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发酵(模糊匹配)
10条记录
发酵桑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桑树是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其叶子为药食同源食品,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中。经发酵后的桑叶纤维素、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含量降低,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矿物质等含量丰富,且具有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改善畜产品品质等功效。文章主要介绍了桑叶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含量,发酵常用的菌种以及发酵后桑叶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综述了发酵桑叶对猪、反刍动物、家禽、鱼类的生长性能、肉品质、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展望了桑树用于饲料工业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桑树在动物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叶 营养成分 发酵 动物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容器发酵过程中德昂族酸茶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分析

茶叶通讯 2024

摘要:为探明不同容器德昂族酸茶(德昂酸茶)发酵过程中理化成分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变化,进而为其发酵工艺的改进和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取袋装、罐装和竹筒三种容器盛载并进行厌氧发酵的德昂族酸茶原料及其发酵过程中茶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等方法检测各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酚酸、乳酸菌素、乳酸、乙酸等理化成分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三种容器发酵的德昂族酸茶水浸出物基本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茶多酚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而咖啡碱含量则有不同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含量相对较多的主要营养物质酚酸和乳酸菌素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乳酸和乙酸在德昂族酸茶发酵过程中总体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发酵后期,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发酵初期有所增加,对于茶汤滋味贡献主要表现为发酵后酸茶的鲜爽味和甜醇滋味明显较原料增加。乳酸和乙酸可能是在酸茶发酵过程中参与形成酸茶的果酸香气和酸甜回甘滋味形成的重要营养物质。

关键词: 德昂酸茶 发酵 理化成分 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的揉捻方式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

特产研究 2024

摘要:为研究不同揉捻方式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提升茶叶香气成分和感官品质。本研究选用‘云抗十号’茶树鲜叶为原料,通过单揉和复揉两种揉捻方式,经过3 h、4.5 h、5 h、5.83 h的发酵,共设8个处理,并对茶叶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9个样品中共检测到香气成分38种,其中香气成分以醇类为主,含量为54.51%~63.70%,其次是酯类和萜烯类,酮类、醛类、酸类和杂氧类化合物等含量占比较低。各处理中,醇类的主要香气组分是β-芳樟醇、香叶醇、橄榄醇等,含量最高的是处理2(单揉+0h发酵)为63.70%,其次是处理6(单揉+5.83h发酵)为63.38%;酯类主要香气组分是水杨酸甲酯、顺-己酸-3-己烯酯等,含量最高的是处理5(单揉+5h发酵)为25.10%,其次是处理8(复揉+4h发酵)为24.68%。通过感官评审,处理5、6、7评分均在90分以上,处理5(单揉+5 h发酵)评分最高为92分。处理1、2评分均相对较低,均在85分以下,其中处理1(萎凋)评分最低为81分。综合分析,以处理5(单揉+5 h发酵)的香气成分和感官品质为最佳。

关键词: 红茶 揉捻 发酵 香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蜂产品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蜂产品,即与蜜蜂相关的产品,包括蜂蜜、蜂花粉、蜂王浆等.发酵蜂产品指以蜂产品为原料,通过发酵作用所得产品,如蜂花粉面包、蜂蜜酒等,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发酵蜂产品较蜂产品有更多优势,如含糖量低、致敏性蛋白少、易吸收、口感佳等.但由于诸多因素限制,相对于其他发酵产品,发酵蜂产品发展缓慢.因此,总结分析发酵蜂产品的发展现状及技术应用前景,对我国蜂产业发展及综合利用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发酵蜂产品的种类和特征,针对发酵蜂产业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以期为发酵蜂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蜂产品 发酵 营养功能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奶发酵和冷藏过程中品质评价及主要风味成分变化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酸奶发酵和冷藏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及主要风味成分变化情况,测定了酸奶在发酵和冷藏过程中的pH值、酸度、持水力、黏度等理化指标以及乳酸菌活菌数和氨基酸、脂肪酸等风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酸奶持水力和黏度变化趋势相同,在发酵和冷藏前期逐渐增加,后期平缓下降;发酵阶段酸度显著升高,而pH值显著下降,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冷藏阶段均变化不显著;乳酸菌数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在发酵和冷藏阶段呈现逐渐增加—迅速降低—缓慢上升的趋势;脂肪酸含量在发酵和冷藏期间持续上升,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发酵和冷藏阶段逐渐降低,而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及长链脂肪酸逐渐增加,均无显著性变化.该研究为酸奶及发酵乳制品的研发和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酸奶 发酵 冷藏 理化指标 风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参菌发酵固态普洱茶技术与品质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普洱熟茶发酵过程,是菌落群体对晒青毛茶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普洱茶品质的优劣。笔者通过人工接种优势菌种白参菌菌丝体于茶叶粗老叶,后发酵提高粗老茶叶品质。接种后‘紫娟’粗老叶茶汤的燥舌感消失,涩味减弱,滋味甜纯滑口,汤色变亮,粘稠,口感明显优于未接种的粗老叶。通过培养基驯化培养菌丝体,接种发酵‘紫娟’粗老叶,试验观察记录,经过白参菌发酵,粗老叶的各种内含成分下降,与该茶在感官审评时茶叶入口甜滑度增加一致,茶多酚由9.4%降到5.8%,游离氨基酸由3.2%下降到2.1%,咖啡碱由2.20%降到1.64%,儿茶素总量由2.1%大幅降到0.2%。经过发酵后含量降低的有8种,发酵后含量增加的有7种,检出的有牛磺酸、羟脯氨酸、天冬酰胺、胱氨酸、色氨酸、赖氨酸6种,发酵后新检出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是苏氨酸,含量为0.023%,亮氨酸由0.005%增加到0.009%,异亮氨酸含量变化不大。接种白参菌发酵前后对比,可溶性糖大幅下降,由发酵前的6%下降到3.9%。

关键词: 白参菌 茶树修剪叶 发酵 保健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红金针的研制与加工工艺

北京农业 2016

摘要:滇红金针是云南省农科院研制的一款创新型工夫红茶,其可清饮,还可将茶汤与蜂蜜、奶或糖调饮,尤其适宜胃寒的人饮用,最适宜作高级礼品。基于此,介绍滇红金针的原料基地和加工工艺,以供参考。

关键词: 滇红金针 发酵 机械理条 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乳发酵过程中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的研究

中国调味品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三种不同发酵方式腐乳在不同成熟天数中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其生化动态变化规律,进而对复合菌种的优势性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毛霉发酵型腐乳的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蛋白质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根霉发酵型腐乳就相对要低一些,而根霉型腐乳的总酸、还原糖、总酯却又比毛霉型腐乳高;通过对比发现复合菌种发酵型腐乳可以同时使这些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使腐乳的品质达到最佳。因此,复合菌种发酵型腐乳在品质上更有优势性。

关键词: 腐乳 发酵 生化指标 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洱茶发酵前后对PTPs靶标抑制效果的比较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0 CSCD

摘要:用不同品种无性系茶树良种制成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进行PTP1B、TCPTP、SHP-1、SHP-2、HePTP、YopH的靶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自然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对六个靶标的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普洱生茶,说明普洱茶的发酵工艺是形成其特有保健功效的关键所在;另外,普洱熟茶对靶标的抑制效果还与其原料有关,在研究的3个大叶种茶中,对六个的靶标的平均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云抗10号<云抗14号<大黑茶。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PTPs 抑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蛹虫草菌深层发酵培养基正交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2004

摘要:通过选择碳、氮、无机盐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 ,对蛹虫草 2 0 0 1-A深层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经过对菌丝体干重的测量及分析得出最适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 2 %、蛹粉 0 5 %、Mg SO4 0 0 5 %。菌丝体干重可达 0 812g/ 5 0ml (4天 )。

关键词: 蛹虫草菌 发酵 培养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