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的氨基酸组分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高油玉米珍油玉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条件对该品种氨基酸组分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通过2年的施肥试验,施肥条件为氮磷钾水平Ⅳ(复合肥562.5 kg/hm2,尿素750 kg/hm2)时氨基酸组分产量、脂肪酸组分产量与最大值间均无显著差异,珍油玉3号的籽粒产量为12827 kg/hm2,氨基酸总产量为1082.38 kg/hm2,饱和脂肪酸总量为164.54 kg/hm2,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933.64 kg/hm2,此施肥条件可定为珍油玉3号高产优质生产的指导施肥条件。


昆明番茄斑萎病毒不同分离物N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至2011年对昆明地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发生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得到21个TSWV昆明分离物S RNA 3'-末端长861nt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包括N基因部分序列(710nt)。测序分析表明,所获得的21个TSWV昆明分离物N基因序列氨基酸同源性较高(97.5%~100%);构建系统进化树,昆明21个TSWV分离物与TSWV韩国分离物(TSWV-Korea)聚为1支;而在21个分离物中,鬼针草分离物与其它分离物聚为不同分支。


水稻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必要了解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治理策略。根据水稻田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选用符合能在水稻田中减轻重金属污染的实施方法:控制重金属污染源,筛选重金属低吸收的水稻品种,利用土壤改良剂,种植超富集植物,种植转基因植物。实施方案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及其品质,间接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目前选育出来的低积累水稻品种还比较少,需要选育出更多品种;超富集植物的选择,要从能修复单一重金属污染向能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转变,才能适应污染地的复杂情况;转基因植物可利用空间还有待开发;归根结底要重视重金属污染,控制污水灌溉。
关键词: 水稻田 重金属 低吸收水稻 土壤改良剂 超富集植物 转基因植物


洱海北部地区大蒜‖蚕豆模式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经济效益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从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角度分析了大蒜‖蚕豆模式在当地种植的适宜性。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经田间测定和样品经室内分析化验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干物质累积规律、根瘤菌变化、根系分布、作物群体生长率土地当量比等状况。结果表明,间作能增加后期干物质累积量,能提高大蒜叶绿素含量,提高后期光合利用效率。间作模式可以促使大蒜和蚕豆的根系向下生长。间作比单作效率高,间作的增产率为15%。本研究为增加当地农田生物多样性,合理安排当地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云南大麦地方品种子粒的功能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云南地方大麦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有助于大麦保健功能开发及功能型品种的改良。分析了236份云南大麦地方品种子粒中抗性淀粉、总黄酮、生物碱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及棱型、子粒颜色、皮裸类型之间4种功能成分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抗性淀粉和总黄酮含量在多棱与二棱、紫粒与黄粒类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生物碱含量在多棱与二棱类型之间达极显著差异;γ-氨基丁酸含量为皮与裸类型之间差异极显著。236份地方大麦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为10大类群,以第4和第8类群较好;第1与第7类群间距最大,而第1与第10类群的间距最小;从中筛选出15份性状优良的材料。


红茶品质化学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红茶是世界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红茶的品质与化学成分紧密相关。综述了国内外红茶品质化学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红茶品质化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洱海北部地区水稻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本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水稻氮肥利用率、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施氮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当施氮量达到304.34kg/hm^2后,水稻有减产风险;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但收获指数逐渐减少;在施人氮肥后的9d内,施氮量与田面水DTN浓度相关系数在0.609^**以上;当施肥量在228.26~304.34kg/hm^2时,水稻产量范围在9969~10212kg/hm^2,SNASR在50.05%~79.65%之间,田面水DTN在施肥后9d内的平均含量为78.40mg/L~108.58mg/L.因此,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水稻推荐施氮量为228.26~304.34kg/hm^2,能保证水稻稳定高产,且环境可承受.
云南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2年,对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6个稻区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主要稻区均没有采集到稻纵卷叶螟的各越冬虫态,表明云南稻区的稻纵卷叶螟早期虫源主要来自境外;(2)灯下虫源始见期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不同稻区的虫源迁入期变化较大,相差近3个月。滇西沧源和滇东南富宁虫源始见期最早,在4月中旬—5月下旬,滇西南勐海灯下始见期最晚,为6月上旬—7月中旬;(3)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和滇南为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区,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危害,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下,田间发生量少于300头/667m2。滇东和滇东南为中等和重发生区,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上,高的达80%以上,田间虫量最高可达7 000头/667m2;(4)云南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滇东南高峰期为6月下—7月中旬,正值水稻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应做好田间监测与防治工作。


籼型杂交稻单株产量配合力分析与优势组合选育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11个水稻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杂交配组,对F1组合单株产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和竞争优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受基因型加性遗传的作用较大(56.04%),产量优势由全部基因型方差引起的h2B占95.65%。恢复系对于杂种产量的影响较大(GCA=56.05%)且受栽培条件等环境的影响较小(4.3%)。有2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较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云R3>云R4>沪旱11A>云2A>云3A>云1A。以云3A和沪旱11A与云R3配制的组合单株产量均大于36.8 g(10 400 kg/hm2),竞争优势值均大于20.7%,株型好,分蘖力强,结实率高,抗病性强,具有较大的生产利用潜力。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持续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遗传变异,利用20个表型性状和48个SSR标记,对采自元阳哈尼梯田11个村寨的98份月亮谷和8份对照品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8份月亮谷的质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小;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范围为2.55%~24.90%;48个标记共检测出114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38个,变幅为1~4个;有效等位变异为87.65个,平均为1.83个,变幅为1~3.02;Nei遗传多样性(I)指数平均为0.64。表型聚类将月亮谷与对照品种分成两大类,所有月亮谷为一类,8个对照品种为另一类;SSR聚类则将所有月亮谷与4份大于村寨内(37.82%)。11个村寨月亮谷可以分成5个居群,这5个类群与其村寨间地理位置的距离相关,相邻村寨之间月亮谷遗传距离小,遗传相似度高。月亮谷这种特殊的遗传变异是由于独特的哈尼梯田及其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月亮谷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