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然而,栽培稻来源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并且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谱窄。因此,从野生稻中发掘抗病基因,将有利于培育抗病谱广且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抗性鉴定和PCR分析,检测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稻对2个代表性白叶枯病菌Y8和PXO99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疣粒野生稻甚至达到免疫的程度。功能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xa5、xa13和Xa21抗病基因,元江普通野生稻含Xa23和Xa3/Xa26基因或其同源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中含Xa1、Xa3/Xa26和Xa27基因或同源基因,药用野生稻含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而疣粒野生稻含有Xa27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和克隆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提供了理论参考。


滇西南勐永蔗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作物研究 》 2015
摘要:以滇西南勐永蔗区185份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度函数和模糊数学法,对蔗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勐永蔗区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全钾、速效钾、有效磷含量适宜,全氮含量偏高,全磷、碱解氮含量偏低;(2)p H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小,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大;(3)勐永蔗区土壤肥力平均综合指标值0.53,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占92.3%,说明该蔗区土壤肥力状况总体良好。


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近15年来29个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和范围相当大,某些品种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温暖粳稻区与温凉粳稻区品种相比,前者表现为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穗子较小,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选出的影响云南粳稻主栽品种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9.2%,其中第一主成分即穗总粒数是最重要的成分,其贡献率达35.3%。29个云南粳稻主栽品种聚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9个品种,表明大多数品种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育种中,应适当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分蘖力,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主栽品种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多态性信息含量法评价马铃薯品种(系)营养成分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2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了硫、铁、铜、锰、硒、蛋白质、Vc含量的测定,并用多态性信息含量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IC值由大到小顺序为铁(0.786)>维生素C(0.707)>锰(0.679)>蛋白质(0.643)>铜(0.638)>硫(0.598),表明不同品种(系)马铃薯铁含量的多态性信息最丰富;变异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维生素C(41.56%)>锰(25.92%)>铁(25.36%)>铜(22.28%)>硫(16.35%)>蛋白质(15.93%),表明通过杂交更容易选育出块茎Vc含量高的品种;紫云一号、S03-3349,S03-3417等3个品种(系)在多个指标上优于或接近合作88(CK1),为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马铃薯新品种(系)。
关键词: 多态性信息含量 马铃薯品种(系) 矿质元素 蛋白质 维生素C


少雨干旱地区地膜全覆盖对旱地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地膜进行不同覆盖抗旱栽培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地膜全覆盖蔗田、覆盖播种墒面、不覆盖处理对旱地土壤保水及其对甘蔗种苗萌发出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膜盖膜的中后期,全膜覆盖蔗田处理0~20cm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覆盖播种墒面和不盖膜处理,出苗率以全覆盖蔗田处理最优,显著高于覆盖播种墒面处理,其次为覆盖播种墒面处理,极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苗高和甘蔗产量均以全覆盖蔗田处理最高,极显著高于覆盖播种墒面,其次为覆盖播种墒面处理,极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地膜不同覆盖处理对蔗糖分的作用效果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少雨干旱地区 旱地甘蔗 地膜全覆盖蔗田 抗旱栽培 产量和糖分


水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POX1遗传变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9份亚洲栽培稻和7份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 POX1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s POX1编码区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Tajima's D检验表明符合中性进化规律,所有供试材料可归为六种单倍型。籼稻和粳稻均有优势单倍型,粳稻优势单倍型是H1,籼稻优势单倍型是H3,两个亚种在此位点上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所有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共同享有单倍型H1,不存在明显的分化,Os POX1位点的变异与温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多数香稻(ARO)和AUS型品种具有H1单倍型,偏粳稻;4份O.nivara共享籼稻的优势单倍型H3,而3份O.rufipogon分别独享3个H4、H5、H6单倍型,与栽培稻不同,表明O.nivara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O.rufipogon较远。进化树分析表明H2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单倍型编码蛋白并不存在差异,表明该基因功能在水稻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各水稻类型的分化形成无关。


不同产地茯苓皮紫外指纹图谱的分析与鉴别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云南4个地区茯苓皮样品的紫外光谱,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溶液和最佳提取时间为超声50 min,获得的4个地区52个样品的紫外光谱数据,用3组平均值、2点平滑和二次微分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用SIMCA软件进行定性识别.结果表明:用乙酸乙酯、甲醇、氢氧化钠溶剂超声50min的提取方法最佳,实验精密度RSD分别为0~0.68%,0.074%~0.35%,0~0.48%;重复性RSD分别为0.053%~0.86%,0.042%~0.96%,0.093%~0.89%;稳定性RSD分别为0.046%~0.67%,0.063%~0.78%,0.4%~0.56%.定性分析显示,不同地区茯苓皮样品间存在较大差异.


云南春季G1代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半机械化生产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云南是中国马铃薯重要产区之一,由于山地多平地少等原因,全省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只有8.18%。在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中耕和机收方面普及率很低,种植和田间管理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技术,尤其在G1代微型种薯繁殖方面,因国产机械设备少,进口机械价格昂贵等原因,一直没有根本性解决机械化生产技术这一问题。文章对云南大春G1代脱毒种薯半机械化栽培技术作一探讨,以供生产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