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identification(模糊匹配)
159条记录
广谱持久抗病基因Pi40在云南高原粳稻的应用(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摘要:对持有主效广谱抗瘟基因Pi40的单基因系4163与其它11份单基因鉴别品系进行自然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163在云南省粳稻区的稻瘟病重病区均表现抗病,即在保山、宜良、玉溪叶瘟田间抗性分别为0级、0级、4级,穗瘟田间抗性为3级。同时,利用49份有代表性的云南稻瘟病单胞菌株,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Pi40对云南稻瘟病的抗谱,并与另外2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同步鉴定比较。结果表明,Pi40对49份云南地方稻瘟病菌株的抗病频率为87.8%,表现出较广的抗谱,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抗病育种的新抗源利用。

关键词: Pi40 抗谱 稻瘟病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燕麦白粉病病原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燕麦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1个燕麦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燕麦白粉病病原菌孢子梗不分支、无色、基部呈球形膨大,顶端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呈长卵圆形、单胞,大小为18.84~29.12μm×6.53~10.71μm,初步鉴定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云南燕麦白粉病菌鉴定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白粉病菌专化型。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21个供试燕麦品种发病株率为100.00%,病情指数为91.73~100.00,发病初期平均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4.56%和1.75,35 d后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长了85.44%和95.74%,表明云南省燕麦白粉病菌的致病力强。

关键词: 燕麦 白粉病 鉴定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蜂群中大蜡螟蛹及成虫雌雄的鉴别方法

蜜蜂杂志 2017

摘要:研究描述一种通过外部特征快速判断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雌蛹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为交配孔与产卵孔连接而成,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裂缝连接第7、第9腹节,裂缝与第7腹节连接处呈"Y"字形结构;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但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边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与肛门裂缝间距远小于雌蛹。雌蛾下唇须向前延伸,呈短钳状,而雄蛾下唇须退化,头部无突起,呈圆状。以此标准所建立的大蜡螟雌雄蛹及成虫的快速鉴定方法,对于识别蜂场大蜡螟性比、预测种群动态及人工养殖大蜡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蜡螟 成虫 性别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引进甘蔗品种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中国糖料 2017

摘要:利用3对SSR引物,对40份国外甘蔗品种进行品种鉴定。结果表明:同名种质除CP78-1628和Ti80-5同名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24和0.50相对较低外,其他同名种质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相对较高,都≥0.95,平均0.93。聚类分析表明,除CP78-1628和Ti80-5两份种质出现分支外,其他种质分支都按照同名种质分别聚类。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CP78-1628和Ti80-5为同名异种种质。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鉴定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野生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采集自云南省临沧市的野生子实体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YAASM4210,采用形态学法结合ITS序列分子法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栽培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光照条件、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5℃、6.0~7.0、黑纸包裹、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该菌株在4号配方培养料(40%新鲜牛粪,20%草坪粉,20%米糠,18%木屑,1%蔗糖和1%石膏)上生长优于其它参试培养料:菌丝萌发(2d)、封口(12d)、满袋(40d)以及子实体的采收(9d)均用时最短,头潮菇产量最高(每袋21.1g),但覆土后出菇时间(42d)最长。相对于野生子实体,人工栽培子实体菌盖的紫色减弱,采收后紫色消失较快。

关键词: 野生花脸香蘑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栽培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原鉴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引起云南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防控提供基础,在植蕉区采集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害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寄主范围测定、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均有致病性,病原菌形态特征、寄主范围、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Erwinia chrysanthemi相符。16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代表性菌株的测序结果与E.chrysanthemi(序列登录号:GU811708)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与之一致,表明引起云南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菊欧氏杆菌(E.chrysanthemi),该病害是近年来发生在云南植蕉区的一种新病害。

关键词: 香蕉 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鉴定 菊欧氏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星天牛中肠中内切葡聚糖酶的鉴定与酶活性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内切葡聚糖酶(Cx)是纤维素酶系中的主要成分,它包含多种同工酶,能够将可溶性纤维素水解成还原性寡糖。采用Native-PAGE技术对黄星天牛中肠中Cx进行电泳分离,结合LC-MS/MS技术对黄星天牛中肠中Cx种类进行鉴定,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星天牛中肠中含有多种Cx,通过结构域分析,确定为GHF5家族蛋白,有共同的保守区(IIYETFNEPT),Cx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6.0,且具有较广的pH值稳定范围,低浓度的Mg~(2+)与Co~(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高浓度的Mg~(2+)与Cu~(2+)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可为黄星天牛降解纤维素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天牛中肠组织的生理功能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黄星天牛 中肠 内切葡聚糖酶 鉴定 结构域 保守区 降解纤维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滇重楼生长年限的鉴别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结合光谱软件Omnic 8.0中光谱检索的方法对同一产地滇重楼样品进行生长年限的鉴别研究。测试了68株、7种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主根木质部样品的红外光谱,利用Omnic 8.0软件建立了Paris0、Paris1、Paris2、Paris4等4个光谱库,所有光谱库均分别由每个生长年限任意6株主根木质部样品的平均红外光谱、平均一阶导数光谱、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和平均四阶导数光谱组成。各样品红外光谱及其导数光谱分别与相应的光谱库进行光谱检索来鉴别样品的生长年限,比较了红外光谱及其3种导数光谱在相关性、绝对微分差、平方微分差3种检索算法,以及1 800~900 cm-1、1 800~500 cm-1、全光谱(4 000~400 cm-1)3个检索范围的鉴别效果。结果表明:红外四阶导数光谱、绝对微分差算法、全光谱范围的检索鉴别效果较好;基于主根木质部样品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在全光谱范围、绝对微分差算法的光谱检索对滇重楼生长年限鉴别正确率为86.8%。由结果看出,FTIR结合光谱检索的方法可以鉴别滇重楼生长年限,为重楼药材生长年限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光谱检索 滇重楼 生长年限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的方法。采集15个产地绒柄牛肝菌样品的红外光谱信息,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ignal correction,MSC)、二阶求导(Second derivative,SD)、Norris平滑的组合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优化处理,MSC+SD+ND(15,5)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通过主成分载荷图分析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样品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该方法的重现性,精密度及稳定性的RSD值分别为0.17%,0.08%,0.27%,表明方法稳定、可靠。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24%,能表达红外光谱的主要信息,主成分得分散点图中同一产地样品成簇聚集,不同产地样品分布于相对独立的空间,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样品。主成分载荷图显示,随主成分贡献率降低,主成分所捕获的样品信息减少,其中PC1在3 571,2 958,1 625,1 456,1 405,1 340,1 191,1 143,1 084,935,840,727cm~(-1)波数捕获大量样品信息,归属为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纤维素等化学物质的吸收峰,表明这些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是区分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样品的主要依据。基于离差平方和法(Ward method)及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进行聚类分析,能直观显示不同产地样品的分类情况及样品之间的相关性,15个产地样品基本能够按照产地来源正确聚类,正确率为93.3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有效鉴别绒柄牛肝菌产地来源,并且能够分析不同产地样品具有差异的原因,为野生食用菌的鉴别分类和应用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红外光谱 主成分载荷分析 绒柄牛肝菌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鉴定

中国现代中药 2016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基于真菌形态和ITS序列特征,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被鉴定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该病在云南粗茎秦艽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结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是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菌。

关键词: 粗茎秦艽 斑枯病 病原鉴定 小孢壳针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