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作和施磷对2种牧草生物量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和间作)和2个磷水平(不施P:P0;P:P75),研究柱花草与扭黄茅间作和施磷对牧草生物量、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株行距均为50 cm条件下,施磷提高了间作体系中扭黄茅生物量的30.10%和氮吸收量的21.51%,但减少了柱花草地上部生物量5.53%和氮、磷吸收量的3.73%和3.18%.2015年,相对扭黄茅地上部生物量,P75水平下,与柱花草间作显著高于扭黄茅单作31.00%(P<0.05).与未施磷对比,施磷条件下,柱花草和扭黄茅间作地上部的生物量分别增加41.31%和52.68%.2个磷水平下的土地当量比(LER)、间作系统生产力(SP)及牧草种间竞争能力(A)无明显差异(P>0.05).在间作系统中,相对柱花草,其与扭黄茅种间竞争能力小于0,说明柱花草在间作系统中为弱竞争作物.氮磷吸收方面,2015年,P0和P75水平下,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氮、磷吸收量显著低于柱花草单作67.74%(P0)和67.19%(P75)(P<0.05),扭黄茅氮吸收量高于扭黄茅单作5.79%(P0)和44.28%(P75),而磷吸收量高于单作13.80%(P0)和6.61%(P75).


适度水分胁迫下基因型与土壤水分互作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甘蔗基因型与土壤水分条件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与互作效应,为甘蔗抗旱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适度水分胁迫条件下,对9份不同基因型甘蔗种质开展水分梯度胁迫桶栽试验,测定并分析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根冠比等指标。【结果】甘蔗生物量与用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47,不同基因型甘蔗种质间的生物量及WU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友巴受旱后生物量降幅最大,达59.8%;2份割手密种质表现出较高的WUE,分别达6.97和6.84 g/L;水分胁迫下的根冠比显著高于灌溉(P=0.042);SPAD值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6,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逐渐加剧,其均值由46.4显著降至33.9。从S2阶段开始,灌溉和水分胁迫(土壤体积含水量≤80%)下,SPAD值广义遗传率均大于0.5。【结论】甘蔗在水分胁迫下其生物量分配发生改变,光合产物的积累由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转移,通过改变根冠比以适应水分胁迫;基因型与水分处理对甘蔗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P值分别为0.088和0.410),生物量和WUE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型差异;不同基因型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趋于一致,受到水分胁迫后,生物量普遍降低,WUE则无显著差异;SPAD可作为耐旱评价指标应用于早期选择育种实践及种质资源筛选。
关键词: 甘蔗 水分胁迫 生物量 基因型与土壤水分互作


光胁迫对滇海水仙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1年生滇海水仙花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L1、L2、L3、CK光胁迫处理,研究不同光胁迫对滇海水仙花叶片性状、生长指标、生物量和气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胁迫的增强,滇海水仙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长度、宽度、叶片长宽比等先增大后(L3时)减小;植株的株高、匍匐茎个数、匍匐茎叶片总数、根长、叶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先增大后(L2、L3时)减小;比叶面积、植株含水量显著增大;叶片数显著减少;叶生物量比显著增加,根生物量比显著减小;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显著增大,但在L2时均达到最低值;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面积、气孔周长显著增大,但L3时均减小,且均小于CK。综合说明适度光胁迫(L1)可促进滇海水仙花生长发育,但重度光胁迫(L3)则会抑制滇海水仙花的生长。
关键词: 滇海水仙花 光胁迫 叶片性状 生长指标 生物量 气孔特性 影响


遮阴对滇海水仙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滇海水仙花为试材,采用尼龙纱网和黑色遮阴网设置了3种不同的遮阴程度(40%、65%、85%),以全光照为对照,研究遮阴对滇海水仙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期探讨滇海水仙花对光照的需求和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滇海水仙花的冠幅逐渐增大,叶片数、匍匐茎个数逐渐减少,叶绿素含量先增多后减少,叶片含水量、叶生物量比、表观量子效率逐渐增多,根生物量比、根冠比和比叶重逐渐减少,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试验表明滇海水仙花有较强的耐阴性,可作为林下种植材料。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长互作效应及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复盐胁迫对木薯苗期生长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8
摘要:以木薯新选048、GR911、SC8为材料,用2种中性盐NaCl和Na_2SO_4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对木薯进行30d复盐胁迫处理,测定木薯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探讨了NaCl-Na_2SO_4胁迫对木薯苗期生长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化因品种和盐浓度而异,总体表现为低浓度NaCl-Na_2SO_4胁迫(0.05 mol/L)抑制作用不大,甚至有促进作用,但随着NaCl-Na_2SO_4胁迫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低浓度NaCl-Na_2SO_4盐胁迫对木薯幼苗根系生长影响不明显,但高浓度盐胁迫明显抑制木薯幼苗根系的生长。NaClNa_2SO_4胁迫对新选048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大,GR911次之,SC8最小。因此,SC8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强于新选048、GR911、SC8的耐盐性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