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优质籼型软米光温敏核不育系云软209S的选育
《杂交水稻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软209S是用蜀光612S作母本与优质软米品种云恢290杂交,经7a9代选育出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在云南水富连续不育期长50d左右,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不育期间群体不育性稳定,花粉败育彻底,可育期间可繁性好,海南冬繁自交结实率49.3%。柱头外露率高达85.8%,开花习性好,张颖角度大,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稻米品质优,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是用云南籼型软米改良育成的第1个软米光温敏核不育系,2007年8月通过云南省科技厅技术鉴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云软209S 软米 选育
立枯丝核菌AG-1 IB引起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频繁发生,从有叶腐症状的病害组织中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根据培养性状、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融合群反应、5.8s rDNA片段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1IB菌丝融合群。
关键词: 叶腐病 立枯丝核菌AG-1 IB 白菜 薄荷 莴苣
华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6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些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且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组合特殊配合力在各性状上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上,供试的不育系以万金A、博A、双青A较好;恢复系以HR15、广恢998、广恢3550较好。
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间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02.9、68.7、61.8和73.8 kg/hm2;同时二棱高秆大麦穗粒数对增产作用也较显著,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产量增加86.5 kg/hm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增加均对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在3种大麦类型中都居第1位;二棱矮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只有穗粒数和千粒重相互间是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都为负值。
关键词: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棱型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AMMI模型在亚麻区域试验分析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亚麻区域试验中,品种(G)和环境(E)互作现象普遍存在,AMMI模型作为一种分析G×E互作关系的方法,较线性回归分析法更多地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AMMI模型中双标图和特殊互作效应值Dge的引入,为直观、定量地估计环境对基因型的分辨力及基因型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对2005年至2006年云南省亚麻区域试验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回归分析法只解释互作SS的56.91%,而AMMI模型3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6.53%的互作SS。应用AMMI模型分析亚麻品种区域试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侵染曼陀罗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其卫星DNAβ全基因组结构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大理曼陀罗上采集到病毒分离物YN72,症状表现为叶脉增厚、叶片褪绿、植株矮化。全序列测定表明,YN72DNA-A全长2 739个核苷酸。基因组比较发现,YN72 DNA-A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分离物(TYLCCNV-[Y43])同源性最高(93.4%),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分离物(TYLCCNV-[Y5])的同源性次之(92.9%),而与亚洲地区的其它双生病毒的同源性均在90%以下,表明曼陀罗中的分离物YN72是TYLCCNV的1个分离物。利用W TG s卫星分子DNAβ的特异性引物beta01和beta02,在YN72中PCR扩增到DNAβ分子。序列分析表明,YN72β全长1 335个核苷酸,在其互补链上编码1个有功能的ORF(C1)。YN72β的全序列与TYLCCNV分离物卫星分子Beanβ和Y297β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8%和99.3%;与其它所比较的DNAβ的同源性均低于80.6%。系统进化树研究表明,YN72卫星分子DNAβ与其辅助病毒是共同进化的。
关键词: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曼陀罗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 卫星DNAβ
异色瓢虫的发生及其对苹果绵蚜的控制作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异色瓢虫是苹果绵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其在苹果园的初发期在2~3月,高峰期在3~4月。异色瓢虫在生草园的初发生期与高峰期均比清耕园提前了半个月至1个月,且活动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Harm onias axyridis(Pallas)对苹果绵蚜成虫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模型是Na=1.3868N/(1+0.01922N),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异色瓢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5.9头和22.5头,异色瓢虫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37.2P-0.1683。异色瓢虫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