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不同因素对桑叶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蚕业 2024

摘要:为了阐明桑树品种、时期、叶位对桑叶活性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科技示范园(蒙自市草坝镇)内的6个桑树品种[云果桑2号、云桑2号、珍珠白、台湾长果桑(紫金蜜桑)、云桑6号、粤椹大10]夏伐后4个时期(6、8、10、12月)上下叶位的桑叶为材料,对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总氨基酸、总糖、还原糖、类黄酮、总酚、总生物碱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桑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 个品种间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云果桑2号的GABA含量最高为0.63 mg·g-1,云桑2号的总酚含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分别为16.78 mg·g-1、9.82mg·g-1,紫金蜜桑的总氨基酸、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04.24μg·g-1、73.37 mg·g-1,云桑6号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139.58 mg·g-1,粤椹大10的类黄酮含量最高为34.40 mg·g-1;4个时期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显著,6月的GABA含量和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0.69 mg·g-1、61.46 mg·g-1,10月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97.70 mg·g-1,12月的总氨基酸、总糖、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分别为100.52 μg·g-1、53.32 mg·g-1、9.30 mg·g-1;上下叶位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GABA、总糖、类黄酮含量均为上位叶高,氨基酸、还原糖、总酚、总生物碱含量均为下位叶高;在抗氧化方面,6个品种、4个时期、上下叶位桑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品种、时期及叶位极大地影响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及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 桑叶 品种 时期 叶位 活性物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采收期及保鲜剂对高山杜鹃XXL切枝瓶插效果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探讨不同采收期及保鲜剂对高山杜鹃切枝瓶插效果的影响,以高山杜鹃XXL切枝为试验材料,剪取硬蕾期、松蕾期、露色期和暄蕾期4个阶段的切枝进行瓶插,研究瓶插期间的花和花序大小变化、开花率及瓶插寿命,确定其最佳采收期;并用蔗糖、8-羟基喹啉柠檬酸盐(8-HQC)、柠檬酸(CA)配制不同保鲜剂,研究其对XXL待开切枝的开花、水分平衡及鲜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暄蕾期采收的高山杜鹃XXL切枝花序大且寿命长,瓶插效果最好,而露色期的切枝瓶插效果次之。4.50 g/L蔗糖+150 mg/L 8-HQC+100 mg/L CA处理的切枝不仅开花率高,花序大,还能较好地维持切枝水分平衡,延缓切枝鲜质量的下降,使其瓶插寿命延长至18 d。综上所述,可根据消费地的远近采收露色期(远距离)和暄蕾期(近距离)的高山杜鹃XXL切枝,同时选用4.50 g/L蔗糖+150 mg/L 8-HQC+100 mg/L CA作为保鲜剂,可有效延长其瓶插观赏期。

关键词: 高山杜鹃 切枝 采收期 保鲜剂 瓶插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烯利对甘蔗叶鞘离区细胞形态变化及其脱叶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乙烯利处理难脱叶和易脱叶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s)品种,研究分析了形态学完全展开叶以下第3、5、7叶叶鞘离区细胞形态与脱叶性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后,两个甘蔗品种第3、5、7叶位离区组织细胞截面积变大,细胞密度变小,表皮细胞排列变松散,且离区细胞壁空心点和断裂点增加。乙烯利处理后20 d时,甘蔗品种‘GT02-467’第3、5、7叶和‘YZ03-194’第5叶的离区乙烯释放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乙烯利处理后35和60 d,‘GT02-467’的自然脱叶率分别比对照高5.8%和5.3%,‘YZ03-194’的自然脱叶率比对照高9.8%和10.7%。本研究从叶鞘离区细胞形态生理水平上明确了乙烯利对甘蔗脱叶性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乙烯利调控甘蔗脱叶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乙烯利 甘蔗叶鞘离区 细胞形态 脱叶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缅甸西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缅甸西甜瓜为中国冬春季西甜瓜市场保供,是缅甸瓜农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的代表。缅甸气候适宜高品质西甜瓜种植,和我国气候互补性强,形成错季生产。缅甸西甜瓜种植总成本从4 700元·(667 m2-1到7 300元 · (667 m2-1不等,最高生产总成本仍较中国海南低2 700元·(667 m2-1。但中国瓜商瓜农单独进入缅甸从事西甜瓜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建议采取边境市场经营交易、委托生产或在缅甸入股有生产种植经验和基础的公司等方式开展生产经营。中缅双方联合推动缅甸西甜瓜产业由引进中国单项的西甜瓜品种、生产技术到整套方法、方案,再到中国西甜瓜产业技术标准过渡,逐渐提高缅甸西甜瓜产业水平。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缅甸 西甜瓜 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与农艺性状对三七集团选择群体的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七为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和繁育周期长,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低,但群体内单株间表型变异大,人参皂苷含量差异尤为明显。本研究根据三七中5种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含量构建了11份集团群体(SL1~SL11),对当代和第一代集团群体人参皂苷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基于三七基因组,使用MISA软件进行全基因组水平SSR标记开发,鉴定到255239个SSR标记,筛选出17对多态性SSR标记。使用SSR标记对第一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11份第一代集团群体观察杂合度Ho较高(0.4583~0.6042),遗传分化程度低(Fst=0.0447),且具有较高基因流(Nm=11.6189);第一代群体间总皂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三七皂苷R1变异系数高于总皂苷和其他单体皂苷,且群体SL8三七皂苷R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群体。综上,本研究以皂苷含量为目标性状构建了高皂苷含量的集团群体,并利用SSR标记评价了群体遗传多样性,构建的三七皂苷R1高含量群体可作为后续育种材料。

关键词: 三七 集团群体 SSR标记 人参皂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云恢1973恢复基因关联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恢复系作为三系杂交稻关键亲本之一,在杂种后代的性状方面发挥着主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生产上用的水稻恢复系同质化严重,创制遗传背景丰富的新恢复系显得尤为重要.选用WA型强恢复系—云恢1973和WA型不育系广8A构建F2群体,筛选与云恢1973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利用筛选到的标记对云恢1973与云恢290构建的重组自交系材料进行恢复基因的快速扫描;筛选出含有云恢1973恢复基因的重组自交系材料进行后代育性及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新的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恢复系,为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在2,10,11号染色体上筛选到12个与育性恢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综合12个分子标记结果,于300株云恢290/云恢1973重组自交系中筛选到72份含恢复基因的新恢复系材料;在峨山和水富试验点对72份新恢复系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显示72份新恢复系花粉育性均表现为正常,单株有效穗在10穗以上的材料有11份,每穗粒数在250粒以上的材料有8份,千粒质量在30.53 g以上的材料有8份,结实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8份,单株产量高于对照的材料有19份,并有6份低直链淀粉含量材料、 29份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后轮作不同作物对植烟土壤的改善效果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烟后种植不同作物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探究出适宜云南地区的烟后轮作模式,选用云南地区旱地连作10年的烤烟土壤作为试验田,以休耕为对照,设置烟后荞麦、绿肥、白萝卜、蚕豆、大蒜、油菜、白菜、大麦8个轮作模式,对轮作后的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比休耕,轮作作物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电导率、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种植大麦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休耕地块增加43.5%.同时,轮作作物有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淀粉酶、脲酶的活性,尤其作物为大麦和油菜的土壤纤维素酶、淀粉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最高.不同轮作作物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与休耕地块相比较,除了作物为大麦的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更丰富外,其他作物土壤中的细菌和所有处理土壤中的真菌种群数量均较休耕地块少.综上,在烟后旱地中轮作不同作物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种植大蒜效果最差,大麦效果最佳,能提高烟田土壤质量.

关键词: 轮作 烤烟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 (CK)、30 cm×11 cm (D1)、30 cm×15 cm (D2)、30 cm×17 cm (D3)和30 cm×19 cm (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旱直播 密度 产量 干物质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高原特色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摘要:探讨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管理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实践.对云南高原特色智慧农业发展成效进行分析,包括农业产业链逐渐延长,规模化经营成效明显,以及自主创新成果突出.探究智慧农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的需进一步提升的环节.以烟草、花卉、咖啡、茶叶和种业等为研究对象,对高原特色智慧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包括应用物联网技术发展烟草产业,应用产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花卉产业,建设可追溯体系发展茶叶和咖啡产业,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种业资源.本文为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农业 高原特色农业 农业产业链 农业自主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深入了解云南温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区土壤养分特征与供肥能力,科学指导施肥,确保地力水平稳步提升和作物稳产.[方法]2019-2022年在云南主要温带气候类型的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中北部区域采集1880份耕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其养分含量,以分析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区的土壤养分及肥力现状,明确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差异.[结果]云南温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属于丰富水平以上,平均含量分别为39.86 g/kg、2.09 g/kg、29.17 mg/kg和166.31 mg/kg,丰富水平以上占比分别为66.85%、73.19%、54.11%和40.2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且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养分变化趋势相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棕壤最高,其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等,紫色土、燥红土较低.滇西北耕地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及pH显著高于滇东北和滇中北部区域(P<0.05),且滇中北部区域耕地土壤全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也显著高于滇东北.滇东北和滇中北区域土壤速效钾缺乏,缺乏比例分别达36.99%和45.69%.[结论]滇西北需注重平衡施肥,确保作物对养分的平衡吸收利用;滇东北和滇中北区域应增施有机肥,并根据作物类型适当增施钾肥,稳步提升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关键词: 温带气候 耕地土壤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