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七病原根结线虫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克隆测序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NCBI基因库中根结线虫属r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M18s/M28s,对采自云南文山、砚山、马关、蒙自等地的4个三七病原根结线虫种群(Meloidogyne hapla)rDNA区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将扩增到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上。对重组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群rDNA同源性为100%,ITS区序列长度为479 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213 bp,5.8S序列长度为159 bp,ITS2序列长度为107 bp。根据此序列设计-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Mhf/Mhr,应用PCR技术,以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hapl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和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全基因组DNA为对照,对三七病原根结线虫全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该对引物能从供试的北方根结线虫和三七病原根结线虫种群全基因组DNA中扩增到462 bp长度的分子片段,而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则无扩增产物。该引物可用于三七病原根结线虫的检测。


云南色素万寿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万寿菊是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色素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工业原料,是理想的有机天然色素原料。从万寿菊花瓣中提取的黄色素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主要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目前这种天然色素主要出口韩国、日本及欧美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有软黄金之称。云南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温度适宜,种植万寿菊开花时期长,鲜花产量高,花朵色素含量高,发展万寿菊产业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色素万寿菊在云南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大板制种的优势及技术要求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大板制种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制种方式的制种方式,有节约制种室空间、操作方便、省力、节约成本的优势,而且通透性良好,既能排湿,又能降低蛾灰和CO_2的浓度,可大大提高母蛾和卵的生命力,减少不受精卵、遗腹卵和死卵的产生,从而提高蚕种质量。


改革与创新是云南省蚕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云南省蚕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不仅直接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也无法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限制了先进技术和机具的应用。生产规模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省蚕桑生产发展的瓶颈。改革与创新是云南省蚕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应从调整结构,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区域化布局,探索桑地流转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生产基础建设,加快实用技术创新,实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入手,开拓蚕业现代化的新局面。"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给云南省的蚕丝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只有加快改革,以建立现代化的蚕丝业体系为目标,开拓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云南省蚕业的大发展。


中蜂多层箱体饲养蜂群的夏季管理
《农村实用技术 》 2008
摘要:蜜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对高、低温的适应性,但当温度超过了一定的极限,蜂群的正常生理活动势必受到影响。进入夏季,多层箱体饲养的蜂群,由于蜂箱的密封严密性和纵、横向空间的有


云南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技奖励 》 2008
摘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于1992年引进湖南和重庆的不育系材料开展研究,借助云南的生态优势,筛选出重庆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87适于云南,以之组配的云杂3号(C49S- 87/98YR5)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农村家蚕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栽桑养蚕是当前农村致富的好门路,但在饲养过程中如管理不当,蚕儿极易发生疾病。此时,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治,必然导致蚕儿大批死亡,造成严重减产,使蚕农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现介绍几种农村常见蚕病的发生防治方法:


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用优势菌株进行培养、制备菌种液,对普洱茶进行人工接种发酵,并与未接种自然发酵的比较.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发酵比自然发酵时间大大缩短;(黑曲霉+酵母)组合及(青霉+酵母)组合为人工接种发酵的优势菌种组合;用这2种菌种组合进行发酵时,发酵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及感观评价最接近陈化3年的特级普洱茶.


家蚕传染病的检查与诊断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在养蚕过程中,当蚕儿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传染,就会引起蚕病的发生,造成蚕茧生产的欠收和茧丝质量的下降,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避免蚕病的危害,减轻损失,在养蚕生产中,经常、及时地检查蚕病的发生征兆,迅速、正确地诊断蚕病至关重要。


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与抗瘟性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1对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引物扩增43个水稻品种的DNA片段和接种33个稻瘟菌株测定它们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抗病性聚类结果与DNA扩增条带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两者相关系数达0.6117(α=0.01),即利用RGA分析品种的抗病性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相关性在引物间不同,从0.1701到0.5305。结合多态性分析,5对引物S1/AS3、S1INV/S2 INV、XLRR For/XLRR Rev、Pto-Kin 1 IN/Pto-Kin 2 IN、NLRR For/NLRR Rev可用于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分析,它们扩增的DNA条带数据与抗瘟性间达极显著相关。此外,除高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CO39两个品种未被聚类到不同的亚种外,RGA扩增的DNA条带还能区分水稻的籼粳亚种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