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普洱茶晒青样游离氨基酸和色泽差异研究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游离氨基酸和色值在普洱茶晒青样产地及古树茶和台地茶中的差异,分析了来自云南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茶晒青样中18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用色差仪测定茶汤色值(L*、a*、b*),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晒青样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两地间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样品中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主要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临沧样品。氨基酸主成分分析对西双版纳和临沧晒青样可以很好区分。台地茶游离氨基酸总量、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组氨酸含量均比古树茶高,精氨酸含量比古树茶低,其中氨基酸总量、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差异显著,二者也是在主要鲜味氨基酸上存在差异。两地晒青样汤色存在差异,西双版纳样品L*、b*值较临沧大,a*值较小。古树茶与台地茶汤色差异不明显。


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功能叶性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在宜良县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云南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功能叶叶面积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后6个品种实际产量比正常灌溉产量下降11.03%,达极显著水平。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后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分别比正常灌水降低4.58%、7.21%、8.53%,其中对实粒数影响最大,达显著水平。水分胁迫后齐穗期功能叶高效、低效、总叶面积指数比正常灌水分别降低13.60%、10.55%、12.92%,水分胁迫后幼穗分化至齐穗期的倒1叶、倒2叶、倒3叶SPAD值比正常灌水分别降低1.26%、1.32%、2.69%。在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品种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的幅度小,抗旱性较弱的品种降低的幅度大;抗旱性强的品种功能叶SPAD受影响越小,且有增加的趋势,而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幼穗分化期 齐穗期 产量 功能叶性状


云南彝良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实地采访及标本鉴定,对昭通市彝良县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状况及栽培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结果表明,昭通市彝良县共记录67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鉴定整理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408种,隶属于111科297属(包括蕨类植物13科20种,裸子植物5科7种,被子植物93科381种);栽培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金银花、半夏、桔梗、党参、花椒和云当归等。文中对部分药用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名称、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此外,还对昭通市彝良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Bemisia myricae)的毒力及其对家蚕(Bombyx mori)的安全性,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在室内测定其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50%氟啶虫胺腈WG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50~1 000 mg/L的50%氟啶虫胺腈WG对桑粉虱成虫处理5 h的致死率为86.22%~96.43%,其LC50为122.251 mg/L,而125~1 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对桑粉虱的卵无明显作用,但可延迟孵化时间。3龄起蚕取食50%氟啶虫胺腈WG以50~200 mg/L处理的桑叶72 h累计中毒死亡率为24.44%~76.67%,LC50为91.158 mg/L,属于中等毒性农药;其亚致死剂量20、30和40 mg/L可延长4、5龄期0.5~1.0 d,其高浓度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重和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
关键词: 氟啶虫胺腈 家蚕(Bombyx mori) 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毒力


8份甘蔗品种资源性状评价
《中国糖料 》 2015
摘要:8份甘蔗品种资源经过田间出苗、分蘖、宿根1年萌发、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生势等性状的调查和观察,在甘蔗生长成熟期进行测产、糖分检测,结果表明:新植、宿根1年平均产量超过双对照ROC22(95.98t/hm~2)、ROC16(83.80t/hm~2)的有5个材料,平均产量表现在101.59~136.71t/hm~2之间;新植、宿根1年平均糖分超过双对照ROC22(15.27%)、ROC16(15.12%)的有4个材料,平均糖分表现在15.42%~15.79%之间;新植、宿根1年平均含糖量超过双对照ROC22(14.75t/hm~2)、ROC16(12.65t/hm~2)的有4个材料,平均含糖量表现在15.76~21.23t/hm~2之间,这些优异品种资源可用于甘蔗遗传改良。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拓宽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抗性、产量和品质,对国外引进的1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抗白粉病、抗赤霉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有4份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对白粉病均表现为免疫,3份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11份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株期抗性;有3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为高抗,10份材料为中抗,其中有4份材料兼抗白粉病和赤霉病。整体而言,埃及和津巴布韦材料白粉病相对抗性较好,来自墨西哥国际玉米改良中心的大部分材料成株期具有白粉病抗性,这些材料对于改善中国小麦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余甘子果实品质评价因子的选择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给余甘子品质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余甘子种质创新及果实开发,研究测定源自不同地区的12份余甘子资源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等主要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心皮数和腹缝线在聚类指标中可不予以考虑,余下的18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首先单果重、果肉重、果核重、纵径、横径、果肉厚最先聚在一起;粗纤维、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等7个体现了果实质构的指标聚为一类;回甘度和果核粘离度聚为一类;最后Vc单独聚为一类。最终将品质指标简化为:单果重、粗纤维、回甘度、维生素C 4个主要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