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蔗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运行现状和发展的研究
《甘蔗糖业 》 2022
摘要:在2011~2015年间,由于受到国际糖价的冲击,云南省一些糖厂倒闭,蔗农收益下滑,甘蔗种植面积下降.在这期间云南省甘蔗产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果还远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明确云南省信息化系统中蔗区农业推广系统运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蔗区农业推广中主要有蔗区文化发展水平落后且不均衡,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落后,信息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同时研究中还发现:云南省蔗区移动互联网络普及率高于电脑宽带网络这一特点.针对以上问题,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甘蔗产业信息化系统将成为云南省甘蔗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甘蔗新品种在耿马蔗区试验示范评价
《甘蔗糖业 》 2022
摘要:在云南省耿马县勐永蔗区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点对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云蔗08-1609、柳城05-136和柳城03-1137进行试验示范,对照品种为ROC22.试验结果表明:云蔗05-51、云蔗08-1609、柳城05-136和柳城03-1137在试验示范中,甘蔗产量、蔗糖分和含糖量整体都高于对照ROC22,其中最高的是云蔗08-1609.参试品种综合表现为早熟高产高糖,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蔗区品种结构、蔗农增收和企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云瑞17系列鉴定圃甘蔗新品系的DTOPSIS评价
《热带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对云瑞17系列47份鉴定圃甘蔗新品系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重、蔗产量、糖分、含糖量等7个性状进行DTOPSIS综合评价,筛选出16份接近度值Cg均超过对照ROC22、粤糖93-159的品系,分别是云瑞17-948、云瑞 17-906、云瑞 17-960、云瑞 17-918、云瑞 17-913、云瑞 17-946、云瑞 17-927、云瑞 17-909、云瑞 17-925、云瑞17-955、云瑞17-919、云瑞17-953、云瑞17-952、云瑞17-924、云瑞17-902、云瑞17-964,其接近度值Cg分别是0.774 3、0.753 1、0.6800、0.6766、0.6640、0.6467、0.6009、0.585 3、0.573 1、0.568 6、0.5652、0.5582、0.5446、0.5400、0.531 1、0.514 2;结合田间观察可知,DTOPSIS评价与田间表现基本一致,其中云瑞17-948、云瑞17-960、云瑞17-918、云瑞17-946、云瑞17-927、云瑞17-955、云瑞17-919等7份材料升级进入品比圃试验.DOPSIS分析法有助于甘蔗新品系的筛选.


生物炭对土壤有效镉含量和甘蔗镉吸收的影响
《甘蔗糖业 》 2022
摘要:为探求Cd污染的土壤添加生物炭对Cd从土壤-甘蔗迁移的影响,本研究以云蔗05-51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土壤生物炭含量分别设为0%、2.5%、5.0%,并加入不同量的Cd(NO3)2·4H2O到土壤,土样有效Cd含量设4个水平(0、100、250、500 mg/kg),共12个处理.在甘蔗幼苗期,对甘蔗株高、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进行测量,对甘蔗地上部分、根系的Cd含量和积累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土壤有效C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甘蔗幼苗期,土壤中0~500 mg/kg有效Cd对甘蔗株高、生物量积累抑制作用不明显.有效Cd浓度为250 mg/kg的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变化趋势为:5.0%生物炭<2.5%生物炭<0%生物炭.有效Cd浓度500 mg/kg处理85天后,甘蔗地上部分Cd含量趋势为:0%生物炭>2.5%生物炭>5.0%生物炭,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有效Cd浓度为500 mg/kg、生物炭0%的处理,甘蔗根系Cd含量达最高值为131.86 mg/kg,甘蔗根系Cd积累量6.43 mg为最大值.土壤有效Cd浓度为100、500 mg/kg的处理,地上部分Cd积累量趋势为:5.0%生物炭<2.5%生物炭<0%生物炭.总的来说,土壤有效Cd浓度在0~500 mg/kg范围,云蔗05-51在苗期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积累不受抑制.云蔗05-51地上部分Cd积累量明显低于根系.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效Cd含量呈降低的趋势,甘蔗地上部分和根系Cd含量和积累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干旱胁迫对甘蔗光合日变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甘蔗CO2交换和H2O交换的日变化规律、光合作用能力及其他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甘蔗抗旱品种选育及探明其耐旱机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蔗05-51和粤糖93-159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干旱1 d、干旱5 d、干旱9 d和干旱9 d后复水10 d共4个干旱处理,各处理均设正常浇水为对照.使用PTM-48A植物光合生理及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甘蔗+1叶的水气交换规律,测定与干旱相关的光合指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SPAD值)及生理指标(质膜透性和叶片相对含水率等),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环境变化影响甘蔗叶片的CO2和水分交换能力,在高温低湿及高蒸气压差的正常浇水生长环境下,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交换率和H2O交换率较高,甘蔗叶片具有更高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干旱胁迫导致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和水分交换受到抑制.干旱5 d时,2个参试品种的CO2交换率和H2O交换率大幅度降低,干旱9 d导致CO2和水分交换过程接近停滞.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时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云蔗05-51的降幅低于粤糖93-159;干旱5 d和干旱9 d处理的甘蔗叶绿素荧光、SPAD值、土壤含水率、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下降,质膜透性显著提升,干旱时云蔗05-51的SPAD值显著高于粤糖93-159,复水后质膜透性低于粤糖93-159.干旱胁迫下光合系统、叶绿素荧光系统及土壤含水率与叶片相对含水率、SPAD值和质膜透性间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复水后,2个品种的光合及生理作用较干旱胁迫显著回升,CO2交换和水分交换恢复程度较差,云蔗05-51的各指标恢复程度高于粤糖93-159.[结论]高温低湿及高蒸汽压差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光合及水气交换作用;干旱胁迫导致云蔗05-51和粤糖93-159的CO2交换率、H2O交换率、光合作用能力、叶绿素荧光系统及叶片水分等相关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云蔗05-51在干旱胁迫下具有相对更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抗旱性和复水后的恢复能力均优于粤糖93-159.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CO2交换率 H2O交换率 光合作用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和大茎野生种的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为挖掘抗黑穗病甘蔗种质,采用针刺接种方法对19个割手密和6个大茎野生种质进行抗黑穗病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高抗(HR)材料有2个:'云农大2015-83'和'NG77-004',抗病(R)材料有1个:'云南83-1-81',抗性以上占12%;表现为中感(MS)、感病(S)和高感(HS)的材料分别有5、9和8个,各占20%、36%和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累计茎发病率(IS)、新植蔗与宿根蔗的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IS与AUDPC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参试材料可聚类分为5类,抗病反应最好的第1类材料为'云农大2015-83'、'NG77-004'、'Q171'和'云南83-1-81'共4个,占总体14.3%,第2、3、4和5类分别有11、6、3和4个,分别占总体39.3%、21.4%、10.7%和14.3%.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大茎野生种 黑穗病 抗性鉴定 针刺接种


4个甘蔗主栽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短期干旱胁迫下甘蔗伸长期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4个栽培推广面积较大的甘蔗品种'云蔗08-1609'粤糖93-159'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浇水对照(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和轻度干旱(50%~60%)、中度干旱(40%~50%)和重度干旱(30%~40%)3个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甘蔗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植株受损状况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和GR活性显著提高(P<0.05,下同);AsA、GSH含量随着干旱时间显著上升;除'云蔗08-1609'的GSSG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的GSSG含量不断上升;'云蔗08-1609'的GSH/GSSG值不断上升,'新台糖22号'不断下降,'粤糖93-159'和'桂糖42号'表现出先升后降;干旱胁迫造成4个品种的MDA和质膜透性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显著降低;除'桂糖42号'的AB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个品种干旱胁迫下ABA含量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综上表明:干旱胁迫造成4个甘蔗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及GR、ABA、AsA、GSH、GSSG含量显著上升.MDA和质膜透性提高,绿叶率和叶片相对含水率下降.本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甘蔗干旱胁迫下的响应规律各不相同,'云蔗08-1609'在干旱胁迫下ABA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含量最高,SOD、CAT、POD和GR活性在干旱初期响应最快,质膜透性最小.'新台糖22号'和'桂糖42号'在AsA-GSH循环中具有较高的AsA、GSH、GSSG含量.'粤糖93-159'具有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及较低的MDA含量.


澳大利亚蔗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甘蔗是我国食糖生产的主要原料.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家对蔗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高效、高质量、强竞争力已成为主要发展目标.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给我国蔗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从育种、耕作栽培、管理、收获、机械化、制糖生产及综合利用、运输、存储、贸易、政策等方面对蔗糖产业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蔗糖产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产业发展特点,据此提出对我国蔗糖产业发展可借鉴的思路与措施:加强蔗区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甘蔗机械化的研发与推广、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综合水平、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糖业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发展等,以期为我国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生物炭对旱坡地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土壤 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梢腐病发病率 产量


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为害调查分析
《农学学报 》 2022
摘要:为了明确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对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分布和品种抗性进行调查鉴定,在成熟期称量和测定甘蔗产量、糖分及损失率.结果表明,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有梢腐病、褐条病、锈病3种,梢腐病菌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Fusarium proliferatum,褐条病菌为Bipolaris setariae,锈病菌为Puccinia kuehnii和Puccinia melanocephala;'桂糖11-1076'、'闽糖12-1404'、'福农09-2201'、'福农09-71111'、'桂糖06-1492'、'桂糖08-1180'、'云蔗11-1074'、'桂糖06-2081'、'桂糖08-1589'、'粤甘48号'、'柳城09-15'、'云蔗05-51'、'云蔗11-1204'、'福农07-3206'等新品种高度抗病.梢腐病、褐条病和锈病实测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8.43%、25.6%、24.9%,甘蔗糖分平均降低3.54%、2.82%、3.11%.本研究明确了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为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