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红外光谱的石斛品种判别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试了30个品种206株石斛茎的红外光谱,光谱显示,石斛的主要物质成分为纤维素等多糖物质。用石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Wilks’Lambda逐步判别分析法对石斛品种进行识别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光谱范围和不同的训练样本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对1 800~1 250cm-1光谱范围的287个变量进行品种判别分析,每个品种的训练样本分别为2,3,4,5,6个时,对训练样本的回判正确率都是100%;以余下的样本作为测试样本进行品种预测的正确率分别为79.4%,91.3%,93.0%,98.2%,100%。同时对1 800~1 500,1 500~1 250,1 250~600,1 250~950,950~600cm-1等不同光谱范围,按五种不同的训练样本情况,相同的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比较,1 800~1 250,1 800~1 500和950~600cm-1光谱范围的变量更适宜进行石斛品种的判别分析;每个品种的训练样本达到3个及以上时,建立的模型判别分析结果较好。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石斛进行鉴别,能够较好的识别石斛的品种,为石斛品种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赤霉素对总状绿绒蒿三个居群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生长于滇西北不同海拔梯度的3个总状绿绒蒿居群种子,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处理后,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种子的长宽比和千粒重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差异显著(P<0.05);种子含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2)不同居群的对照种子发芽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平均发芽时间随海拔升高而缩短。(3)100~250 mg·L-1的GA3处理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且差异极显著(P<0.001),但GA3处理对平均发芽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各居群萌发指标的最适GA3处理浓度不一致。(4)居群对总状绿绒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影响显著(P<0.05)。说明海拔是造成不同居群种子外部形态和种子萌发特性差异的原因之一,而不同浓度的GA3对各居群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滇龙胆GrHMA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生命科学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MA蛋白(heavy metal transporting ATPase)是一种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多功能蛋白。根据滇龙胆转录组GrHM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GrHMA基因序列,并进行T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GrHMA,转入E.coli Rosetta(DE3)中,并在37℃、1.0 mmol/L IPTG下成功诱导表达。序列分析表明,GrHMA基因是HMA超家族的成员;GrHMA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rHMA与TcHMA处于同一进化枝。SDS-PAGE结果表明所表达蛋白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这些结果为GrHMA蛋白的进一步纯化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毒死蜱对桔小实蝇体内代谢酶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毒死蜱对桔小实蝇体内代谢酶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毒死蜱连续处理桔小实蝇敏感种群5代,测定第5代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增加,桔小实蝇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0.421(LC25)和0.846(LC50)mg/L处理下体内CarE和GSTs活性均可得到显著(P<0.05)提升,0.167mg/L(LC10)处理下体内CarE和GSTs活性无显著提升,各浓度处理对CAT、POD的提升作用均不显著。毒死蜱选择压力对桔小实蝇体内的CarE、GSTs活力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桑树冬芽萌发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弄清桑树冬芽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掌握桑树休眠规律及其发育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桑园正常生长的农桑14号、湖桑32号及处理后可以提早发芽的湖桑32号枝条为材料,封梢后每隔1周取材1次,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桑树发芽与休眠过程其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可溶性蛋白及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在两个过程中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但发芽过程下降程度明显高于休眠过程;SOD活性降低对桑树冬芽萌发有促进作用,而POD和CAT活性在整个发芽过程中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结论】桑树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均与桑树冬芽萌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桑树 发芽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总糖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烟草花叶病毒原核表达外壳蛋白抗体制备及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RT-PCR从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烟草样品中克隆该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再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成重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Ni+NTA亲和柱纯化获重组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TMV外壳蛋白多克隆抗体,并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更简便、经济、特异性更强的DOT-ELISA检测法。
关键词: 烟草花叶病毒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DOT-ELISA


中国十倍体割手密资源抗逆功能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整倍体割手密是现代甘蔗品种重要的野生亲本和抗逆性状基因源,为了明确其抗逆相关基因的遗传背景,该研究选用来自脱水绑定因子DREB、水通道蛋白AQP、热激蛋白HSP70、WRKY1转录因子和随机引物组成的5对抗旱和耐高温相关功能标记,以63份甘蔗常用亲本材料和8份甘蔗原种作为对照,对中国保育的50份十倍体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对引物共获得119个扩增片段,其中110个为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2.44%,平均多态信息量为92.53%,十倍体割手密抗旱功能标记多态性最高,甘蔗常用亲本材料耐高温功能标记多态性最高。(2)十倍体割手密在抗旱功能标记上具有较低的平均相似性系数值(0.541)和最大的分布范围(0.347~0.800),且主要集中在0.400~0.600之间,而在耐高温功能标记上甘蔗常用亲本材料虽拥有最大的分布范围(0.238~1.000),但甘蔗原种具有最低的平均相似性系数值(0.481),且相似性系数范围主要集中在0.400~0.600之间。(3)UPGMA聚类可将参试材料划分为较明显的两个大组,十倍体割手密与甘蔗常用亲本和甘蔗原种在聚类关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研究表明,十倍体割手密资源无论是在抗旱功能标记DBF、Aqua方面,还是在耐高温功能标记SCB174、SCB190方面都与甘蔗常用亲本和甘蔗原种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而且在抗旱功能标记方面表现出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在后续甘蔗品种抗逆性状改良和亲本创新上应进一步加大十倍体割手密资源的利用。


新西兰黄肉猕猴桃“Kiwikiss”在云南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是中国猕猴桃属植物种类最多的省,约有55个种和变种、变型,占全国102种的53.9%[1],说明云南是猕猴桃种植适宜区,但是适合栽培的品种开发少,导致云南猕猴桃产业未能得到大力发展。据2012年统计年鉴,云南水果面积、产量排名前八没有猕猴桃(菠萝面积4 100hm2,产量3.63万t,排名第八)[2]。猕猴桃栽培面积不足100hm2,品种以"海沃德""秦美""庐山香""魁蜜"等为主,主要种植


玉米自交系单倍体诱导率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倍体育种技术(double haploid,DH)具有加速育种进程的突出优势,已成为玉米育种关键性核心技术并在国外广泛应用,成为国外一些大公司玉米商业育种的主要手段。利用诱导系MT1诱导国内有代表性玉米自交系,分析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结果表明,不同玉米主产区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存在一定差异,北方春播玉米区(5.16%)>南方丘陵玉米区(5.14%)=西南山地玉米区(5.14%)>黄淮海夏播玉米区(4.44%);不同杂种优势群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大小不同,表现为兰卡斯特群(5.64%)>Suwan群(5.53%)>瑞得群(5.43%)>旅大红骨群(4.96%)>四平头群(2.76%);温带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为5.17%,明显高于热带自交系的单倍体诱导率(3.63%),说明单倍体诱导率因母本的遗传背景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超级稻Y两优2号在两生态区的抗倒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太湖稻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太湖稻区。主要原因是其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单位长度干重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态区倒伏指数与弯曲应力、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特高产生态区受氮素影响显著,随氮素用量增加,株高、穗颈高、重心高度、上三叶长度及干重显著增加,基部茎秆强度、充实度显著降低,抗折能力下降;太湖稻区增加氮素用量时,株高、上三叶干重显著增加,抗折力显著降低。氮素后移使茎秆机械强度降低,但有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及壁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