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系统聚类方法筛选持久抗瘟性水稻品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Tetep、Moroberekan、B40为抗、感对照 ,用 8个抗性组分 ,对 47个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可以较好地将 1996~ 1999年的 5 0、2 7、16、11个品种分别分成 6、6、4、3类。持久抗病对照品种 Tetep(感~抗 )分布于 1、2、4类内 ,但较集中于第 2类内 ;持久抗性品种 Moroberekan(感~中抗 )集中于第 2类内 ;云南地方品种大白谷、毫弄早、毫玉浪每年同聚于第 1类品种中 ,经连续几年试验 ,均表现出比 Tetep和 Moroberekan较稳定和较强的抗瘟性。第 3、5、6类为感病品种 ,其中第 3类感病对照品种 B40历年与其他品种间的距离较其他品种相互间聚类距离大 ,属高度感病。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系统聚类分析可作为水稻持久抗瘟性品种筛选的方法。


药用植物栝楼的组织培养及其表达蛋白的分析
《生物工程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栝楼的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分化 ,以及不同培养体系中天花粉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栝楼茎切段的腋芽和顶芽在MS +0 5、1 0mg L 6 BA培养基上可以快速繁殖 ;组织培养苗的叶片切块在MS +4 0mg L 6 BA +0 2mg LIAA的培养基上可形成愈伤组织 ,该愈伤组织在 30d后再分化为绿苗 ,绿苗分化率为0 2 5苗 外植体 ;绿苗转移至MS +0 1mg LNAA的培养基可 10 0 %生根 ;生根苗移栽至土壤中 10 0 %成活 ;移栽成活的栝楼在 30d后长出小块根 ,并检测到天花粉蛋白的表达。


南美斑潜蝇取食和产卵行为研究
《昆虫知识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用菜豆和蚕豆作为寄主植物饲养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 (Blanchard) ,观察其取食和产卵习性 ,测量出南美斑潜蝇在这两种作物上的取食孔、取食斑、产卵孔及卵的大小。研究表明 :南美斑潜蝇主要在叶片正面取食 ,在叶片背面产卵 ;南美斑潜蝇在蚕豆和菜豆上取食斑的数量与卵粒数无相关性。


油菜贮存过期种质挽救方法的探讨
《种子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就油菜贮存过期种质的挽救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对贮存过期的油菜种子来说 ,种子培养方法比常用的胚培养方法的挽救效果更佳 ,它可使发芽率低于 5 % ,甚至已无发芽率的种子在 MS固体培养基上恢复一定发芽率 ,产生健壮幼苗 ,挽救出的小苗经试管快繁技术 ,即可使这部分种质重新具有种用价值 ,该研究为挽救濒临灭绝的珍贵种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小麦秆锈病越冬初菌源地的发现及验证
《植物保护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8年,通过反复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并结合我国40余年小麦秆锈病的自然流行及近几次局部流行资料,对滇、川、湘、鄂、豫诸省的小麦秆锈病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元谋县海拔1000~1200m坝区,11月至元月为秆锈病流行盛期,重病田严重度高于80%,病情指数亦在80以上;海拔1500-2000m山地,秆锈病在夏季发生,接着,危害漏割晚分孽和自生麦,完成病菌周年循环。元谋县毗邻地区四川梁山州南部及东南部,秆锈病发生盛期在2~4月,亦能产生大量夏孢子菌源。以上地区是造成目前我国中、西部省份秆锈病流行的重要初菌源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