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缓释肥料对月季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月季(Chinese rose)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缓释肥料在月季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可改善月季主要的农艺性状;与Conv-F相比,缓释肥处理增加月季产量7%~14%,经济效益增加874.18元/667m2,产投比提高达24.46%;在等NPK比例和等养分量条件下,缓释肥处理增加月季产量1.7%~8.33%,经济效益增加522.66元/667m2,产投比提高达11.6%;提高了氮、磷、钾当季养分利用率,其中Opt-F-8‰处理的氮、磷和钾养分利用率较Opt-F处理分别提高了7.96、1.31和3.9个百分点。


空间搭载对云南两个粳稻软米品系千粒重和粒形产生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软米高千粒重的新种质材料,利用"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2个云南粳稻软米品系云粳20号和H559种子,进行15d诱变处理,对SP3种子千粒重及其粒型诱变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系空间诱变后的千粒重和粒形发生了有益变异,云粳20号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1.7%,H559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0.66~28.28g和20.78~28.34g,与对照相差最大为6g以上;云粳20号粒长突变频率为15%,H559突变频率为12%,变异幅度分别为5.1~7.6 mm和5.0~7.5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2.4mm;云粳20号粒宽突变频率为13.5%,H559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9~3.9 mm和2.9~3.7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0.4mm;进一步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和粒宽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49。航天诱变导致了千粒重和粒形性状变异,出现了高千粒重软米新材料。


云南民族特用蔬菜资源文化调查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对云南少数民族特用蔬菜文化进行调查。首次报道代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蔬菜28种,分别属于20科。发现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域环境或具有一定时空距离时,其选择的蔬菜种类利用方式上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及传统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ICP-AES测定滇龙胆中的硼
《药物分析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借鉴石墨炉原子吸收基体改进剂的原理,在样品干灰化中加入适量的Mg(NO3)2或者CaCl2溶液,可使灰化温度从500℃提高到700℃而硼不挥发损失,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方法: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以工作曲线法测定了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样品中硼含量,国家标准物质茶叶样品[GBW10016(GSB-7)]及圆白菜样品[GBW10014(GSB-5)]验证结果与推荐值一致。结果:硼的工作曲线在0~100m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A=0.843+0.0228C,相关系数为0.9999,检出限为0.0032mg·mL-1,RSD小于3%,加标回收率为96.1%~102.3%。结论:本法用于中药滇龙胆中硼含量的分析,结果满意。
关键词: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滇龙胆 硼


云南木香花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天然分布区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木香花居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木香花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香花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局群内存在广泛的变异,15个性状的F值范围为1.92~370.6,绝大多数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1.10%,居群间变异(35.92%)大于居群内变异(20.44%),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木香花的主要变异来源;对其地理因子与15个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经度对性状的影响较大;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2类.


家蚕脂肪体原代培养中各种形态细胞的观察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家蚕4~5龄幼虫背部脂肪体,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和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离体培养,观察脂肪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脂肪体细胞在原代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具有各种形态的脂肪前体细胞,细胞间呈管道状或网状排列等,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繁殖。最后这些细胞充满油滴后陆续死亡。该观察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脂肪体细胞的分化及脂类代谢调节机制提供实验条件。


洋桔梗种子育苗基质与施肥配方的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洋桔梗育苗试验中,采用4种泥炭与珍珠岩、生石灰进行不同搭配制作了9种基质,筛选了5种不同氮、磷、钾、钙、镁、比例的肥料配方。通过测量F1杂交种子苗成苗率、冠幅、根长、冠重、根重等指标,发现通过添加生石灰调整基质pH至6.3~6.8,可显著提高成苗率、冠重和根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2种国产泥炭Y-6和Y-3以1∶1混合使用,1种进口泥炭K-876单独使用并添加生石灰育苗效果最佳。5种施肥配方中N、P、K、Ca、Mg比例为10∶5∶10∶8∶3时的育苗效果最佳。


贯叶马兜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Franch)。2材料类别腋芽。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启动培养基:(1)MS+NAA 1 mg·L~(-1)(单位下同)+6-BA 0.5;增殖培养基:(2)MS+NAA 0.5+6-BA 2;生根培养基:(3)1/2MS+IBA 0.5。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30 g·L~(-1)蔗糖、7 g·L~(-1)琼脂,pH 5.8。培养温度(25±3)℃,光照时间12 h·d~(-1),光照强度40~50μmol·m~(-2)·s~(-1)。


特种紫娟茶与大叶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紫娟茶(紫娟鲜叶制的蒸青茶、晒青茶)和大叶茶(云抗10号鲜叶制的晒青茶、蒸青茶)的香气成分,GC-MS联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紫娟茶香气物质较大叶茶丰富,且成分差异较大,紫娟茶中分离出大叶茶未检出的化合物有21种,分别为隐品酮、β-甜橙醛、3-乙酰氧基环氧庚烷、乳酸叶醇酯、(E)-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反-9-甲基-十氢萘-1,8-二酮、橙花叔醇、2,6,10-三甲基-1,5,9-十一烷三烯、2-甲基碘代十一烷、异植醇、6-硝基-环十六烷-1,3-二酮、柠檬烯、甘油、十五烷、十六烷、环戊基乙酸、蒽、邻苯二甲酸-十一烷二酯、Z,Z-4,15-十八炭二烯-1-醇、二十二烷、4-甲基-2-(2-甲基-丙烯基)-3,6-二氢吡喃。这21种化合物是否是形成紫娟茶特殊香气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