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稞和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9个青稞品种(系)和14个普通大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籽粒全谷物的黄酮、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的含量,研究青稞与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青稞和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总黄酮含量是普通大麦含量的3倍左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0.01);青稞籽粒全谷物中抗性淀粉高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05);青稞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青稞品种中的昆文12号总黄酮含量最高,99-1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北青4号抗性淀粉最高。此3个品种可用作亲本研究功能成分的遗传规律,也可用于功能食品开发利用,对开展健康饮食预防慢性病战略和增加藏区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的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卷烟原料基地生态条件区划指标的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对红云红河集团云南省卷烟原料基地的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筛选不同档次原料基地的关键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红云红河集团省内原料基地烟叶符合作高档原料的占32.0%;符合作中档原料的占58.7%;符合作中低档原料的占9.3%。海拔、土壤质地及大田期降雨量是影响各档次原料形成的主要生态因子,对高档、中档及中低档原料影响的平均权重分别为22.80%、19.27%、19.13%,平均权重之和达61.20%,是集团划分不同档次原料产地生态条件的主要区划指标。


固相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滇龙胆中7种苯甲酸酯
《分析试验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滇龙胆中抗老年痴呆的7种主要成分gentiside G,gentiside H,gentiside I,gentiside A,gentiside J,gentiside B,gentiside K的含量的方法。滇龙胆样品经乙醇提取环己烷萃取后,用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DAD对7种苯甲酸酯进行定量检测。7种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样回收率为92.8%~104.6%,RSD为0.8%~4.7%。不同产地龙胆样品中云南产滇龙胆苯甲酸酯含量高于其他产地龙胆,7种化合物中,gentiside B含量最高达0.3425μg/g,gentiside G含量最低只有8.5μg/g。方法为滇龙胆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切花香石竹标准化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 2015
摘要: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即康乃馨,又名狮头石竹、麝香石竹、大花石竹、荷兰石竹。为石竹科石竹属类植物,现代切花香石竹品种是香石竹与其他种反复杂交并经由人工长期选择的结果,在温室里几乎可以连续不断开花。是传统四大切花之一,代表了健康和美好祝愿,也是母亲节的专门用花。扦插苗外观标准1.大小整齐一致。2.着叶3~4对,叶片上没有病斑、虫斑以及其它损伤。


菌根对滇池流域玉米//大豆间作红壤磷素迁移削减的影响因素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菌根对间作红壤磷素迁移削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径流模拟试验,选取1.6 m×20 m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设置单作玉米、大豆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能够抑制真菌生长的苯菌灵)和不抑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大豆处理下,抑菌处理增加了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无论种植模式如何,抑菌处理均降低了植株根际的菌丝密度,且不同程度降低了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的含量。另外,除未抑菌—单作大豆处理外,未抑菌处理增加了≥0.25~2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且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以坡地上部较高。在抑菌处理下,间作处理的>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在未抑菌处理下,与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降低了径流水中总磷浓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总之,所有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最低,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的根际菌丝密度最高,未抑菌—单作大豆处理的总球囊霉素显著较高。
关键词: 菌根 菌丝密度 总球囊霉素(TG)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磷


一种实用新型温室精细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文章在消化吸收当今国内外水肥灌溉自控系统设备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省情和现代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种植灌溉所需,研发了一种实用新型温室精细灌溉自动控制装置(专利号:ZL 2013.20587276.5),根据植物和环境变化,实现植物生长水肥灌溉自动控制,是现代农业向智慧农业种植管理自动控制技术装置的系统设计与技术创新。在资源紧缺,提倡节水灌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高效高产的今天,该系统的开发应用将对温室种植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的抗原表位预测及Imp基因原核表达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从采自云南元谋地区的莴苣丛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并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莴苣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长519 bp,编码一个包括172个氨基酸的蛋白。蛋白分子量为19 ku,理论等电点为8.61,在N-末端有一个明显的跨膜区,不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抗原表位分析认为,该蛋白氨基酸的第62~83,95~113,133~145区段为该蛋白最可能的蛋白表位区。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Imp,转入宿主菌BL21(DE3)-plys S中,经IPTG诱导表达出约25 ku的融合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