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甘蔗TAD1(ScTAD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Tillering and Dwarf 1(TAD1)是植物株型发育的重要调控基因,该基因与腋芽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获得甘蔗TAD1(ScTAD1)并预测其结构和功能,分析其在甘蔗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发育阶段腋芽中及在用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6-BA)处理后的蔗苗非伸长茎梢部的表达情况,以期为ScTAD1的功能分析及其在甘蔗产量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电子克隆技术并结合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等技术获得ScTAD1的c DNA全长,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结构、功能、同源性进行分析;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 PCR)技术对该基因在甘蔗品种ROC22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分蘖芽、叶鞘、生长点)、茎尖生长点和不同发育阶段腋芽(幼嫩腋芽、半大腋芽、较大腋芽、成熟休眠腋芽)及叶片分别喷施IAA和6-BA不同时间点幼苗非伸长茎梢部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获得ScTAD1的c DNA全长(Gen Bank登录号为KX611166),序列分析发现其包含1个1 56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19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55.57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9.16。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ScTAD1包含7个WD40重复序列的保守结构域;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ScTAD1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三级结构预测表明ScTAD1与二穗短柄草(XP_003558934.1)、玉米(XP_008650376.1)和水稻(AAN74839.1)相关同源蛋白三级结构高度相似,且与高粱假定蛋白(XP_002468612.1)亲缘关系最近。q PCR分析结果表明ScTAD1在甘蔗根、茎、叶、分蘖芽、叶鞘、生长点等不同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在分蘖芽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叶和叶鞘,根中表达较弱;不同发育阶段甘蔗腋芽中,ScTAD1在幼嫩腋芽中表达最高;叶片喷施植物激素IAA和6-BA 36 h后该基因表达开始升高,但喷施6-BA 48 h后表达又回落到未处理水平,表明这两类激素对ScTAD1表达有调控作用。【结论】成功从ROC22中获得ScTAD1的c DNA序列,该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分蘖芽中表达量最高;推测ScTAD1可能在甘蔗腋芽形成发育早期发挥作用,其表达水平受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调控。

关键词: 甘蔗 腋芽 TAD1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菊新品种‘红袍’

园艺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袍’是由母本‘罗丽娜’和父本‘爱国者’经杂交选育而成的标准型切花非洲菊新品种。花序正面紫红色,花心黑色,半重瓣,花序直径11~13 cm,花梗长52~69 cm,花梗硬朗。温室栽培单株年产切花22~26枝,耐储运,瓶插期12~13 d。

关键词: 非洲菊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野生牛肝菌总汞含量测定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系统测定云南常见野生牛肝菌中总Hg含量,分析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部位牛肝菌对Hg的富集规律和积累特征,评价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用安全评估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采用MA-2000直接测Hg仪—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牛肝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计算同一牛肝菌菌盖与菌柄总Hg含量比(QC/S),分析不同种类、部位牛肝菌中总Hg含量的差异和富集规律。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限量标准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规定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现行标准,评价云南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结果】同一子实体菌盖与菌柄的比值(QC/S)在0.3~8.8之间,95%牛肝菌样品菌盖、菌柄总Hg含量比(QC/S)≥1,表明多数牛肝菌菌盖对Hg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本研究中多数野生牛肝菌菌盖、菌柄总Hg含量超过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含量限量标准(≤0.1 mg/kg);根据PTWI标准,假设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样品Hg摄入量低于允许摄入量,无安全风险,而2013年采自玉溪大营街的美味牛肝菌,2012年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及2014年采自玉溪新平的绒柄牛肝菌等少数样品Hg摄入量高于该标准。【结论】不同产地、种类牛肝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少数牛肝菌总Hg含量超过相关标准,食用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牛肝菌 健康风险 重金属 食品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元谋干热河谷膜下滴灌农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灌溉排水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元谋干热河谷膜下滴灌农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采用大田膜下滴灌试验,连续定位监测大了豆、豌豆和玉米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根系活动层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随作物生育期延续逐渐降低。大豆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100%~107%,开花前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小,灌溉前后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开花后其变化幅度增大。豌豆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7%~86%,整个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明显,灌水前后土壤含水率发生明显变化。玉米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100%~113%,玉米拔节前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均不明显,灌溉前后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显著,拔节后其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可见,当地大豆和玉米单次灌水量偏多或灌水周期较短,土壤中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导致灌溉水资源浪费,而豌豆的单次灌水量和灌水周期较为合理。

关键词: 干热河谷 膜下滴灌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茶资源有效利用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滇茶资源品种丰富,产品多样,以滇红、滇绿、滇普为代表的滇茶产业已成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统筹城乡、增加就业和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为深入了解滇茶资源利用情况,本文回顾了滇茶种质资源发掘及整理,介绍了滇茶良种选育及示范运用现状,总结了滇茶资源深度开发与创新利用的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利用滇茶资源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滇茶资源 有效利用 发掘 深度开发 创新利用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采后修剪技术

热带农业工程 2017

摘要:采后芒果树修剪是保证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修剪不仅可以保持良好树形、促进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座果率、改善果实品质、增加产量。本文对芒果树采后修剪方法及相关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增加经济效益,为广大芒果种植者科学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芒果 采后 修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ScF-box基因cDNA全长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激素,能够有效抑制植物分枝(蘖),在其信号转导途径中MAX2/RMS4/D3基因扮演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研究该基因在甘蔗分蘖性状表现中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其同源基因(ScF-box)的c DNA全长,并对其序列和编码蛋白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ScF-box基因的c DNA全长为2642 bp(KR870233),具210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13~2215 bp),编码70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析表明,ScF-box为不稳定的水溶性非分泌蛋白,主要在氨基酸生物合成和中央中介代谢中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存在22个磷酸化位点,4个NES信号和1个NLS信号位点,不存在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保守结构域和三级结构预测均表明该蛋白存在一个F-box结构,能特异识别与之作用的底物。【结论】推测ScF-box可能作为独脚金内酯调控甘蔗分蘖信号转导途径中一个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组分而起作用。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高粱、玉米等单子叶植物进化关系较近。

关键词: 甘蔗 独脚金内酯 ScF-box 克隆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最适光照为暗培养;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最适温度35℃,致死温度6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产孢影响不显著。【结论】云南屏边野生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对兜兰、建兰、红柱兰致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应禁止栽培兜兰、建兰、红柱兰。

关键词: 墨兰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侵染鳢肠的双生病毒基因组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病毒,该类病毒在田间的杂草寄主范围较为广泛。本研究从云南红河流域采集到叶脉黄化的鳢肠植株,经克隆获得了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分离物YN3306,该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全长2749 nt,具有典型的双生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物属于金腰剑曲叶病毒(Synedrella leaf curl virus,SyLCV),RDP软件分析表明,该分离物是由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 CSV)、云南烟草曲叶病毒(Tobacco leaf curl Yunnan virus,TbLCYnV)和金腰剑曲叶病毒重组产生的病毒。本研究首次报道了GenBank中在印度注册的SyLCV可以侵染鳢肠植株。

关键词: 鳢肠 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 基因组 重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马铃薯肥料效应研究初探

云南农业科技 2017

摘要:在现代农业中,准确有效把握N、P、K施肥量,提高肥料农学效率,是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掌握冬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肥料施用的定量化、标准化,进行"3414"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分析N、P、K的合理施用量及肥料农学效率,种植前、种植后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增产增收的效果等。结果表明,N、P、K 3因素对马铃薯产量贡献率最大是K肥,其次是N肥,而P肥有一定影响,但效果不显著。N、P、K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105 kg/hm~2,P2O590kg/hm~2,K_2O 180 kg/hm~2(N∶P∶K=7∶6∶12)。

关键词: 马铃薯 “3414”试验 肥料效应 施肥量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