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蒜芥茄PR-1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是由轮枝菌属(Verticillium spp.)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茄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对于茄子黄萎病的防治还限于嫁接和化学防治,但二者均不能较好防止该病的发生,而挖掘茄子中黄萎病抗性基因,结合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最佳途径.蒜芥茄(Solanum sisymbriifolium Lam.)为云南野生茄,对黄萎病具有高抗性.PR基因是编码植物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的基因,与植物抗病防御密切相关,其中,PR10 蛋白是具有核酸酶相似结构的一类蛋白,但其在蒜芥茄中的抗病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蒜芥茄为试验材料,利用前期建立的蒜芥茄转录组数据库,通过RT-PCR技术从中分离并克隆得到PR10同源基因,命名为SsPR-10,测序得到 645 bp,其中基因编码区长 480 bp,共编码 159 个氨基酸.将测序得到的编码区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sPR-10 蛋白是分子量为 17.71 kDa、等电点为 5.54 的酸性亲水蛋白;跨膜区和信号肽预测显示 SsPR-10 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 SsPR-10 定位于细胞质;保守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SsPR-10 含有"P-LOOP"环(47~52 位)和保守序列PATHOGENESIS_BETVI(88~120 位).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sPR-10 蛋白与黄果茄PR10 蛋白同源性最高,其次是马铃薯STH-2 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SsPR-10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SsPR-10在蒜芥茄根部的表达量最高,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接种大丽轮枝菌(V.dahliae)24 h后,SsPR-10的表达量达到初始表达量的 8.16 倍,表明黄萎病病菌可能诱导SsPR-10的表达.本研究对野生蒜芥茄PR-1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SsPR-10基因响应黄萎病等生物胁迫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蒜芥茄 PR10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麻(Cannabis sativa L.)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离与鉴定大麻(Cannabis sativa L.)雌株及雄株3个部位的叶片(从植株茎基向茎尖方向第二轮叶,第五轮叶,雄花周围叶)和花的内生细菌,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其种类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大麻雄株中分离到6属35株内生细菌,大麻雌株中分离到11属39株内生细菌。内生细菌种属在大麻雌雄植株不同部位的叶和花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大麻雌株与雄株的内生细菌种类只共有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马赛菌属(Massilia sp.),其余均不共有。大麻雄株3个部位叶片中共有阿尔莱特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而雄花中不存在;在雄花中分离到地衣芽孢杆菌、木糖葡萄球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而叶中不存在。大麻雌株3个部位叶片共有贝莱斯芽孢杆菌和特基拉芽孢杆菌而雌花中不存在;在雌花中分离到粪短波单胞菌、谷粒申氏菌、农杆菌、香料葡萄球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地衣芽胞杆菌和弗留明拜叶林克氏菌而叶中不存在。结果表明大麻内生细菌在不同植株、叶和花中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内生细菌的分布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未来大麻内生菌功能性促生菌种的筛选提供基础。

关键词: 大麻 内生细菌 分离与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量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人工饲料与桑叶不同搭配饲育方式对家蚕产卵情况及卵黄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全龄桑叶育(Mul1-5)、1~2 龄人工饲料育+3~5 龄桑叶育(Art1-2)、1~3 龄人工饲料育+4~5 龄桑叶育(Art1-3)、1~4 龄人工饲料育+5 龄桑叶育(Art1-4)4 种饲育方式饲养菁松×皓月,调查不同饲育方式下的造卵量、产卵量、百粒卵重及卵黄蛋白基因Vg、30Kc19、ESP、Vg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ul1-5 的 24h产卵量、造卵量及百粒卵重均最高,造卵数量和百粒卵重都随人工饲料饲喂龄期延长呈现下降趋势;Mul1-5 和Art1-2 的造卵量显著高于Art1-3 和Art1-4,Mul1-5 的百粒卵重显著高于其他3 个组合.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 4 种饲育方式下卵黄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Vg从 5 龄第 7 天开始到整个蛹期结束持续表达,整体表现为Art1-3 的表达量最高,Art1-2 的次之,Art1-4 的最低;30Kc19 在 5 龄第 7 天及上蔟第 1天表达量较高,并分别以Art1-2 和Art1-3 方式下最高,蛹期基本不表达;ESP和VgR在整个蛹期都有表达,但以第5~8 天的表达量较高,且第5~7 天以Art1-4 的最高,第8 天以Art1-3 的最高.综合来看,人工饲料育替代桑叶育的龄期越长,家蚕产卵数量和百粒卵重下降越明显,卵黄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影响越大,这可能与人工饲料的配方、家蚕对人工饲料的吸收利用程度及人工饲料育后家蚕的体质有关,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饲育方式 产卵量 造卵量 卵黄蛋白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百合及东方百合 AGPase 酶活性及表达量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两类百合不同发育时期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AGPase基因表达量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方法】使用qPCR、连续监测法、蒽酮法分别测定材料AGPase基因的表达量、酶活性及淀粉含量,再对比两类百合的异同,以得到两类百合AGPase基因的表达量、酶活性与淀粉含量各自的特点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克隆到的AGPase基因都具有PLN02241家族蛋白结构特征;定量结果表明,两类百合AGPase大亚基基因表达模式相同,总体趋势类似。小亚基基因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且小亚基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大亚基基因;淀粉及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类百合总体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AGPase小亚基基因的表达量、AGPase酶活性与淀粉含量在鳞片中高度线性相关,且叶片中的酶活性与鳞片中的淀粉含量也高度线性正相关。【结论】两类百合不同时期的淀粉含量及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但同一发育时期不同类型百合的淀粉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两类百合大小亚基基因的表达量在鳞茎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相似,但同一发育时期不同类型百合的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AGPase小亚基基因的表达量与淀粉含量正相关。

关键词: 百合 AGPase 淀粉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不同亚种优质稻蒸煮食味品质及RVA谱特征值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新选育的13份籼型和9份粳型优质米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对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及食味值进行测定,并对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的平均值低于籼稻,而其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则高于籼稻;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的绝对值变幅为2.61%(籼稻的峰值时间)~175.16%(籼稻的崩解值).相关性分析显示,籼、粳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分别与RVA谱特征值中的多个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在粳稻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峰值时间的相关性最高,而在籼稻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冷胶粘度和消减值的相关性最高,胶稠度与消减值的相关性最高;且籼、粳稻的RVA谱特征值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则与RVA谱特征值间不存在相关性.籼稻主成分的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506 5%,其中第一、二主成分主要反映淀粉的粘性和糊化,第三主成分与食味值有关,第四主成分与淀粉变性有关;在粳稻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330 6%,第一主成分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第二主成分反映淀粉粘度变化过程,第三主成分与淀粉粘度有关.本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索籼、粳稻食味品质差异的内在因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为今后云南高原特色优质米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RVA谱特征值 品质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春砂与草果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豆蔻属(Amomum L.)2 种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与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的叶解剖结构特性差异,采用指甲油印痕法和超薄切片法对其叶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植物的叶片在气孔器的分布、气孔器的结构、叶片横切面结构、叶肉细胞超微观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气孔器的数量、气孔器的大小、叶绿体的结构、叶肉细胞贮藏的营养物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草果叶片的上、下表皮气孔分别比阳春砂叶片的上、下表皮气孔大;阳春砂叶片的上、下表皮气孔数目分别比草果叶片的上、下表皮气孔数目多;阳春砂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太明显,草果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较明显,且栅栏组织排列更加整齐、规则;阳春砂的叶绿体中含有淀粉粒和嗜锇颗粒,细胞质中含有内生菌,草果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脂滴.

关键词: 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 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叶片解剖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系列杂交种(GL22)的选育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自有结球甘蓝种质资源,根据市场对口感型、鲜食型品种的需求,选育出更多性状优良、符合市场供需的结球甘蓝品种。【方法】以团队前期选育的13个结球甘蓝Ougra不育材料为母本,10个结球甘蓝自交系材料(GL14000-14009)为父本,通过杂交,配制14个结球甘蓝杂交组合材料,分别从开展度、外叶数、纵径、横径、中心柱长度、品质测定、品质鉴定、产量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筛选。【结果】筛选出的4个结球甘蓝杂交组合材料GL22-02、GL22-06、GL22-11和GL22-13,在农艺性状、优质性和产量均优于对照种特加2号,叶球均呈圆球型,帮叶比分别为26.9%、20.8%、23.1%和16.8%,均优于对照种(31.3%);叶球紧实度分别为0.76、0.73、0.59和0.62 g/cm3,比对照种高0.16 g/cm3以上;中心柱长度均小于叶球高的1/2,分别为4.9、4.3、4.8和4.6 cm;水分含量分别为93.22%、94.17%、93.75%和93.6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1%、1.28%、1.39%和1.36%;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5.61%、5.69%、5.56%和5.84%,比对照种高0.14~0.37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分别为0.61%、0.71%、0.69%和0.67%,比对照种低0.08~0.18个百分点;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682.3、687.1、699.1和682.3 mg/kg,比对照种高48.4~65.2 mg/kg;经食用品质鉴定,筛选出的结球甘蓝4个杂交组合材料,叶球生(鲜)食,质地脆嫩,口感较甜。结球甘蓝组合材料的黑腐病抗病能力均为高抗(HR),且与对照种相同;产量分别比对照种增产4.80%、8.46%、10.97%和8.46%。【结论】筛选出的GL22-02、GL22-06、GL22-11和GL22-13 4个组合材料,综合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优良,可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示范。

关键词: 结球甘蓝 种质资源 胞质雄性不育系 自交系 杂交种 抗病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乳杆菌对蔗梢青贮有氧稳定性及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内源性副干酪乳杆菌对蔗梢青贮有氧稳定性及品质的影响。选取ROC 22蔗梢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及布氏乳杆菌添加水平为0.05%、0.10%、0.20%进行青贮,稀释活化后的菌剂按为5 mL添加量喷施,阴性对照组(CK组)喷施5 mL无菌生理盐水进行青贮。常温裹膜青贮30 d。结果表明,经过添加菌剂蔗梢青贮的稳定性和品质均高于对照组,添加副干酪乳杆菌蔗梢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最高,难消化的木质素和半纤维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菌活菌数和产有机酸含量提升,霉菌得到有效抑制。研究表明,添加乳酸菌菌剂可以提高蔗梢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改善青贮的霉变情况,且副干酪乳杆菌0.20%发酵组的蔗梢青贮的发酵有氧稳定性与青贮品质较好。

关键词: 蔗梢 乳杆菌 青贮 有氧稳定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彩色食用花生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开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花生是集观赏、鲜食、营养、保健于一体的多色种皮特色食用型花生。云南省是我国食用型花生的代表性产区之一。近年来,在传统种植的红皮小粒花生品种的基础上,发掘出种皮颜色七彩、紫色、黑色为代表的食用花生优异种质,育成云花23号等高糖、低油等特色食用型花生新品种10个,这些优异的食用型花生品种具有品质和销售价格上的优势,通常年份一般产值约7.5万元/hm~2、最高产值超过15万元/hm~2,大幅提升了区域花生产值,大大助力了产区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 云南 彩色花生 种质发掘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由斯里兰卡入境的甘蔗茎腐病病原分离鉴定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2020年,在由斯里兰卡入境的甘蔗种茎中发现多条发病蔗茎.通过分离培养获得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形态与暗色座腔孢菌Phaeocytostroma sacchari相符.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核酸序列扩增,获得约536 bp的 目的片段,所获菌株km-1序列与P.sacchari 一致性为100%;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菌株km-1与暗色座腔孢菌聚在同一个进化分支.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后的甘蔗具茎腐病典型症状,内部组织变为橙红色,并再次分离出暗色座腔孢菌.根据形态学、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证分离到的甘蔗茎腐病的病原菌是给南非和印度甘蔗种植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的暗色座腔孢菌.

关键词: 甘蔗茎腐病 形态学特征 序列分析 致病性测定 暗色座腔孢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