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光周期与肥料配比对设施内工业大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光周期与肥料配比对设施内工业大麻生长及CBD产量的影响,以一年生花叶用工业大麻品系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光周期处理与3因素(氮、磷、钾)、4水平的肥料效应试验,筛选出最佳补光方案与施肥配比.结果表明,在18 h/d光周期下的工业大麻具有最高的农艺指标、叶产量与CBD产量,同时在该处理下工业大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N1P2K2处理(P2O5:5.18 g/盆、K2O:5.18 g/盆、N:7.00 g/盆)下叶产量与CBD产量最高,并且达到最高产量效应值、肥料农学效率与肥料贡献率,其光合参数与叶绿素相对含量也处于最高水平.研究得出18 h/d的光周期与N1P2K2的施肥水平最利于工业大麻生物产量与CBD产量的提高,这对花叶用工业大麻设施内高效栽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业大麻 设施栽培 光周期 叶产量 CBD产量 光合速率


种植方式对高原湖区集约化农田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及其NO3-来源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方式影响着集约化农田种植过程中的水肥投入,进而改变着农田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和水中硝酸盐(NO3-)来源及其贡献。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地下水氮浓度及其水中NO3-来源的影响,利用水化学、δ15N-NO3-和δ18O-NO3-、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研究了杞麓湖周边露天蔬菜种植区和滇池周边设施蔬菜花卉种植区(简称“设施种植区”)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和NO3-来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露天蔬菜种植区旱季地下水NO3-N浓度高于设施种植区,雨季则低于设施种植区;NO3-N是两类种植区农田地下水中主要的氮形态,旱、雨季超过50%的样点NO3--N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20 mg/L)。(2)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以HCO3--Ca2+·Mg2+和SO42-·Cl--Ca2+·Mg2+型为主,而设施种植区旱季以HCO3--Ca2+·Mg2和SO42-·Cl--Ca2+·Mg2+型为主,雨季以SO42-·Cl--Ca2+·Mg2+型为主。(3)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氮的转化以反硝化为主,设施种植区旱季以硝化为主,雨季以反硝化为主。氮转化过程差异也影响着地下水NO3-的来源,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NO3-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分别占45.8%和30.9%)、粪肥和污水氮(分别占27.2%和32.2%)、化肥氮(分别占23.8%和27.1%);设施种植区旱季地下水NCV主要来源为粪肥和污水氮(占59.1%),雨季为土壤有机氮(占38.8%)和化肥氮(占34.1%)。研究显示,不同种植方式主要影响着地下水氮浓度水平和NO3-主要来源的贡献率,而对浅层地下水中NO3-主要来源(土壤有机氮、粪肥和污水氮、化肥氮)的影响不大。地下水NO3-污染防治应合理施用化学氮肥,减少土壤氮流失,加强生活污水管控和科学利用畜禽养殖粪便。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同位素 集约化农田


中国西南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悬钩子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悬钩子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然而,尚不清楚该区域悬钩子属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现状。本研究通过野外考察、查阅标本和文献的方法,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同时对西南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及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发现:中国西南地区有悬钩子属植物142种、69变种,占全国悬钩子属的68.27%,其中特有种47种、40变种;西南地区的悬钩子资源有草本8种、2变种,灌木134种、67变种;悬钩子果实颜色多为黄色、红色或黑色,以小核果集中生于花托上形成聚合果,多浆或干燥,果实多为近球形或球形,直径多为1cm左右。据报道有药用价值的有22种、1变种;适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作为育种材料或引种驯化的有5种;这些悬钩子属植物资源分布在海拔100~4300 m。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分布区、海拔、生活型、生境类型以及植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和遗传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灌草覆盖-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新路径探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干热河谷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受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水热状况组合,是中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干热河谷的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度退化区和植被修复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历史,接着系统分析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灌草覆盖技术可能是该区域最为适合的一种生态修复方式.该技术可以克服干旱和高温两大河谷区植被修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并实现保水、固土和增肥的植被修复技术目标.本研究首次提出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3条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结合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行分区修复原则;优选乡土物种进行植被修复原则.同时,建议从水土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群落健康和综合效益评价等4个方面来评估河谷区植被修复效果.最后,研究展望了干热河谷区植被修复研究的未来方向,包括加强群落演化规律及其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机制,选育和培育乡土物种,以及开发和推广植被修复新技术.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乡土物种 植被演替 土壤健康 灌草覆盖技术 水热状况 动态监测


不同核桃壳配比的栽培基质对香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利用云南省核桃产业副产物核桃壳,以10%、20%、30%、40%配比替代主料木屑探索香菇栽培的优良配比,提升核桃产业价值,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养菌期间菌丝生长情况、出菇期子实体农艺性状调查和成分检测,与常规栽培料进行对照,核桃壳替代主料栽培香菇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甚至核桃壳占比30%的EG菌丝生长速度较CK快;不同核桃壳添加比例对于香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明显;4个EG香菇营养成分接近或高于CK,如粗多糖、总氨基酸和粗纤维高于CK;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4个EG均高于CK,EG D蛋氨酸含量高于CK,EG B、EG C和EG D苯丙氨酸含量高于CK;4个EG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都高于CK.核桃壳作为主料替代木屑栽培香菇,对香菇生长及农艺性状无不良影响,且风味和品质有所提升.核桃壳作为香菇栽培替代料切实可行,具有进一步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香菇栽培 核桃壳 替代料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品质分析


钙镁磷调理剂对烤烟生长、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通过烟草田间试验,探索钙镁磷土壤调理剂对红壤生境烟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钙镁磷土壤调理剂的合理利用以及酸性红壤农田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当地主栽品种云烟K13为材料,设计4个钙镁磷土壤调理剂施用量梯度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钙镁磷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对烤烟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处理CK相比,处理T1的叶片数提高0.96%,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2.82%;处理T1、T2、T3和T4的pH值分别提高3.09%、17.99%、16.63%和16.05%;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7.51%、2.91%、4.12%和16.03%;总植物碱分别提高30.54%、27.54%、7.19%和15.57%;氯含量分别降低30.00%、25.00%、35.00%和35.00%。农民习惯施肥配施钙镁磷土壤调理剂处理后,烟叶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各处理产值均显著高于处理CK,其中T3最高,为92295.63元/hm2,农民习惯施肥配施钙镁磷土壤调理剂有利于提高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改善土壤的酸度,增加土壤的蓄水蓄肥能力,增加土壤的磷素储备,从而提高烟叶的氮素营养水平和植物碱合成能力,增加烟叶的蛋白质合成能力以及增加烟叶的香气和刺激性。综合分析,农民习惯施肥配施1500~3000 kg/hm2的钙镁磷土壤调理剂为较优的施肥推荐。


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评价机制的协同创新路径探析
《云南档案 》 2024
摘要:科研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评价机制是人才管理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深入剖析了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评价机制协同的必要性,系统梳理了当前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优化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快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夯实协同创新数据基础;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人事档案管理优化;三是完善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协同创新合力。通过协同创新,打通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评价的联系,实现二者互联互通、良性循环,可以显著提升人才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 人事档案管理 人才评价机制 协同创新


有机物料添加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菜地土壤氮转化速率及其对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的响应特征,为菜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洱海流域典型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25℃,田间持水量的60%,5 d),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氮转化速率计算模型研究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转化速率及其对秸秆、生物炭和牛粪3种有机物料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菜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降低趋势,有机物料添加后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含量。(2)5 d培养期间土壤的平均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NO3-消耗速率和NH4+固定速率分别为-28.5、-3.93、1.52和11.9 mg·kg-1·d-1。菜地土壤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为负值,土壤以氮的微生物固定为主。(3)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氮矿化速率增加,虽然速率仍为负值,但秸秆添加效果显著。秸秆添加还显著降低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但有机物料添加后NH4+固持速率增加,特别在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后显著增加。(4)秸秆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和CO2排放量,生物炭添加有降低土壤N2O和CO2排放量的趋势但无显著影响,牛粪添加也无显著的影响。对于洱海流域菜地土壤,高碳氮比(C/N)的有机物料添加能增加氮微生物固定作用,但随着时间增加,有机物料有增加矿化作用的趋势,其中生物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CO2和N2O排放量,且增加菜地土壤无机氮含量进而提升其土壤氮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洱海流域菜地土壤优化施用高C/N的有机物料,科学施肥,能维持土壤的供氮能力,确保菜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还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氮转化速率 温室气体 秸秆 生物炭 牛粪


洱源县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了全面摸清洱源县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演变及现状,采用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洱源县开展了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结果表明,共征集到古老、珍稀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 106 份,隶属于 13 个科,29 个属,37 个种.这些小杂粮作物有 37 240 户农户栽培,其中,种植豆科作物农户占比最大(34.1%),其次是种植十字花科作物农户(23.7%),再次是种植禾本科作物农户(20.3%).豆科作物以扁豆、蚕豆、多花菜豆、饭豆、光叶紫花苕、利马豆、绿豆、普通菜豆、豌豆为主;禾本科作物以大麦、燕麦等为主.通过对洱源县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可知,炼铁乡、凤羽镇、茈碧湖镇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说明这 3 个乡(镇)保存的小杂粮作物资源相对较多,种植面积也相对较大,但保护和利用研究工作也刻不容缓.


蜜蜂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
《蜜蜂杂志 》 2024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蜜蜂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通过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蜜蜂文化的内涵与发掘、蜜蜂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提出蜜蜂文创产品开发策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蜜蜂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消费者消费需求、创意设计、材质选择、IP主题等多方面入手,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跨界融合,注重文创产品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来说明蜜蜂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以期为蜜蜂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