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8份圭亚那柱花草在元谋干热河谷的引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选育成功的热研5号柱花草作对照,对2003年引进的8份圭亚那柱花草种质资源进行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柱花草材料在本区均能安全越冬,正常生长。总体看所有参试种叶量比茎多,品质好。按粗蛋白质含量分等级,参试材料中,等级处于上而且比热研5号高的种质有4个,比热研5号草低的有2个。其中GC1557柱花草的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热研5号,干草产量为17 784.7 kg/cm2/a,综合性状较好,可在云南干热河谷区推广应用。M ineirao柱花草旱季干草产量最高,是全年的13.80%,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作为旱地种植的材料之一。种植柱花草1年,试验地土壤养分均有明显提高,表明柱花草的根瘤可以固氮,种植柱花草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酸性土壤。综合评价认为,柱花草是适应本区种植的优良牧草。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中Pi-ta和Pib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保真PCR技术从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中克隆了抗稻瘟病Pi-ta同源基因的编码区及Pib基因的部分同源序列。Pi-ta同源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报道的栽培稻有99.7%的同源性。根据前人的结果,从元江普通野生稻的Pi-ta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918位点为丝氨酸,属于Pi-ta~-等位基因,不能对含有AVRPita基因的稻瘟病菌产生抗性。与Pi-ta基因相比,元江普通野生稻中的Pib同源基因第一外显子与栽培稻的相应序列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一段87 bp的DNA序列缺失,而且不能按正常的Pib基因序列的阅读框进行翻译。因此认为,元江普通野生稻不具有基于Pi-ta和Pib基因的抗稻瘟病遗传基础。
关键词: 元江普通野生稻 Pi-ta基因 Pib基因 同源序列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测定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方法建立了稻米淀粉RVA谱3项(BDV、SBV、CSV)与稻米其它品质相关显著的特征值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预测准确性评价。结果显示BDV、SBV和CSV的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9707,0.9966和0.9943,校正标准差RMSEE分别为4.12,2.41和1.72;内部交叉检验的决定系数Rcv2分别为0.942,0.9942和0.9913;标准差RMSECV分别为5.4,2.87和1.99。验证决定系数除DBV外均达到0.99以上,模型准确性较高,具有实用价值。


几种鲜草混合饲喂肉兔效果及经济效益
《草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用新诺顿豆Neonotonia wightii、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cv.Reyan No.2、菊苣Cichorium inty-bus、甘薯藤Ipomoea batatas鲜草分别与坚尼草Panicum maxiumum鲜草混合饲喂肉兔效果研究表明:肉兔对不同混合的各饲草的采食率从低到高顺序为坚尼草(55.3%)<柱花草(68.6%)<新诺顿豆(76.2%)<甘薯藤(83.0%)<菊苣(91.5%);肉兔对新诺顿豆+坚尼草、菊苣+坚尼草、甘薯藤+坚尼草混合饲草的消化率间差异不显著,均与柱花草+坚尼草混合饲草消化率差异显著;菊苣+坚尼草混合饲喂肉兔平均日增重及利用率较高,分别与新诺顿豆+坚尼草、柱花草+坚尼草混合差异显著,与甘薯藤+坚尼草混合差异不显著,新诺顿豆+坚尼草、柱花草+坚尼草混合饲喂肉兔平均日增重及利用率均与甘薯藤+坚尼草混合差异显著;菊苣+坚尼草混合饲喂肉兔在经济效益方面最佳,比甘薯藤+坚尼草提高40.68%。


云南干热河谷旱坡地两种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干热区气候特点,设置了旱坡地地表盖沙和覆膜两土壤水分处理方式,2003~2005年连续测定其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在地面覆盖物作用下,耕作层40 cm以上土壤水分随降雨量和蒸发强度变化而变化,土层40 cm下土壤水分较稳定;土壤原本含水量的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变化程度。盖膜、盖沙措施使土壤水分只在土壤表层40 cm内有不同程度增加。总体来说,盖膜增加最多,比CK多5%;其次是盖沙,比CK多2.612%。深层土壤水分总体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深度增加不断减少。


非洲菊未授粉胚珠的离体诱导和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筛选,离体诱导12个品种的非洲菊未授粉胚珠的结果表明:MS中的大量元素+ Heller中的微量元素+1/2铁盐+0.2mg·L~(-1)6-BA+0.1mg·L~(-1)IAA较适宜于非洲菊未授粉胚珠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芽的再生,8个品种中以品种‘E19’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23.1%);5个品种可再生形成不定芽,再生率为4.8%-19.6%。用根尖染色体鉴定法鉴定再生的23个植株的倍性的结果显示,21.7%为二倍体,43.5%为单倍体,34.8%为混倍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