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高海拔地区的玉米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利用更加合理,采用作物生态学的田间试验方法,于2006~2007年间,在甘肃省和云南省各设5个试验点,研究了北、南异地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播期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应延迟,即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的"三段生长"时间相应延长。反映生育期长短的出苗~成熟天数与海拔之间呈0.01水平的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海拔每升降100m,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或缩短4~5d,株高和穗上叶数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趋势。
兰属新种昌宁兰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兰属植物昌宁兰[Cymbidium changningense(X.M.Xu)Z.J.LiuetS.C.Chen],又名白赤舌、白玉蝉兰。2材料类别4个月以上果龄蒴果内种子、侧芽。3培养条件以1/2MS(大量、微量元素均减半)为


甘蔗杂交品种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中1202份甘蔗杂交品种为材料,根据23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从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组内取样方法3个层次探讨构建甘蔗杂交品种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共形成26种取样策略;同时设10个总体取样量梯度,确定最佳的总体取样量。分组原则以原产地、种植区域、总体聚类进行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组内取样比例按组内个体数量的简单比例(P)、平方根比例(S)、对数比例(L)和多样性比例(G)确定;组内取样方法采用聚类(C)和随机(R)2种方法;10个总体取样量梯度为5%、10%、15%、20%、25%、30%、35%、40%、45%和50%。应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表型方差等5个参数来检验各取样策略的优劣。结果表明,聚类取样优于随机取样;总体聚类分组优于其他分组;在聚类取样中,平方根比例最好,在随机取样中,多样性比例最好;根据取样策略及总体取样量的分析结果最终确认按10%总体取样量,以总体聚类分组、按对数比例在组内聚类取样为构建甘蔗杂交品种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策略组合,其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总资源库。在此初级核心种质的基础上,加入极值材料和取样极易丢失表型性状的材料共计136份组成最终初级核心种质,占总资源的11.31%。


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锌含量QTL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09 CSCD
摘要:以十和田为轮回亲本,丽粳2号为供体亲本培育出糙米锌含量近等基因系群体BC5F6为材料,从遍布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600对引物中筛选到一个与糙米锌含量有关的SSR标记RM4608。根据其在水稻染色体上的位置,结合PCR扩增结果又发现了与糙米锌含量有关的4个SSR标记(RM19491,RM19489,RM6119和RM19487)。用MAPMAKER3.0软件做出了这5个标记的连锁群,最后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定位法找到了糙米锌含量的QTL位点。QTL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位于6号染色体上RM4608和RM6119标记之间,贡献率为5%,为新发现的与糙米锌含量有关的微效基因位点,暂命名为qZINC-6。同时与糙米铬和镁含量有关的QTL位点也被发现,其中糙米铬含量QTL位于标记RM19489和RM19491之间,贡献率为9%,是一个主效基因;糙米镁含量QTL位于标记RM4608-RM6119之间,是一个微效基因,贡献率为4%。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糙米 锌含量 混合线性模型 数量性状位点


三七栽培居群间表型变异式样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试图揭示文山地区三七不同栽培群体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进一步开展三七种质资源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方法:通过对来自文山地区4个三七主产区10个三七栽培居群的表型变异式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个体间的差异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居群的每一个性状当中,在不同的居群内、不同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居群内多态现象丰富,居群间多型性明显,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0.238 8,地区间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平均为0.176 2。Q-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0个三七栽培居群被划分为4组,居群间的表型差异并不完全与其地理距离的远近一致,自身的遗传作用对表型差异的影响比环境影响更明显。结论:文山三七不同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其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不同居群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地区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不断地轮换种植地点是造成如此状况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人工选择已形成一些独特的农家优良种群,为三七的遗传育种提供丰富的材料。


麻疯树根部内生真菌分离及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能源植物麻疯树的根部凸起部分韧皮部、木质部中分离到内生真菌42株,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基因克隆后测序,并将所测序列提交到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核酸数据库(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Gen-bank),通过Blast程序将该序列与数据库已有的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2个菌株分别与Genbank中的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枝顶霉孢霉属Acremonium、镰孢霉菌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曲霉菌属Aspergillus和茎点菌属Phoma具有高度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其中拟盘多毛孢为优势属,其次为青霉属和茎点菌属。表明麻疯树内生真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特点。


月季ITS反应体系的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古老月季品种‘玉玲珑’为试材,利用CTAB法对月季进行总DNA提取,对其PCR扩增条件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多梯度的优化,总反应体系为25μL,其中引物浓度为0.4μmol/L、Mg2+浓度为2.0 mmol/L、dNTP为0.2 mmol/L、Taq酶用量为1.0 U、DNA模板用量为70 ng。利用该优化体系对部分月季品种和野生种进行PCR扩增和电泳检测,扩增条带清晰,结果稳定,测序结果理想,表明该体系适用于月季的ITS序列分析。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山核桃品质性状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山核桃中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定标方程研究。定标就是建立常法测定值与近红外光谱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山核桃中的粗脂肪用索式抽提法进行测定,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用近红外光谱仪收集样品的光谱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经典法测定值与光谱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定标结果表明,粗脂肪的相关系数高达0.99,变异系数为0.83,经检验测试证明其定标方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日常快速准确地测定山核桃中粗脂肪含量。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 粗脂肪 蛋白质 山核桃 校正模型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