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籼粳交错区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2份不同籼粳类型品种在云南省弥勒县籼粳交错区进行产量与11个性状间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穗实粒数,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别为r=0.52**,P=1.34625,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结实率(r=0.45**)和千粒重(r=0.34*,P=0.80317)。性状之间谷粒长宽比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r=-0.38*),即谷粒长宽比越大,结实率越低。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通径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株高,且这4个因子对单株产量的相对贡献率达到84.998%。因此,选择大穗大粒的品种是提高云南籼粳交错稻作区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兼顾具有适当的有效穗、株高,且谷粒越宽(偏粳)越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结实率。


玉米中维生素A原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受维生素A(VA)缺乏威胁的人口高达5.6亿,其中很多是学龄前儿童和孕妇,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症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玉米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和选育高维生素A原的玉米品种,可以极大地改善以玉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维生素A缺乏问题。就近年来玉米中维生素A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对维生素A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生物强化进行了展望。


跨学科视角下社会救助价值理念与实践纠偏——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为例
《云南社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已成为全民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充当"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但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其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偏差:在法学视野中,社会救助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应是平等公平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城先农后、城高农低、城乡有别的偏差;在公共财政学视野中,社会救助价值是国家通过财政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业,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因供给主体角色错位带来的公共性与政府角色不匹配、责任分担不一致等偏差;在社会学视野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应是反贫困或使受助人脱离贫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因标准单一、难以完成缩小阶层差距和整合稳定社会功能的偏差。


野蔷薇(Rosa multiflora)抗白粉病基因RmMlo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野蔷薇(Rosa multiflora)为试材,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叶片中获得了一个Mlo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RmMlo,GenBank登录号为JF310747。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mMlo基因cDNA全长为1993bp,包含49bp的5′非编码区、243bp的3′非编码区和一个长度为1700bp编码567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蛋白质的C末端具有两个保守的MLO模体。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mMlo与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的Mlo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达90%以上。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RmMlo在感病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根中不表达,其表达模式与拟南芥的AtMlo有一定差别。
关键词: 野蔷薇 月季 白粉病 Mlo基因 克隆 组织特异性表达


滇池周边农田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滇池周边农田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法(ECD)对采自该区土壤样品进行了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在蔬菜和花卉地中,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检出率,以氯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最高,分别为66.7%~100%,52.9%~100%,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次之,溴氰菊酯最低;检出浓度平均值以氟氯氰菊酯最高,蔬菜地土壤中达44.9μg/kg;春、秋两季,5种农药在花卉地的残留量高于蔬菜地,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反。大棚和露地中,大棚的残留量显著高于露地。不同土层中,除氯氰菊酯在表层(0~20 cm)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下层,其他4种农药在0~60 cm土层中残留量差异不显著。由于目前没有制定拟除虫菊酯农药土壤中残留环境质量标准,无法判定实验区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超标率及土壤环境等级,但其在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应引起重视。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甘蔗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云南75-1-2远缘杂交,ROC25与远缘杂交后代云野02-356进行回交,分别获得F1和BC1群体;利用R软件,分析了2个群体全部真实性后代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品质性状广义遗传力高,正态分布特性明显,品质性状间显著正相关;F1含糖量和纤维含量高于商业亲本,但甘蔗蔗糖分、蔗汁糖分、蔗汁锤度和简纯度等性状劣于商业亲本;BC1除含糖量高于双亲外,其他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主要性状均优于F1,后代性状恢复快。


6个月季品种的自交亲和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粉、云玫、蜜糖、蜜月、云艳、粉妆等6个月季品种为材料,采用离体培养与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统计分析田间自花授粉坐果率、平均种子数,并对授粉后花粉原位萌发及花粉管的生长过程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活体和离体培养条件下,每个月季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基本一致;云粉的离体和活体萌发率均最高,分别为(33.34±1.70)%和(31.56±1.63)%;蜜糖的坐果率最高,为60.00%,云粉次之,为39.24%,云艳最低,未结实。6个月季品种的平均种子数均较少,最多的云粉仅有11粒。自交亲和的品种自花授粉3 h后花粉开始萌发,24 h后到达花柱中部,48 h后有部分花粉管进入子房;自交不亲和的品种在授粉24 h后花粉管停止伸长,花粉管末端膨大、弯曲、变形。由自交坐果率与荧光显微观察结果得出的结论一致,云粉、云玫、蜜糖、蜜月为自交亲和品种,云艳、粉妆为自交不亲和品种。


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杂交研究
《生物技术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验证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的性遗传模式,探索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间的杂交结果。方法:对菌株YAASM0962、YAASM0969以及茶树菇CS45做了交配型与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菌株YAASM0962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比例A3B3∶A4B3∶A3B4∶A4B4为6∶10∶14∶7;菌株YAASM0969和茶树菇CS45出现偏分离现象,只有两种极性出现,2种交配型比例分别为(YAASM0969,A5B5∶A6B6)38∶35和(CS45,A7B7∶A8B8)51∶55。菌株YAASM0711与YAASM0962、YAASM0969、YAASM0967、CS45之间杂交能形成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且除茶树菇外均能产生子实体。结论:除茶树菇CS45外其余的菌株为杨柳田头菇,它们的有性繁殖方式应该均为四极异宗结合,伴随人工的栽培,其交配因子基因之间不断的重组、插入或删除引发偏分离现象,导致极性菌株比例失调,甚至使一些极性丢失。


特色茶树品种紫娟的生化特点及遗传关系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娟等15个云南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中的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应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紫娟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GA、C、ECG、EGCG及儿茶素总量含量在紫娟中较低,而EGC含量在紫娟中含量较高,说明紫娟与其他品种间的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在生化上有一定特点。同时,18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1个位点,其中89个位点呈现多态性,多态性为80.18%,紫娟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582~0.800,平均0.693。UPGMA聚类则15个茶树品种分为3组,其中紫娟与云抗27号、73-8、云抗43号等9个品种聚在一起,说明紫娟等15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较窄,亲缘关系比较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