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240条记录
云南主产茶区茶树茶饼病发生时空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主产茶区茶饼病发生时空并指导其防治。【方法】对云南主产茶区不同海拔、不同品种茶树茶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各茶区茶饼病始发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期为9-10月。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海拔茶区茶饼病危害程度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其茶饼病危害越严重。在相同海拔茶区,其不同茶树品种茶饼病危害程度也不同。机采茶园和冬季封园且春茶结束后轻修剪的茶园其茶饼病危害较轻,荫蔽度高的茶园茶饼病发生较重。【结论】云南不同茶区不同年份茶饼病始发期和危害程度存在差异,其始发期与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茶树品种和栽培管理情况。

关键词: 茶饼病 云南茶区 时空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效微生物菌剂对魔芋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肥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魔芋品质和产量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为魔芋绿色健康种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T1为不施微生物菌剂对照;T2、T3、T4分别为施用稀释100、300、500倍微生物菌剂。用量为200 mL·株-1,施用3次。定期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和魔芋长势、产量以及品质。【结果】施用微生物菌剂后15、30和60 d时T2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T1(CK)。60 d时T2的蛋白酶活性最高,为772.8 U,比T1(CK)提高了44.6%;15、30和60 d时T2的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分别比T1(CK)提高了104.3%、88.71%、224.95%,35.29%、34.91%、20.00%,56.93%、9.36%、28.90%。施用微生物菌剂后魔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比对照有所提高,尤其是T2表现最为明显,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最高,比T1(CK)分别提高了5.21%、18.91%、18.74%、4.42%。T2的株高、根状茎数、最大根长、地下部分重量都最大,分别比T1(CK)增加4.5 cm、4.5个、6.5 cm、92.17 g。T4单株产量最高为0.432 kg,生长系数为6.55,折合单产为31 455 kg·hm-2,比T1(CK)增产12.41%。T2的烂芋和死株占比最大,为29.17%。T2鲜芋粘度和葡甘露聚糖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大,分别为1950 mPa·s和18.51%,比T1(CK)提高了600 mPa·s和4.45%;T4蛋白质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大,为10.79%,比T1(CK)提高了3.76%。【结论】施用肥效微生物菌剂后提高了魔芋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加快了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进而促进了魔芋的生长,提高了魔芋球茎的粘度、葡甘露聚糖和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魔芋 微生物菌剂 土壤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诺邓火腿内部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诺邓火腿腌制期、风干期、发酵期和成熟期4个加工阶段的细菌16S rRNA V3-V4区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火腿理化性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腌制期诺邓火腿细菌多样性最高;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细菌为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群;葡萄球菌属、嗜冷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等在4个加工阶段均有分布;整个加工过程中丰度占比最高的为葡萄球菌属.含水量对腌制期细菌群落影响最大,成熟期含水量下降至33.4%左右;含盐量对风干期和发酵期样本影响最明显,在这两个时期丰度占比最高的葡萄球菌属与含盐量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含盐量增加至约6.7%;酸碱度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成熟期样本关联度最大,这个时期的酸碱度为6.05左右,游离氨基酸达1.86%.通过以上研究将为理解诺邓火腿特殊品质的微生物影响机制,开发能够改善肉制品品质、提高发酵效率的发酵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诺邓火腿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茶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话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发花 感官品质 风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琥珀蚕孵化酶基因AaHE的克隆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具有典型的野蚕特征,蚕卵孵化不齐,严重影响琥珀蚕的室内规模化饲养。本研究旨在探究对琥珀蚕卵孵化起关键作用的孵化酶(hatching enzyme)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特征,为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抑制剂或促进剂调节琥珀蚕卵的孵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检测琥珀蚕孵化酶基因在琥珀蚕不同发育天数卵中及5龄第3和4天幼虫不同组织(丝腺、马氏管、头、中肠、脂肪体、表皮、血液、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情况;采用染色体步移克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构建昆虫细胞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家蚕Bombyx mori BmN细胞,检测琥珀蚕孵化酶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获得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AaHE(GenBank登录号:KT336227.1)全长cDNA序列,长993 bp,编码29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3.7 kD,理论等电点为5.17。AaHE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信号肽和一个ZnMc结构域,AaHE是一种含有HExxH锌结合位点的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该类酶既是肽酶,同时又是一种消化酶。AaHE在琥珀蚕孵化前的卵及5龄幼虫中肠中特异性高表达,分别与AaHE的肽酶和消化酶的属性相吻合。AaHE启动子核心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可能与转录因子参与调节AaHE的表达有关。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AaHE启动子在家蚕BmN细胞中能够启动EGFP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结论】AaHE是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其启动子核心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本研究为选择合适的抑制剂或促进剂调节琥珀蚕卵的孵化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琥珀蚕 孵化酶 RACE 表达谱 启动子活性 BmN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机器视觉的茶叶微波杀青中品质变化与预测研究

茶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多酚、氨基酸、含水率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且过程复杂。本研究利用机器视觉对微波杀青过程中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实时监测,在线检测含水率,同时检测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色泽、纹理特征与含水率、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且显著相关。对色泽和纹理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为输入建立极限学习机(ELM)、遗传神经网络(GA-BP)、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品质成分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ELM、GA-BP、CNN模型分别适用于含水率、茶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预测,精度均在0.99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实时监测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来预测其在杀青过程中含水率、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是可行的。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微波杀青 茶多酚 氨基酸 含水率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品种"紫娟"及其诱变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茶树品种"紫娟"及诱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对选定的"紫娟"及"紫娟"诱变后代材料开展植物学性状调查、生化成分分析及EST-SSR标记研究。【结果】通过植物性状调查,有15份材料芽叶色泽与"紫娟"相近,成熟叶片的叶形只有2份材料与"紫娟"相同,为披针形,其余的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与"紫娟"相同的有9份材料,都为紫绿色,有7份材料叶色为黄绿色;春、夏两季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最高的为花青素,春季达到72.16%,夏季达到77.86%,花青素含量变化夏季大于春季;通过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出16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562,Shannon信息指数为0.997,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492,观测杂合度为0.629,期望杂合度为0.565。【结论】无论从性状、生理生化还是微卫星标记分析,"紫娟"的诱变后代都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紫娟” 诱变 后代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对褐锈病抗性与Bru1基因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我国各甘蔗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及各蔗区主栽品种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筛选抗褐锈病优良新品种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本研究结合全国甘蔗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选择甘蔗褐锈病高发的云南临沧、云南普洱、云南玉溪和广西宜州蔗区,在田间自然发病下,对我国近年来选育的60个新品种和34个主栽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并对抗褐锈病基因Bru1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94个新品种及主栽品种中,66个表现高抗到中抗,占70.21%;28个表现为感病到高感,占29.79%.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54个抗病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频率为57.45%.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桂糖29号、桂糖44号、德蔗03-83、柳城03-1137、粤糖60号、桂糖46号等主栽品种高度感病,而粤甘48号、福农09-2201、桂糖08-120、柳城09-15、中蔗1号、云蔗08-1609、云瑞10-187、中糖1201等31个新品种抗病性强.建议多雨湿润褐锈病高发蔗区,应加大淘汰感病主栽品种和推广应用抗病新品种力度,以期达到品种合理布局,从根本上控制褐锈病暴发流行,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 甘蔗 主栽品种 褐锈病 抗褐锈病基因Bru1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黄精根状茎腐烂病致病新种的分离鉴定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状茎腐烂病是云南栽培滇黄精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南5个州市6个县采集到的滇黄精根状茎腐烂病株上均分离到同一种真菌,依据科赫法则,取其分生孢子有伤、无伤接种到健康滇黄精根状茎上均能致病,明确其为致病菌.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刚毛,分生孢子产量大,分生孢子堆橘色,分生孢子新月形,无隔,中部具1油球,孢子平均长×平均宽为19.3~24.9 μm×5.2~5.9 μm,长/宽为3.4~4.5,基于ITS、GAPDH、CHS-1、HIS3、ACT、TUB2多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明确其归属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白蜡树复合种(spaethianum species complex),与其中白蜡树刺盘孢C.spaethianum亲缘关系最近,但独立分支,鉴定滇黄精根状茎腐烂病原菌为刺盘孢属1新种,根据其寄主命名为滇黄精刺盘孢C.kingianum.种苗带病是该病异地传播的主要途径,选择健康种苗、移栽前进行种苗消毒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滇黄精;根状茎腐烂病;多基因系统发育;滇黄精刺盘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白肉灵芝的重金属含量与毒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监测云南不同产地的白肉灵芝重金属含量变化,并对白肉灵芝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白肉灵芝中铅、镉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其砷、汞含量,并采用靶标危害系数(THQ)和综合危险指数(HI)对食用白肉灵芝摄入重金属进行膳食风险评估。通过急性经口毒性、亚急性毒性等毒理学评价试验,评估白肉灵芝的食用安全性。【结果】云南省昆明、楚雄、怒江3个地区的白肉灵芝中的砷、镉、铅的含量分别为0.16~0.22、0.15~0.50、0.07~0.18 mg/kg,均符合规定,未见超标。白肉灵芝中汞含量小于检测最小值,未检出。采用靶标危害系数法对重金属进行评估表明,经白肉灵芝途径的重金属摄入水平在安全限值之内,通过云南白肉灵芝摄入的重金属对人体没有安全风险。白肉灵芝提取物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5 g/kg。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白肉灵芝提取物对实验小鼠的活动情况、体重增加、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脏器系数及生化指标均未产生不良影响。【结论】白肉灵芝无重金属摄入的安全风险,毒理实验表明其属实际无毒级,为白肉灵芝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白肉灵芝 重金属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