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主要蚕区在晚霜危害下桑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中国蚕业 》 2011
摘要:从云南省各县(市)的调查情况看,由于2009年的晚霜气候因素的影响,桑褐斑病的初发病期比正常年份推迟发病15~30 d;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是保山市、楚雄县、陆良市、祥云县、鹤庆市)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夏末秋初是桑褐斑病危害的高峰期,重病危害区祥云点桑园10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68.07,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86.36,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和女桑。根据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祥云、鹤庆坝区的桑园在夏末、早秋季提早防治桑褐斑病,楚雄、陆良坝区桑园在早秋季开始防治桑褐斑病,保山地区的桑褐斑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可不做为重点防治,并且还要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指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月中下旬第1代苹果绵蚜若蚜开始活动,2月下旬~3月田间种群数量开始缓慢上升,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快速增长期,高峰期一直持续到11月份上旬,之后逐渐下降.全年呈现1个明显高峰期.全年各龄蚜均有发生,第1龄若蚜、第2龄若蚜、第3龄若蚜、第4龄若蚜和成蚜各自占全年总虫量的比例分别为6.92%,40.12%,22.9%,19.01%和11.05%.其中第2龄若蚜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第1龄若蚜较低.苹果绵蚜(X)对红富士(Y1)与金帅品种(Y2)的产量损失模型:Y1=80.3472-0.0488X,Y2=77.9892-0.073X.初步制定防治指标:7蚜群/株(红富士品种),11蚜群/株(金帅品种).


果蝇对云南杨梅的危害及发生规律研究初报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通过对云南杨梅主产区的果蝇种类鉴定、栖息场所及危害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危害云南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为双翅目(Diptera)果蝇科(Drosopilidaes)果蝇属(Drosophila)果蝇。果蝇广泛分布于杨梅园及其周边多种生态环境,具有发酵物、潮湿阴凉的生态环境,是果蝇栖息的主要场所和主要虫源;成虫的日活动高峰期为清晨和黄昏;果蝇对杨梅发生危害时期较早,杨梅生长中后期,果实肉质生硬,味酸稍甜时即被果蝇取食危害,随着杨梅的不断成熟,危害加剧,且果蝇对不同杨梅品种的危害程度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青稞蚜虫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迪庆青稞蚜虫发生种类是禾谷缢蚜[Sitobiongraminis(Takahashi)]和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dirhodum(Walker)],优势种是禾谷缢蚜,可周年繁殖。田间混合种群有翅蚜发生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6月中旬。青稞黄矮病潜伏期为20~25d,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蚜虫种群数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采用"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控制青稞拔节期前蚜虫种群数量及切断病毒传播循环链的方法,控制了青稞黄矮病成灾的局面,青稞黄矮病的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产量增幅达到25%~60%,取得了显著的控病及增产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