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 intercrop (模糊匹配)
64条记录
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土壤氮转化微生物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不同生育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以及反硝化细菌中亚硝酸还原酶(nirK)、一氧化氮还原酶(norB)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基因拷贝数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总的PLFAs生物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好氧菌的生物量。土壤样品中的amoA基因拷贝数在10~5~10~6范围内AOB的amoA基因数量高于AOA。在不同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nirK的基因拷贝数都是间作高于单作;在拔节期,间作蚕豆的norB基因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P<0.05);在拔节期、抽穗期,nosZ基因均是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并随着生育期呈现降低的趋势。间作降低了根际土壤NO_3~--N的含量,提高了NH_4~+-N的含量(P<0.05)。说明小麦蚕豆间作后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环境,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壤氮素的有效保蓄和供应、同时防止氮素损失和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间作增产提供了氮素营养保障。

关键词: 间作 磷脂脂肪酸(PLFA) 荧光定量PCR amoA基因 反硝化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甘薯套种烤烟效益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摘要:研究了在玉溪市烤烟种植后期分3个不同日期(7月20日、7月30日、8月9日)套种紫色甘薯的效益。结果显示:在7月30日进行烤烟套种紫甘薯栽培,可以获得最好的紫甘薯农艺和经济性状、较高的烟叶产量、最高的薯块产量以及最高的套种综合纯收入(59400.40元/hm2),比单作烤烟纯收入增加了17750.40元/hm2。

关键词: 烤烟 套种 紫色甘薯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室磷添加下菌根对滇池流域红壤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磷矿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间作或菌根技术强化作物对土壤磷(P)的利用及增产增收的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处理[不添加磷(P0)、添加有机磷(OP50)、添加无机磷(IOP50)]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的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OP50处理下,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明显高于NM处理;接种GM处理的玉米根系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高于NM处理,且根系生物量以间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接种GM条件下,P0、IOP50、OP50处理下的间作植株生物量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45.98%、111.33%、33.56%。单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植物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磷添加与否,间作?GM组合条件下的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均显著较高,其中IOP50处理下的地上部磷吸收量显著高于OP50处理。间作?GM组合条件下,IOP50处理玉米根系的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OP50处理。可见,接种GM、分室磷添加和间作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综合菌根侵染、生物量及磷含量与吸收量、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对玉米地上部的促生作用最好,玉米磷素吸收最多,可望有效强化滇池流域红壤坡耕地磷素的利用。

关键词: 滇池流域 红壤 玉米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磷添加 磷吸收利用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关键词: 菌根 间作 滇池流域 红壤 磷迁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退化山地芒果园间种和翻压柱花草的效应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摘要:试验设计3个处理,第一个处理是在芒果(Mangifera indica Lour.)行间种植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观测芒果单作样地与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第二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热研5号柱花草,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柱花草土壤营养成分、芒果生长量和产量及柱花草的鲜草产量,其主要目的是探讨果园间种柱花草的技术以及对土壤肥力与果树产量的影响;第三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农家肥,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农家肥芒果生长量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1)芒果行间种植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增幅均高于芒果单作样地;(2)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3)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和农家肥处理的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4)试验为区域林果园间种牧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干热河谷 芒果 间作 翻压 热研5号柱花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东北大春马铃薯产业情况调研与分析

中国马铃薯 2015

摘要:为充分了解滇东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促进马铃薯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调研了滇东北马铃薯主产区的生产情况、栽培模式、地膜覆盖、产销情况及马铃薯主食化情况,全面分析了当前滇东北大春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马铃薯 滇东北 产业 间套作 地膜覆盖 主食化 种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模式及氮、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15

摘要: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及不同施氮、磷肥用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群体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四种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均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LER大于1,尤其在2∶2间作模式下,其LER为1.40,间作体系总产量及总净产值最高,间作优势最显著。在不同氮、磷肥水平下,玉米花生2∶2间作模式的LER为1.49~2.53,尤其在低氮、高磷水平下间作优势最高。在2∶2间作模式下,不同施氮、磷水平各花生品种产量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玉米产量及间作体系总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本试验范围内,间作产量优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大幅度减少,施磷水平处于高水平(180kg/hm2)时,间作体系总产量最高。说明玉米花生间作选用2∶2模式,减量施氮,增施磷肥,并选用适宜的耐荫花生品种,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的效果研究

大豆科技 2014

摘要: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选用2种除草剂5种不同的剂量进行土壤喷雾处理,对杂草防效、作物安全及产量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6%精异丙甲草胺用量为1 200~1 500 mL/hm2,33%二甲戊灵用量为1 875~2 250 mL/hm2,对杂草防效较好,对作物安全,作物可增产20%以上,筛选出的各除草剂用量比较适宜于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土壤封闭处理。

关键词: 间作 大豆 玉米 除草剂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间作模式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调查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2014

摘要:对香樟-茶、野花椒-茶、沉香-茶3种间作模式下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天敌在春茶、秋茶2个生育期的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园中间作香樟、野花椒、沉香对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的影响不一致。香樟间作茶园茶轮斑病和茶赤星病的发病率较对照茶园低,但有增加茶小绿叶蝉的趋势;野花椒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发病率、茶小绿叶蝉虫害均较对照茶园低;沉香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的数量较对照茶园减少,茶轮斑病和茶煤病发病率也较对照茶园降低。

关键词: 茶树 间作 害虫 捕食性天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生高效间作模式及适宜花生品种筛选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摘要:[目的]探索适宜云贵高原的玉米花生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种种植方式,成熟期收获测产,测量数据采用Excel和DP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较单作相比,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LER为1.40,复合产量达到9 036 kg/hm2,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玉米籽粒、鲜花生荚果及与干花生荚果净产值,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182.63%、140.59%。云花生3号在单作及间作模式下较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相比,其产值分别比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最高可增加5 069、3 272 yuan/hm2。[结论]云贵高原玉米花生间作采用2﹕2间作模式,间作花生品种采用云花生3号,具有最高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优势,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