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稻核心种质BC_1F_2代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在昆明孕穗期平均温度18.1℃的自然低温下,以云南当家品种滇屯502和合系35作轮回亲本,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为供体亲本配制的杂种BC1F2(458份)为材料,按籼粳、稻作区进行云南稻核心种质杂种后代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BC1F2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实率、实粒数、秕粒数、穗颈长等形态性状都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平均多样性指数也较高。(2)籼粳间、稻作区间单一性状变异趋势基本一致,但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云南元阳梯田水稻品种籼粳分化的SSR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经测验可区分籼粳品种的12对SSR特异引物对来自云南元阳不同海拔梯田的24个水稻样品进行了SSR分析.发现24个样品属于21个不同品种,其中现代育成品种6个,地方品种15个.现代育成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其余是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但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粳血缘(16.7%~33.3%),说明这些现代育成品种是籼粳杂交的结果.地方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3个粳稻品种,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籼或偏粳,发现在海拔1750m以上的有9个(占37.5%)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这些偏籼品种可能是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25个优良温带玉米自交系与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CⅡ设计对25个优良温带玉米自交系和4个热带自交系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温带自交系郑58、K1218是综合性状配合力十分优良的自交系;铁7922、辽3180是综合性状配合力优良的自交系;自330、丹340、云147、81515、西502等是综合性状配合力比较优良的自交系。热带自交系单株产量GCA效应值YML146>YML145>CML171>CML166,温带系×Suwan1和温带系×Tuxpeno是主要的杂种优势模式。将4个热带自交系分别用TA(热带硬粒型)和TB(热带马齿型)来表示,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某温带自交系×TA为强优势组合,同一温带自交系×TB也是强优势组合;②某温带自交系×TA为强优势组合,同一温带自交系×TB是弱优势组合;③某温带自交系×TA为弱优势组合,同一温带自交系×TB也是弱优势组合。


糯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9个糯玉米自交系进行组配,将获得的36个杂交组合进行鉴定,对自交系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组合间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极显著差异;主要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非加性方差,加性方差占基因型方差比例的大小顺序是株高>穗粗>千粒重>单株产量>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综合各性状表现,自交系YWL1、YWL7利用潜力最高。综合利用潜力较高的自交系大多是来自糯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自交系,说明来自糯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糯玉米种质的利用潜力高,而且地方糯玉米种质也具有相当的利用潜力,对我国糯玉米育种及糯玉米种质改良、扩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谋干热区两年生木豆(Cajanus cajan)人工林营养循环和养分利用效率
《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样方调查和采样,对元谋干热区2年生不同种植密度木豆人工林养分的营养循环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林分的营养循环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而养分的利用效率则一样。0.8×0.8m2、1.0×0.8m2和1.0×1.0m2种植密度下林分的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497.64、1326.26和1046.00kg/(hm.2a),其中从土壤中年吸收养分量以Ca最多,N、K次之,Mg、P再次,Fe、Cu最少,且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养分的归还量分别为476.30、729.95和518.98kg/(hm.2a);存留量分别为753.34、596.3和527.07kg/(hm.2a);大量元素养分的循环速率分别为0.49、0.55和0.49,微量元素养分循环速率分别为0.79、0.83和0.80。据此提出,对于生长旺盛后期的林分,采取适量施肥和调整林分密度等经营措施,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林分对养分的吸收量和存留量。同时得出1.0×0.8m2的种植密度更有利于系统内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养分利用效率和保持地力持久。与油松、刺槐、板栗、锥栗等相比,木豆对养分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番茄品系红熟果实贮藏分级试验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本文采用3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对12个番茄育种品系红熟果实在2个环境因子(温度和冷害)4处理条件下贮藏21 d的变质率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总体情况,最适温(t=11~13℃)贮藏在受到冷害和无冷害情况下的变质率均低于常温(t=17~25℃)下的两个处理的变质率。在不受冷害的情况下,在最适温贮藏条件下裂果率是变质的主要原因,而在常温条件下病果率是变质率的主要原因;在受到3 d冷害后,对于最适温和常温贮藏,病果率均是主要的变质原因;小果型(Lycopersicum esculentumvar.cerasiform e,L.pimpinellifolium)品系的耐贮性总体上好于大果型(L.esculentumvar.vulgare)品系,2个空间诱变品系YH0-26,YH02-2和醋栗番茄种品系YH02-12(L.pimpinellifolium c)耐贮性较好。


论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整合前人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杂交粳稻类型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实践,通过综合分析,分别论述了粳型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种质资源的类型。可为杂交粳稻的选育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研讨中国杂交粳稻类型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