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峨眉蔷薇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数量上分析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对分布在云南的9个峨眉蔷薇天然居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峨眉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55%,群体间变异(50.65%)大于群体内变异(17.81%),说明群体间变异是峨眉蔷薇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与群体采种点的生态地理位关系基本上一致。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广西水果产量预测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广西近年来水果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基于模型所作的预测可供制定广西水果发展计划提供参考。


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小粒咖啡因其独特的品质及优良的性状而享誉中外,咖啡产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中蒸蒸日上。但是长期以来,云南咖啡产业仍因生产技术落后,深加工程度不高及产业结构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而严重影响其快速发展。提出了加快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ICP-AES法测定滇重楼中的微量元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滇重楼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采用湿法硝酸-双氧水进行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试样中钾、镁及多种微量元素铅、铜、铁、铬、锌和锰等的方法。其检出限为0.0013~0.0846μg.mL-1,变异系数为0.7%~4.6%,回收率在93.7%~108.2%,结果令人满意。发现中药滇重楼中含有比较丰富的铁元素,微量元素在中药中可能起到一定的药理作用,用ICP-AES测定中药微量元素以评价中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套鉴别品种对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比较
《植物保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及其致病性变异,采用剪叶接种法,用三套鉴别品种对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10个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比较。结果表明,云南高原粳稻区菌株的致病性具有特殊性,以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和金南风组成的鉴别品种对其致病型的鉴定效果最佳;菌株Q-1-2在国内公认的两套鉴别品种上的抗性反应模式分别是SRRSR和SRRRSR,不同于已发表的所有菌株;稻种资源毫糯扬、IRBB14、IRBB3、IRBB4和IRBB5等对所用菌株都表现抗病,其所携带的抗性基因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利用价值。


基于amy基因的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的系统发育关系
《昆虫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e);核苷酸多样性π=0.01390±0.00103,单倍型多样度Hd=0.988±0.011。核苷酸不配对分析(mismatchan alysis)和Fu’sFs检测表明中国野桑蚕曾发生过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野桑蚕传差异主要在种群内,种群间和地理组群间差异不显著。聚类树上34个样本聚为3枝/3蔟,野蚕和家蚕都不按地理区域或系统(类型)聚类,A枝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和不同类型的家蚕混合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成3个亚枝,每一亚枝也同时包含家蚕和野蚕,B枝由3个家蚕和1个野蚕混合构成,C枝全部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构成。网络分析没有发现"祖先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结果提示,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据此推测家蚕起源于多种生态类型混杂的野桑蚕。


人工接种真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品质和功能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和自然渥堆发酵加工而成的普洱茶为材料,对比研究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香气成分和微生物安全指标,并探讨其在降糖和抗癌等保健功能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普洱茶能保持自然渥堆发酵普洱茶的基本品质,其产品汤色、滋味、香气等感官品质优良,水浸出物和茶多酚较自然渥堆发酵的茶样(对照)优越,大肠杆菌含量低于30MPN/100g,致病菌未检出,符合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的安全指标要求;在活性功能方面,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的普洱茶在防治胃癌和努南氏综合症上效果较好,对于降糖和减肥、免疫缺陷疾病和白血病、血液疾病的防治效果来看,则稍次于自然渥堆发酵的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