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71条记录
三唑磷在苹果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动态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苹果和土壤中三唑磷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中残留的三唑磷用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测定。检测方法研究发现,三唑磷在苹果中存在基质响应增强效应,采用含有苹果基质的标准溶液进行校正可以消除基质效应的干扰。方法最小检出量(LOD)为0.05 ng,最低检出浓度(LDQ)为0.02 mg/kg,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9.1%~9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8.6%(n=5)。残留研究表明:①三唑磷在苹果中的半衰期20.6~22.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7~15.4 d。②三唑磷在苹果中的残留量随着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采样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③用20%三唑磷乳油2000倍液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30 d采样测定,全果中的残留量为0.061~0.139 mg/kg,低于WHO/FAO规定的三唑磷在梨果类水果中的MRL值0.2 mg/kg。

关键词: 三唑磷 苹果 残留量 基质响应增强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切花月季品种的叶片离体培养和再生能力的基因型效应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个切花月季品种的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叶片直接和间接再生2种途径,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叶片再生能力相差较大,直接再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卡罗拉(56.1%)、沃蒂(55.6%)、坦尼克(51.6%)、维西利亚(45.0%)、巴比伦(35.2%);愈伤组织诱导率、间接分化率的排列顺序与直接再生率基本相同.上述研究可得出基因型对再生能力具有如下调控效应及特点:不同基因型对培养基种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要求,对脱分化与再分化能力的调控,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再生能力的调控均具有同一性;但不同基因型、甚至同一基因型的不同组织、器官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关键词: 月季 直接再生 间接再生 基因型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氮节约效应及产量优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优势及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中土壤硝酸盐累积。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作物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增产幅度在6%3~3%之间,不施氮处理间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增加达84%;间作和施氮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累积量趋势表现为蚕豆单作>小麦、蚕豆间作>小麦单作。不施氮、施氮量为20、406、0 kg/hm2条件下,种蚕豆的土壤硝酸盐累积量分别比种小麦的土壤增加了25.4、63.5、50.9、93.4 kg/hm2,间作降低了土壤中硝酸盐累积。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产量优势主要是种间氮营养生态位发生了分化,蚕豆通过固定空气氮而减少对土壤有效氮的吸收,把土壤中的有效氮节约供给与之相伴的作物小麦利用。

关键词: 土地当量比 生物固氮 种间相互作用 营养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疣粒野生稻幼穗一步成苗培养与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云南类型。2材料类别幼穗(0.3~4.0 cm)。3培养条件云南疣粒野生稻的幼穗培养采用一次成苗分化培养基(1)为MS+6-BA 2.5 mg·L~(-1)(单位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条件下粳型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在昆明(粳稻区,海拔1901 m)、玉溪(籼粳交错区,海拔1636 m)两种生态环境下对11个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农艺性状的变化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和玉溪之间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达极显著性差异;在玉溪有效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明显高于昆明,而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昆明。在昆明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穗长和千粒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玉溪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两种生态环境下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为正向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均为负向超亲优势。

关键词: 生态条件 粳型两系杂交稻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脱毒快繁抗菌污染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分别加入10、20和50 mg/L的氨苄青霉素、硫酸链霉素、克林霉素及利用3种抗生素(20 mg/L)分别和病毒唑(10 mg/L)的配合使用,研究抗生素及抗生素浓度在马铃薯茎尖剥离及快繁过程中的综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茎尖剥离阶段,50 mg/L的链霉素对细菌的抗性最好;抗生素的不同浓度对霉菌抗性的效果不同,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的互作对霉菌具有抗性效应,以使用10mg/L的链霉素对霉菌的抗性最好,链霉素+病毒唑组合在茎尖剥离时期对霉菌和细菌的抗性最好;在快繁阶段,以使用20 mg/L克林霉素对霉菌和细菌的抗性最好,但抗生素及抗生素+病毒唑的配比措施对组培苗的生根数、黄化率、生根率均有负效应,所以在马铃薯组培快繁阶段的污染控制主要靠控制环境和操作规程来达到。

关键词: 马铃薯 茎尖培养 试管苗快速繁殖 培养基 抗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马铃薯致病疫霉毒性基因组成及毒力结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的毒性变异及其分布进行研究,促进抗病育种和病害的有效控制。方法用一套完整的鉴别寄主对2000~2003年云南省29个马铃薯产区的致病疫霉的毒性基因组成及毒力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云南省马铃薯致病疫霉含有目前已知的全部毒性基因,能克服所有已知的主效抗性基因。各个毒性基因出现的频率不同,在2.9%~97.8%之间。所有供试的136个马铃薯致病疫霉菌株均是含有多个毒性基因的广谱毒力类型,可分为28种不同的毒力结构,每种类型含有4~11个毒性基因,平均含有7.3个毒性基因。毒力类型1.3.4.7.9.10.11、1.2.3.4.6.7.9.10.11、1.3.4.6.7.9.10.11以及3.4.6.9.10.11是云南省马铃薯致病疫霉的主要组成类型。滇东北、滇西北大春一季作种植区和滇中多季作种植区显示了较高的毒力多样性。含有全部11个毒性基因的超级毒力类型1.2.3.4.5.6.7.8.9.10.11在云南首次被检测到。结论云南的马铃薯致病疫霉表现出较高的毒力结构多样性和高度复合性。已知的主效抗性基因大部分在云南丧失了抗性,新的抗源或育种策略需要被发展。

关键词: 马铃薯 致病疫霉 毒性基因 毒力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岩皱叶报春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灰岩皱叶报春(Primula forrestii Balf.f.)。2材料类别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上胚轴。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培养基:(1)MS。丛生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基:(2)MS+NAA1.86mg·L-1(单位下同)+KT0.2;(3)MS+6-BA0.23+IBA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黄连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2材料类别幼叶、幼嫩茎段。3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1)愈伤组织与芽诱导培养基:MS+6-BA 0.5 mg·L~(-1)(单位下同)+ NAA 1+2,4-D 0.2;(2)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MS+6-BA 0.25+NAA 2;(3)丛生芽增殖培养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蔬菜资源分布特点及研究利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的野生蔬菜植物资源约有213科815属1800余种,其中云南野生蔬菜资源就有106科,272属,375种已发现并得以鉴定.云南因其复杂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野生蔬菜种质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悠久的野生蔬菜研究开发利用历史,但多数还集中在初级的资源研究应用,缺乏系统的评价利用,故其利用率不高.以实地和市场调查为主,查阅资料为辅,在对云南省野生蔬菜资源的分布、研究利用情况以及分布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野生蔬菜分布特点、研究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指出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省野生蔬菜具有良好的前景,并提出了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云南野生蔬菜资源 研究利用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