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传统中药灵芝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特征分析
《分析测试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灵芝及11种伪品为研究材料,比较了样品的紫外光谱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灵芝及其伪品进行鉴别分析。结果显示,薄盖灵芝、广西假芝、黑假芝、昆明灵芝、小孔栗褐灵芝、假芝和多分枝灵芝的紫外光谱在220~255 nm范围与灵芝的差异较大;树舌灵芝、橡胶灵芝、褐孔灵芝和亮盖灵芝的整体化学成分与灵芝有较大差异。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薄盖灵芝、广西假芝、小孔栗褐灵芝、假芝的紫外光谱与传统中药灵芝的相似度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rr)分别为0.949,0.961,0.948和0.919;橡胶灵芝、褐孔灵芝与灵芝的紫外光谱相似度最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和0.299。对13批样品的紫外光谱进行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SG+SNV为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经SG+SNV处理后,PCA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4.24%,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6.45%,累计贡献率达90.69%,较其它光谱预处理方法有明显提升。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所有样品聚为7类,灵芝与伪品可被明显区分。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灵芝的真伪鉴别,为灵芝药材的质量评价与用药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性状蜂群群势增殖和蜂蜜产量比较研究
《蜜蜂杂志 》 2015
摘要:为了弄清不同性状蜂群群势的增殖效果和蜂蜜产量。从2014年2月14日到5月21日用测子框对美意为父本与蜜浆高产为母本F1代蜂群和蜜粉高产F1代蜂群、东北黑蜂F1代蜂群测定群势,比较蜂蜜产量。结果表明:3个不同性状蜂群在卵虫、蛹和成蜂脾数上增殖明显,但三者之间增殖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黑蜂F1代蜂群产量较高,显著高于蜜粉高产F1代蜂群(P=0.039),但美意为父本与蜜浆高产为母本F1代蜂群和蜜粉高产F1代蜂群之间差异不显著(P=0.460)。由此可知3种不同性状的蜂群增殖较明显,但东北黑蜂在生产蜂蜜时有着不对称优势,结果可为蜜蜂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RNA-Seq技术的“紫娟”茶树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RNA-seq技术对"紫娟"茶树芽、第二叶、开面叶、成熟叶四个时期的转录组进行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组装分析获得268 172条transcript,进一步处理transcript获得206 210条Unigene,将获得的Unigene与Nr、SWISS-PROT、Tr EMBL、Cdd、pfam和KOG库进行blast,有19 379个Unigene被注释上25种KOG分类,注释到KEGG的Unigene个数为13 608,涉及的pathway有302个。SSR查找发现,从268 172个transcript中找到35 509个SSR位点。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紫娟"茶树叶片在不同生长期的差异基因表达和开发紫色基因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


彝良有机天麻生产关键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彝良县小草坝、钟鸣等乡(镇)的天麻生长环境(水、土、气)和鲜天麻经相关权威部门监测、检测,完全符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条件,现有的4家生产企业组织发展的天麻基地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由于是全国第1家首先获得认证,因此在有机天麻生产指导、检查和管理中有机种植计划、生产记录、投入物记录、档案管理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还缺乏规范的有机天麻生产标准体系,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1年1次的再认证。


桑园专用高效安全杀螨农药的室内筛选试验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对朱砂叶螨等桑树害螨具有高效杀灭活性,且对家蚕安全的杀螨农药,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苯丁锡、溴虫腈、丁醚脲、炔螨特等14种杀螨农药对朱砂叶螨的室内毒力,并以食下毒叶法检测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溴虫腈、哒螨灵、苯丁锡、丁醚脲、螺螨酯和炔螨特6种农药表现出较强的杀螨活性,对雌成螨处理后24 h的LC50分别为8.80、17.69、93.26、154.67、428.65和435.38 mg/L。14种杀螨农药分别给3龄起蚕经口添食后24 h的毒性:苯丁锡的LC50为1 823.38 mg/L,安全性系数为19.55,属于低毒级;吡蚜酮、溴虫腈、丁醚脲、异丙威、噻虫嗪、炔螨特的LC50分别为171.66、118.66、81.46、47.57、46.31和46.02 mg/L,安全性系数分别为0.16、13.48、0.53、0.03、0.03和0.11,属于中毒级。综合杀螨活性和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的室内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可选择苯丁锡、溴虫腈、炔螨特和丁醚脲作为桑树专用杀螨农药,并且可轮换使用以延缓害螨的抗药性发展。
关键词: 桑树害虫 杀螨剂 杀螨活性 家蚕 急性毒性 相对毒力


云南省陆良县蚕区病蚕BmDNV VD1 ORF2 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中国蚕业 》 2015
摘要:根据家蚕浓核病的典型病症,推测云南省陆良县蚕区病蚕感染该病毒;为进一步确认家蚕感染浓核病病毒,参照家蚕浓核病病毒-镇江株(Bombyx mori densonucleosis virus-3,Bm DNV-3)基因组VD1链非结构蛋白基因1ORF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病蚕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来检测该蚕区的病蚕是否感染Bm DNV,PCR检测结果得知,在陆良县收集的14户蚕农病蚕样品中有7组样品感染了Bm DNV;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病毒与已报道病毒株系间的进化关系,纯化该病毒并提取基因组,回收VD1 ORF2上下游引物扩增得到的PCR产物并克隆该基因片段(Gen Bank登录号:KR909094);收集NCBI已登录非结构蛋白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从进化树可以得知,Bm DNV-3与家蚕浓核病病毒-陆良株(Bombyx mori densonucleosis virus-Luliang,Bm DNV-Luliang)聚为1支,说明分离得到的Bm DNV为Bm DNV-3的1个分离株系,为下一步研究病毒与宿主间基因组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陆良县 家蚕浓核病 PCR VD1 ORF2 系统发生树 镇江株 陆良株


云南甘蔗宿根矮化病发生危害调查与病原检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云南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危害情况,为推广应用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和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2014年,对云南省18个蔗区的甘蔗宿根矮化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并采用PCR技术对田间采集的1091个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825个样品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5.6%;18个蔗区都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56.4%~88%;28个主栽品种均感染RSD,阳性检出率51.2%~100%,其中‘粤糖82-882’、‘粤糖93-159’、‘粤糖00-236’、‘粤糖60’、‘桂糖11’、‘桂糖17’、‘桂糖94-119’、‘赣蔗18’、‘云引58’、‘德蔗93-94’等10个品种感病严重,RSD检出率在90%以上;不论是新植、宿根,还是水田、旱地甘蔗均感染RSD;可见RSD已在云南各蔗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是导致甘蔗减产、宿根年限缩短及严重威胁云南蔗糖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病害。


2005-2013年云南省食用蜂蜜中毒情况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3年云南省食用蜂蜜中毒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蜂蜜中毒报告事件的统计资料和调查报告,对蜂蜜中毒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云南各地共报告蜂蜜中毒12起,75人中毒,18人死亡,病死率为24.0%。蜂蜜中毒集中发生于5-8月间的云南西部地区,主要中毒人群为青壮年农民。野生蜂蜜和家庭养殖蜂蜜中毒病例的病死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02,P=0.89)。结论在重点地区进行有毒蜜源植物调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和加强市场监管是减少蜂蜜中毒发生和降低危害的必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