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甘蔗新品种黔糖5号抗病性分子鉴定与综合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病性是甘蔗品种选育的目标之一。了解和掌握新育成的优良品种的抗病性,对于合理布局抗病品种,有效利用抗病基因进行科学防控甘蔗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老品种黔糖3号为对照品种,通过症状诊断、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RT-PCR检测和人工接种等技术对新品种黔糖5号的抗病性进行了系统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新品种黔糖5号免疫甘蔗条纹花叶病毒病(SCSMV),高抗甘蔗褐条病、甘蔗眼斑病、甘蔗花叶病毒病(SCMV)和高粱花叶病毒病(Sr MV);抗甘蔗黑穗病。研究结果为新品种黔糖5号的合理布局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蔗 黔糖5号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有机生态型盆栽基质研究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草莓品种"韩韵"为试材,以水葫芦、菌渣、蛭石、腐殖质和草炭不同配比的8种组合基质作为无土栽培基质,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基肥,测定了各基质配方下草莓植株的成活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果实品质等13个生物学性状,采用Fuzzy综合评价,以筛选适宜昆明市发展的低廉草莓无土盆栽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变废为宝的水葫芦可作为草莓栽培基质,最佳配方为水葫芦∶菌渣∶腐殖质=1∶1∶1。

关键词: 草莓 有机盆栽 基质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近缘种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个数量性状和23个质量性状对滇蔗茅野生资源的表型变异、多样性及聚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12.72%~22.38%之间,最大的是田间锤度,为22.38%,其次是茎径,为22.27%,最小的是叶长,为12.72%;质量性状的曝光后节间颜色多样性丰富,茎形、芽形、生长裂缝、节间形状、花序形状等5个性状均表现一致;聚类分析表明51份滇蔗茅无性系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和5个亚类群。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为资源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滇蔗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实生苗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桶栽方式,研究甘蔗实生苗根系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根长、根交叉数受母本、父本和组合的影响显著,根表面积受母本和父本的影响显著,根系干重受组合的影响显著;亲本及组合的选配方式对根系遗传力大小的贡献率表现为母本、组合、父本依次减小;9个根系性状中,根交叉数、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干重、根体积的遗传力均大于60%;在所选用的亲本中,用新台糖22号、桂糖92–66作母本,用CP72–1210、川糖89–103作父本,其后代的根系性状表现较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可作为甘蔗根系育种的选择指标。

关键词: 甘蔗 根系 实生苗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施氮强度对水稻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对田面水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田面水NH4+-N浓度、NO3--N浓度、pH值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入基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3 d达到峰值后呈波动下降趋势,9 d后氨挥发停止,在施入孕穗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1~2 d内到达顶点而后迅速下降,5 d后氨挥发停止;不同施氮水平与各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9以上),不同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表现为:基肥>孕穗肥,施氮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为15.23~55.45 kg hm-2,而氨挥发损失率在11.28%~15.40%之间;田面水NH4+-N浓度到峰值时比氨挥发通量达最大值时早1 d,当NH4+-N浓度小于10 mg L-1后时不利于田面水氨挥发损失;不同施氮量的氨挥发通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与田面水pH值、NO3--N浓度则无显著相关。因此,施肥后5~9 d内是控制氨挥发损失的关键时期,而施氮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的变化是决定氨挥发损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施氮量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累积量 氨挥发损失率

异质环境下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适应性与繁殖特性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unth)为世界上最具有入侵性和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对其控制与管理已成为长期以来世界性难题。了解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异质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繁殖特性对安全有效预警、监测和防治该入侵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薇甘菊盛花期,根据薇甘菊入侵生境的光照条件、群落结构和生长方式差异,在薇甘菊常见的4种入侵生境(林地、荒地、农田和和河边)选取10个样地,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开花结实和繁殖分配,并运用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比例(LMF)和茎干物质比例(SMF)的3种叶片功能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生境条件对薇甘菊的开花结实和繁殖分配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抛荒农田(样地Ⅷ)和河流边缘(样地Ⅸ和Ⅹ)薇甘菊的总花数、种子量、生殖枝茎生物量分配和花生物量分配均显著大于其他生境,显示在有利于其生长的条件下,薇甘菊种群倾向于有性繁殖;而在不利于薇甘菊生长的低光照林地(样地Ⅰ)和种间竞争强的农田红薯地(样地Ⅵ)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总花数和种子量明显小于其他生境,但营养枝叶生物量分配显著大于其他样地,而茎生物量分配值则处于中间值,表明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生境条件下,薇甘菊通过提高营养枝茎的生物量分配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来适应,其种群则更倾向于克隆繁殖。通过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在不利于薇甘菊生长的低光照林地(样地Ⅰ)和种间竞争强的农田红薯地(样地Ⅵ)生境条件下,薇甘菊的叶面积和茎干物质比例(SMF)显著小于其他样地,且彼此差异不显著;但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比例(LMF)则显著大于其他样地,显示薇甘菊可通过提高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比例(LMF),降低茎干物质比例(SMF)来适应低光照和种间强竞争等不利生境;而在抛荒农田(样地Ⅷ)和河流边缘(样地Ⅸ和Ⅹ)有利于其生长的生境条件下,薇甘菊则通过相反的策略来适应环境。以上结果表明薇甘菊通过调节各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来适应环境,对异质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具有强的生态适应性。

关键词: 薇甘菊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比例 茎干物质比例 繁殖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优良品种材料抗高粱花叶病毒鉴定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期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1—2012年2次对国家甘蔗体系近年选育的49份优良新品种(系)和19份云蔗系列优良中间材料进行由高粱花叶病毒(SrMV-HH,GenBank登录号DQ530434)引起的甘蔗花叶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49份优良新品种(系)中,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29份,占59.18%。其中粤甘40号、粤甘42号、粤糖55号、云蔗03-194、云蔗99-596、云瑞06-189、桂糖30号、德蔗03-83、闽糖01-77等9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占18.37%;福农0335、柳城05-129、粤糖96-86、云蔗01-1413、云蔗03-258、云蔗06-80、桂糖02-351等7份材料表现2级抗病,占14.29%。19份云蔗系列优良中间材料中,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13份,占68.42%。其中云蔗04-622、云蔗05-197、云蔗06-267、云蔗05-194、云蔗06-160、云蔗07-2384、云瑞05-704等7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占36.84%;云蔗06-362表现2级抗病,占5.26%。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花叶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源材料。

关键词: 甘蔗 优良品种材料 高粱花叶病毒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蔷薇属3个野生种中45S rDNA和5S rDNA的物理定位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个二倍体蔷薇野生种:多苞蔷薇(Rosa multibracteata Helm.et Wils.)、川滇蔷薇(R.soulieana Crép.)和金樱子(R.laevigata Michx.)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了45S rDNA和5S rDNA物理定位。结果表明:45S rDNA在这3种蔷薇的染色体上的数量和分布模式较一致,都有1对位点,均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点异形同源染色体的短臂上。5S rDNA在多苞蔷薇上有1对位点,在川滇蔷薇和金樱子上各有2对位点,都分布于染色体长臂的近着丝点处。这3种蔷薇各自的rDNA位点数量、所在染色体和信号强弱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识别3种蔷薇各自的染色体提供了明确有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标记。

关键词: 蔷薇属 rDNA 荧光原位杂交(FISH)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及其细胞壁变化的快速检测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疣粒野生稻和栽培稻02428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细胞团分化及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2,4-D浓度为0.014mmol/L;(2)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的最佳条件为AA悬浮培养基+0.009mmol/L 2,4-D,每25mL液体培养基加入0.4g愈伤组织的初始接种量,7d的继代周期;(3)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20g/L纤维素酶+1g/L果胶酶,酶解5h,800r/min离心5min;(4)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细胞壁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栽培稻 原生质体 VBL细胞壁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非结构蛋白NS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s,可能在病毒复制、转录、抑制RNA沉默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对21个Tospovirus病毒成员的NSs序列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NSs的功能提供参考信息。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NSs基因序列,用DNAMAN5.0做NSs相似性矩阵分析,发现一些Tospovirus病毒成员之间的NSs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很低,最低仅为7.1%;用ClustalX2.1进行NSs的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Tospovirus病毒成员的NSs相对保守区主要位于NSs的C端的位置,高度保守的氨基酸位点共有9个;PROSITE对NSs进行模体预测分析,结果显示Tospovirus病毒NSs共有的蛋白修饰:C蛋白激酶磷酸化、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和N-酰基化。此外,不同种的Tospovirus病毒NSs模体也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预测结果为下一步研究NSs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属 非结构蛋白 NSs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