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菌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生物培养、目标基因序列扩增与同源性鉴定等方法对桑树(Morus alba L.)内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云桑6号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菌株种类、分布特性及菌株功能特性。结果表明,从桑树中共分离得到9属43株内生细菌及14属22株内生真菌,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1株细菌和11株真菌,从茎中分离得到13株细菌和5株真菌,从叶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和6株真菌。桑树根、茎、叶中的内生菌分布差异大,内生细菌在桑树根与茎中共有白色假芽孢杆菌(Falsibacillus pallid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茎与叶中共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根、茎、叶中共有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内生真菌在桑树根与叶中共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茎与叶、根与茎中没有检测到共有真菌存在。进一步的功能菌筛选结果表明,从65株内生菌中分别得到8株固氮功能菌(7株细菌、1株真菌)、4株溶磷菌(2株细菌、2株真菌)和8株解钾功能菌(6株细菌、2株真菌)。综上,桑树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在根、茎、叶中具有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性,其中有溶磷、固氮、解钾等功能菌存在。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甘蔗梢腐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明确云南甘蔗梢腐病病原种类,从云南开远和孟连采集甘蔗梢腐病样品33份,分离纯化得到菌株FS1和FS2,提取其DNA;利用转录延长因子基因(EF-1α)、微管蛋白基因(TUB2)、聚合酶基因(RPB2)引物序列对分离到菌株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清晰明亮条带;将产物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FS1和FS2的EF-1α序列、TUB2序列和RPB2序列与Fusarium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TUB2(登录号MT011039.1)和RPB2(登录号MW238849.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同时通过MEGA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建立菌株FS1和FS2的系统发育树,发现FS1、FS2与F. sacchari均聚在同一分支上;因此,根据菌株FS1和FS2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F.sacchari。用F. sacchari孢子接种‘云蔗08-1609’,接种7 d叶片出现退绿和叶片黄化症状;将接种发病叶片进行再次分离和测序,分离到菌株EF-1α序列与F. sacchari的EF-1α(登录号MK609907.1)序列的相似性和覆盖性均为100%。研究表明,F. sacchari为开远和孟连引起梢腐病的致病菌。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镰刀菌 分离 鉴定 PCR扩增 系统发育分析


甘蓝型油菜蚜虫发生规律及抗蚜种质的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筛选抗蚜种质资源,为油菜抗蚜育种提供亲本。自然感蚜条件下,在云南罗平与泸西两地利用蚜情指数对18份油菜品种进行抗蚜性鉴定,分析蚜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发生盛期出现在花期至成熟期之间,温和干燥的气候利于蚜虫的生长繁殖。泸西点的发生盛期较罗平点早。相关性分析显示,蚜情指数与油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相关,且与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发生蚜害会造成油菜4.97%~79.69%的产量损失。从18份材料中筛选出5份抗蚜品种、13份感蚜品种。其中‘云油杂28号’和‘云油杂18号’表现为高抗,可作为油菜抗蚜育种的基础材料。


不同药剂处理对辣椒病毒病防效试验研究
《长江蔬菜 》 2024
摘要:为筛选出辣椒病毒病的有效防治药剂,开展了辣椒病毒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维大力健有机水溶肥(灌根:5 kg/667 m2)+维大力康微量元素水溶肥 800 倍液、5%氨基寡糖素水剂 1 000 倍液、8%宁南霉素水剂1 200 倍液、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 1 200 倍液能有效防治辣椒病毒病,防控率均在 60%以上;维大力健有机水溶肥+维大力康微量元素水溶肥、5%氨基寡糖素水剂 1 000 倍液、8%宁南霉素水剂 1 200 倍液、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可为云南辣椒病毒病防治首选药剂,生产上该 4 种方式可交替使用.


云南不同蚕区僵蚕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同时测定分析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发现,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在72.5%~95.0%,半致死时间(LT50)在5.093~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95.0%),半致死时间最短(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75.0%),半致死时间最长(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家蚕 僵病 分离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致病力


琥珀蚕茧黑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其抗氧化活性
《蚕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琥珀蚕(Antheraea assamensis)茧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纯制备琥珀蚕茧黑色素。对分离得到的黑色素样品进行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琥珀蚕茧黑色素的结构特性,检测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及ABTS、DPPH、PTIO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琥珀蚕茧黑色素呈黑棕色粉末,得率约为0.03%,色价为428.59,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及其他常见有机溶剂;其紫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光谱具有吲哚型黑色素典型光谱特征;琥珀蚕茧黑色素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耐受性不强;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琥珀蚕茧黑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并且在试验范围内低于黑色素标准品。这为研究黑色素在琥珀蚕茧丝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大丽花花瓣高效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为解决大丽花常规育种进程缓慢、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体系不完善、大丽花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以大丽花花瓣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的材料处理方式、甘露醇浓度、酶解时间、酶解组合、纯化方式等因素对大丽花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组合为:采用切丝法将花瓣组织切成1 mm条带状,置于1.00%纤维素酶+0.50%离析酶+0.40%果胶酶+1.00 mol/L甘露醇的酶解液组合酶解10 h,得到的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5.46×10~6个/m L,活力最大,为88.83%;建立了高效、稳定、快速的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可为后续大丽花体细胞融合和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和技术支持。


大麻(Cannabis sativa L.)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离与鉴定大麻(Cannabis sativa L.)雌株及雄株3个部位的叶片(从植株茎基向茎尖方向第二轮叶,第五轮叶,雄花周围叶)和花的内生细菌,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其种类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大麻雄株中分离到6属35株内生细菌,大麻雌株中分离到11属39株内生细菌。内生细菌种属在大麻雌雄植株不同部位的叶和花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大麻雌株与雄株的内生细菌种类只共有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马赛菌属(Massilia sp.),其余均不共有。大麻雄株3个部位叶片中共有阿尔莱特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而雄花中不存在;在雄花中分离到地衣芽孢杆菌、木糖葡萄球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而叶中不存在。大麻雌株3个部位叶片共有贝莱斯芽孢杆菌和特基拉芽孢杆菌而雌花中不存在;在雌花中分离到粪短波单胞菌、谷粒申氏菌、农杆菌、香料葡萄球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地衣芽胞杆菌和弗留明拜叶林克氏菌而叶中不存在。结果表明大麻内生细菌在不同植株、叶和花中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内生细菌的分布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未来大麻内生菌功能性促生菌种的筛选提供基础。


拟黏小奥德蘑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圭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得到野生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p.)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分别对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采用袋料覆土栽培,在温度20~28℃、土壤湿度40%、空气湿度80%~90%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田间大棚开展驯化。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JF2004,将标本鉴定为拟黏小奥德蘑(O.submucida);固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果糖、16.0 g·L-1琼脂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碳酸钙、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6℃,pH 8.0;液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可溶性淀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磷酸氢二钾、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8℃,pH5.0;接种后约23 d菌丝满袋,覆土后第24天子实体成熟,栽培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相比,菌盖直径较大、颜色较浅;野生子实体菌环明显,而栽培子实体菌环较小或无菌环;野生子实体菌柄基部颜色变深,而栽培子实体通体白色,菌柄没有颜色变化。

