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71条记录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旱坡地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土壤水分差异性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干热河谷旱坡地Ⅰ(罗望子+木豆),Ⅱ(罗望子+木豆+柱花草),Ⅲ(罗望子+象草),Ⅳ(罗望子+自然草被)等4种复合生态农业模式0~40 cm土层水分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主要受自然降水的影响,雨季和旱季差异显著;不同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模式Ⅱ和模式Ⅳ有较强的保水持水能力;在雨水补给不足时,模式Ⅲ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最高,模式Ⅳ最低;土壤水分季节波动模式Ⅳ最小,模式Ⅲ波动最剧烈;雨季,4种模式具良好的层间补水能力,旱季,模式Ⅰ和Ⅱ土层间补水能力最强。总体上看,4种模式对干热河谷旱坡地的土壤水分均有一定的保持能力,但模式Ⅱ的保水持水能力最强,综合效益最好,更利于干热河谷旱坡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土壤水分 旱坡地 干热河谷 元谋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套鉴别品种对云南稻瘟病菌株鉴别能力的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日本鉴别品种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以中国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回交亲本选育的水稻近等基因品系的鉴别能力。【方法】应用云南省3个稻作区2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418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单孢菌株,分析两套水稻鉴别品种的鉴别能力,两套材料各由9个携带不同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组成,一套为日本鉴别品种,另一套为2个日本鉴别品种和7个以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IRBL鉴别品系)组成。【结果】以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回交亲本选育的IRBL鉴别品系有较高的鉴别能力。IRBL鉴别品系可鉴定出126个小种,而日本鉴别品种鉴定出的小种数仅为95个。【结论】使用遗传背景一致,主效抗病基因不同的鉴别品种是较为理想的,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鉴别品种 单基因系

甘蔗品种的区试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MM I(主效可加互作乘积)模型及双标图、Di(品种稳定性参数)以及相应表现型值与Di值的聚类分析,对2005~2006年14个甘蔗品种云南5个试点的2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基因环境互作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显著,稳定性好的品种有云瑞99-113、德蔗93-94等;甘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稳定性好的品种有云瑞99-113、云蔗98-236等。②根据AMM I双标图,提出了参试品种在参试点的适应性。③根据平均产量和糖分及其Di值聚类分析,参试品种可分为5类。基于AMM I的互作稳定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为蔗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蔗茎产量 蔗糖分 稳定性分析 AMMI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云南月季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48份月季种质资源(包括14份野生种、20份古老月季品种和14份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8对SSR引物在18个SSR位点上共检测到160个等位基因,每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6~13个,平均8.9个,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157 8~0.754 9,表明在分子水平上云南月季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44处,可将14个野生种明显分为6个组,这与植物形态学分类结果上基本一致;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0水平上将48份供试材料分为八大组群。(3)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5个野生种和所有古老月季品种与大多数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月季 SSR分子标记 起源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绒柄牛肝菌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PlanetsilC18分析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15∶8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1 nm,柱温为室温。对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甲醇提取部位)进行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对绒柄牛肝菌中的有效成分腺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在色谱条件下,11份不同绒柄牛肝菌中甲醇有效部位的RP-HPLC指纹图谱中可检出11个相对稳定的色谱峰,其中确定出9个共有峰作为定性鉴别的指标峰;绒柄牛肝菌中腺苷的含量为0.146%~0.493%。结论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RP-HPLC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可用于绒柄牛肝菌及药用真菌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绒柄牛肝菌 腺苷 指纹图谱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不同发芽时间下发芽稻谷和糙米不同部位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差异较大的水稻品种(系)26个,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比较研究其稻谷和糙米不同发芽时间对不同部位GABA含量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26个品种(系)以滇农S-1/滇靖8号、HIPj1、文稻1号/IR36、和文稻2号/IR36四个品种(系)GABA含量最高;萌发前GABA含量各部位依次为皮胚>颖壳>糙米>精米。萌发活化24~28h能显著促进萌发稻谷和糙米中GABA含量的累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尤其是糙米在萌发后24h达到最高峰值。稻谷和糙米萌发后不同的部位GABA的累积速率和累积量不同,各部位GABA含量依次为:胚芽>糙米>精米,颖壳最低;萌发活化后GABA含量累积呈现糙米大于稻谷;胚芽中GABA含量粳稻高于籼稻。

关键词: 水稻 γ-氨基丁酸 发芽 糙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花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菊花植株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以期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菊花不同生育期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其氮、磷、钾、钙和镁的含量。结果:菊花生育期内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累积而线性增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各营养吸收与分配不同。营养生长期各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植株的叶中,随着植株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各营养将逐渐向蕾、花及根部分配与转移。其中,花芽分化期既是菊花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其氮、磷、钾营养的最大效率期。生产上,每生产100 kg菊花药材需要吸收带走4.13 kg氮,0.37 kg磷,5.03 kg钾,3.03 kg钙,0.81 kg镁,各营养间吸收比例为N-P-K-Ca-Mg1∶0.09∶1.22∶0.73∶0.20。结论:花芽分化期是菊花植株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生产上要注意这一生育期植株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以促进植株花芽分化和干物质累积。在施肥时,磷、钾肥要提早施用,而氮肥宜分次施用,并需适当补充钙、镁肥。

关键词: 菊花 干物质积累 矿质营养 吸收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量元素对亚麻原茎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亚麻原茎产量与锌肥、铜肥、硼肥、锰肥和钼肥5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亚麻原茎产量与五项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原茎产量数据与所采用的二次数学模型符合,二次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对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检验,最终在1 055个组合方案中农艺组合方案最优为:667 m2喷施锌肥(X1)641.0~671.8 g、铜肥(X2)477.2~503.0 g、硼肥(X3)285.0~315.0 g、锰肥383.0~417.0 g、钼肥22.4~24.1 g,可获得较高的原茎产量。

关键词: 亚麻 微量元素 原茎产量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品种‘佛香3号’

园艺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佛香3号’是利用‘福鼎大白茶’(♀)ב长叶白毫’(♂)人工授粉杂交,从F1中单株选育而成,为高香、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制绿茶的新品种。绿茶外形满披银毫,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优质干茶产量2371.2kg·hm-2,适宜在云南大叶茶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茶树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1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性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