米、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大,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由主效基因控制。重组自交系糙米、发芽糙米抗性淀粉含量差异大,发芽糙米抗性淀粉平均含量是该群体糙米的1.2倍,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呈偏态分布。高海拔冷凉气候有利于糙米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提升与进化。本研究可以为功能水稻的遗传及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γ-氨基丁酸 抗性淀粉 糙米 遗传分析


外植体取材时期对地涌金莲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7、9、11月取材的地涌金莲幼嫩花蕾为外植体,对不同取材时期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及分化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67.79%,显著低于其余取材时期,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3.96%,7月与9月取材的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5月取材的而显著低于11月取材的;从5月至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褐化率有逐渐降低趋势,5月的最高,达78%,与7月取材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9月、11月的63.5%和60%;9月、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达到17.47%和20.12%,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5月和7月的10.67%和13.11%。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以秋季取地涌金莲幼嫩花蕾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较为适宜。


1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遗传研究及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7个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改良后的温带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组配,共配制66个杂交组合。以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云瑞6号为对照,对供试自交系不同性状进行配合力和对照优势等分析。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温带玉米自交系YML582、YML5986和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CML166、YML46单株产量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良,用它们作亲本较易组配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育种潜力较大;杂交组合YML5986×YML46、YML1216×YML46、YML1071×CML486、YML1071×YML5986、YML582×YML46,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苗头组合进一步试验。


高香优质红茶杂交新品种云茶红1号的选育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云茶红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云抗10号(♂)杂交组合F1中单株选育的无性系新品种。2005—2011年(13~19足龄)连续7年产量测定表明,云茶红1号产量比对照云抗10号高52.0%,比福鼎大白茶高69.8%;生化成分分析表明,云茶红1号内含物质丰富且比例协调,夏季茶多酚含量达35.6%,茶黄素为1.208%,具有适制优良红茶的物质基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评审结果表明,云茶红1号红碎茶品质总分为92.23分,高于对照云抗10号(91.90分)。2012年10月经专家鉴评,云茶红1号为高香、优质、丰产红茶杂交新品种;2014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滇登记茶树2014006号。适宜在云南省大叶茶种茶区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