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提取物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甘薯(Ipomoea batatas)地上/地下部提取物的化感作用,从植物化感作用的角度对农田杂草进行抑制和生态防控.[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从甘薯地上/地下部水提液中得到水相、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萃取物,以发芽率、根长、茎长和鲜重变化为参数,测定4种萃取物对3种农田恶性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甘薯地上/地下部4种萃取物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的种子发芽率、根长、茎长和生物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力最强,高浓度1.00~2.00 mg/mL时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种子发芽率抑制率分别为40%~100%和50%~100%,茎长抑制率分别为48%~100%和66%~100%,根长抑制率分别为65%~100%和67%~100%,生物量抑制率分别为76%~100%和75%~100%.水相和正丁醇相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力最弱,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的根长、茎长和生物量具有"低促高抑"的现象.随浓度增加,4种不同萃取物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率逐渐提高,抑制效果总体上依次为生物量>根长>茎长>发芽率.从综合效应指数的对比来看,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的抑制率地下部普遍大于地上部,而水相和正丁醇相的抑制率地上部大于地下部;三叶鬼针草受到的抑制是最大的,其次为马唐和黑麦草.[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甘薯萃取物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中含有主效化感物质,为下一步开展甘薯化感物质的鉴定奠定基础.


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和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给云南省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新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云麦76和云麦77为材料,设置5个减氮梯度,即:300 kg/hm2(N1)、240 kg/hm2(N2)、180 kg/hm2(N3)和120 kg/hm2(N4)和不施氮肥(N5),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相关指标,并对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施氮处理下,云麦76和云麦77的产量均是随着施氮量减少而减低,施氮量由300 kg/hm2减至240 kg/hm2时,减产不显著,减幅分别为1.38%和0.30%;施氮量减少至180 kg/hm2及以下时,减产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上,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减少显著降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2),与穗粒数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180 kg/hm2和不施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较云麦76分别高10.67%和28.87%,且在同一减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降幅远低于云麦76.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对施氮量的响应因品种而异,云麦76的沉降值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减氮处理对云麦77的沉降值无显著影响;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降低.[结论]云麦77是耐低氮小麦品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常规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云南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分析整理了2000—2019年云南省蔬菜生产相关数据,并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空间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对云南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2000—2019年,云南省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态势,但蔬菜播种面积较产量增长更快,蔬菜生产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都分布不均;云南省蔬菜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在时间上表现为明显的五阶段特征;云南省蔬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蔬菜的主要区域由滇中常年蔬菜产区向西南方向迁移,同时向滇南地区拓展.为促进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应重视蔬菜生产布局规划,加强各蔬菜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蔬菜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
关键词: 蔬菜产业 时空演变 空间基尼系数 重心模型 云南省


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为促进云南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本文借助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威胁(T)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蔗糖产业具有:自然条件、区位通道、发展基础完善、外籍劳工成本相对国内低、甘蔗科技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拥有全国最大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及数据库等优势(S);蔗区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人工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地膜残留日趋严重,蔗产品单一、企业效益低等劣势(W);国家、省州市和县级对糖业大力支持的核心糖料基地建设,政策优势的机遇(O);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蔗糖产业处于劣势,种蔗比较效益低、相关资源利用率低,干旱、虫害对蔗糖产业造成很大冲击,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替代糖、走私糖的冲击威胁(T).据此提出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加快新良种培育和推广利用力度、科学精准防控病虫害,因地制宜建立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甘蔗生产新技术,加快推广地膜回收技术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强甘蔗及其副产物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产业链的延伸,培育甘蔗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升甘蔗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大政府投入,扩大"产学研"的合作力度,进而促进云南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干热河谷区南繁芝麻加代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控
《热带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对云南干热河谷区芝麻繁育加代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进行调查,明确了区域内主要病害有芝麻枯萎病、白粉病、芝麻植原体病害3种,主要害虫有烟盲蝽、白粉虱、烟粉虱、芝麻天蛾、叶螨等5种.并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病虫害防控措施总结,以期为云南干热河谷区芝麻繁育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南繁区;芝麻;病虫害;调查及防控


4种秋海棠花香挥发性物质测定与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种秋海棠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花香挥发性物质,并通过香气活性值(OAV)和主成分分析鉴定不同种类的特征香气和主要香气物质.结果表明:①4个秋海棠种类中共检测到54种挥发性物质,萜烯类和苯类/苯丙素类化合物种类较为丰富,各种类花朵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不同,柳叶秋海棠最高,其次为中华秋海棠和假厚叶秋海棠,里氏秋海棠最低;②4种秋海棠中共鉴定出15种特征香气物质(OAV≥1),芳樟醇、β-月桂烯、D-柠檬烯、癸醛在不同种类中具有较高香气活性值,与各种类自身的特征香气物质一起形成各自独特香气,假厚叶秋海棠花朵更加突出果香气味,中华秋海棠花朵则更加突出草香气味,柳叶秋海棠花朵兼有果香、甜香气味,里氏秋海棠花朵则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气味;③各种类主要香气物质差异大,假厚叶秋海棠的主要香气物质为β-石竹烯,中华秋海棠的是α-法呢烯、β-罗勒烯、苯乙腈等,柳叶秋海棠中天竺葵醛、苯乙醇等贡献大,里氏秋海棠中则为二丁基羟基甲苯和十二醛.


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中医药导报 》 2022
摘要:目的:调查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及现状,为保护与合理利用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考察、线路调查、民间访问、查阅乌头属药用植物的文献、资料整理等调查方法,对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地点、药用价值与资源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云南共计分布有乌头属药用植物有69种、27变种、2变型、3原变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乌头属药用植物3种。云南乌头属种占全国(167种)乌头属植物种类的41.3%,功效与附子、草乌相同的品种占云南乌头属植物种的68.0%;入药部位是块根、全草、幼苗、叶;使用率为100.0%,药用功效基本相同,但治疗疾病不同;减毒方法为辨证防毒、配伍减毒、炮制减毒、药物解毒;乌头属植物分布地点以云南天然植被保护良好的高寒山地丘陵为主。结论: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许多种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减毒方法可为该属植物在应用研究中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